濕熱瀉—一汪受傳醫(yī)案


汪受傳醫(yī)案—一濕熱瀉
王某,男,1 3個月。
【初診日期】 2004年1 2月5日。
【主訴】?發(fā)熱伴腹瀉1天。
【現(xiàn)病史】 1天前患兒發(fā)熱,體溫波動在38~39℃,偶咳。今晨起,患兒嘔吐2次,為胃內(nèi)容物。便稀,水樣便,已7次。診時,患兒發(fā)熱,不咳,稀水樣便,少尿。
【查體】 體溫38. 3℃,精神反應稍差,咽充血,心肺未聞明顯異常,皮膚彈性尚好,舌質(zhì)紅,苔薄黃,指紋紫滯。
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9. 8 X 109/L,中性粒細胞O.48,淋巴細胞O.44。便常規(guī):稀水便,白細胞O~1/HP。
【尿常規(guī)】 酮體(卅)。
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診斷】 輪狀病毒腸炎(中醫(yī):泄瀉)。
【辨證】 濕熱瀉。
【治法】 清熱利濕。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5g,黃芩5g,川黃連1.5g,木香3g,清半夏5g,甘草3g,澤瀉5g,2劑。配合輸電解質(zhì)液以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
二診:患兒昨天熱退,無吐,尚見腹瀉,腹脹,水樣便稍見轉(zhuǎn)稠,日6-8次,未見黏液便,尿量增。舌質(zhì)紅,苔薄,指紋淡紫。中藥擬健脾止瀉法,宗七味白術散加減:藿香5g,葛根5g,木香3g,黨參5g,白術5g,茯苓5g,甘草3g,川黃連lg。2劑。
三診:患兒便常,納增,精神活潑。舌質(zhì)偏紅,苔薄白,指紋淡紫。腹瀉病愈。予“保和散”調(diào)治脾胃。
【按語】 汪師認為秋季腹瀉,初起因感邪熱,多表里同病,葛根芩連湯為主以解表清熱利濕。小兒脾常不足,熱退或表邪解后,多表現(xiàn)脾弱失運,宜以七味白術散為主健脾止瀉,若兼泄瀉明顯或有熱象,可少佐川黃連苦寒堅腸止瀉。方中用澤瀉者,旨在利小便而實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