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知識分享三


?
《侍坐》作者簡介
1.?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是(《論語》),共有(二十篇)。
2.?孔子字(仲尼)。

《侍坐》注釋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
2.?《論語》:“且知方也”,其中“方”的意思是(道理)?!扒С酥畤?,其中“乘”的意思是(兵車)。
《侍坐》文章詳解
3.?《論語·侍坐》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表達的曾皙的志向是(甘于淡泊)。?
4.?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所贊許的學生是(曾皙)。
請結合作品,具體分析《侍坐》中孔子以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人物的性格:孔子,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子路,志向遠大,直爽豪放,相當自負。冉有、公西華,小心謹慎,格外謙虛。曾皙,淡泊灑脫,好學勤問。文章通過人物的言語、神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人物性格。

《齊桓晉文之事》作者簡介
1.?提出“民貴君輕”的是(孟子),名軻,字(子輿),曾游說過的君王有(齊宣王、梁惠王)。
2.?先秦散文作家,屬于戰(zhàn)國時代的有(孟子、莊子、墨子)。
3.?出自《孟子》的作品有(《齊桓晉文之事》《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齊桓晉文之事》文章內(nèi)容 ?
1.?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所說“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指的是(士)。
2.?孟子所提出的仁政主張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按照孟子的仁政理想,要使“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必須做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要使“七十者可以食肉”,必須做到的是(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4.?成語“君子遠庖廚”出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成語“緣木求魚”出自(《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文章詳解 ?
1.?《齊桓晉文之事》中與孟子對話的是(齊宣王)。
2.?《齊桓晉文之事》的推理方法:(1)從以羊易牛推出實行仁政的根據(jù);(2)從鄒人與楚人戰(zhàn)推 出齊宣王實行霸道必敗;(3)從由牛及人的惻隱之心提出推恩是實行仁政的途徑。
3.?寫出《齊桓晉文之事》中的三個比喻,說明所包含的道理:“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用“挾太山以超北海”與 “為長者折枝”比喻“不能”與“不為”的區(qū)別;用“緣木求魚”比喻以武力手段稱霸的荒謬。
4.?簡要分析《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說理方法:孟子根據(jù)齊宣王心理,先肯定他有實行仁政的仁慈之心。然后指出其現(xiàn)在的做法無法達到目的,強調(diào)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擁護。最后提出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宣揚自己的主張。整個過程因勢利導,始終掌握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