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開課04--積極的環(huán)境能改變?nèi)?/h1>
若想成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我們要理哪些事情些可以帶來改變,然后去行動。傳遞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而非只是空洞的夢想、愿望。只有好的意圖(理想主義)是不夠的。
對優(yōu)秀的人的研究其實是將杰出大眾化(研究最好的,然后再應用到其他人身上。)
人若想真正實現(xiàn)改變,面對的最顯著的障礙之一是他們低估自己實現(xiàn)改變的能力。(即使不是社會層面,僅在個人層面或者少數(shù)人層面想要改變)
變是指數(shù)形式發(fā)生的。我們與其他人的聯(lián)系以及他們和更多人的聯(lián)系,形成一個指數(shù)函數(shù),可以用我們熟悉的蝴蝶效應加以解釋(粒子的連續(xù)碰撞),也可以解釋六度空間理論,因為在一個潛在的網(wǎng)絡里我們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救祟惥W(wǎng)絡/社會網(wǎng)絡的指數(shù)本質(zhì)】
理解指數(shù)函數(shù),理解“一”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因為我們不能理解指數(shù)函數(shù)的實質(zhì),低估了指數(shù)函數(shù)的增長,所以我們會低估我們自己去影響改變的能力(從個人改變角度說,其實每天改變一點就可以實現(xiàn)很大的改變了,但是大家都覺得改變很難,覺得自己做不到,于是永遠無法改變。從更大的角度說,我們本人改變了,那么可能也會影響到我們周圍的人,那么其實也可以為世界帶來很大改變。)
我們活著的每分鐘都在影響別人和世界,問題是我們要選擇從哪個方向去影響別人,是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成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還是成為只有好的意圖但不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理想主義者?(正是這些必要的努力可以發(fā)揮指數(shù)函數(shù)的作用。)
內(nèi)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研究表明,基于外在因素改變快樂很難。極端情況對我們的幸福影響很小。不論是經(jīng)歷了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被top學校錄取,還是經(jīng)歷了不太好的事情,比如和top學校失之交臂,幾個月后都會恢復到之前的幸福水平(基礎水平)(我可能是用了四個月吧,人生其實有很多條路可以選,之前放不下的其實是一種執(zhí)念罷了。)比如中彩票,可以快樂一段時間,但是并不長久(但是中彩票可以顯著改變并不富裕家庭的物質(zhì)基礎,有了經(jīng)濟基礎他們就可以去嘗試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選擇接受更多教育,這也不會改變幸福水平嗎?還是說這里只是講外在“獲得錢”這個因素,不涉及因為錢而產(chǎn)生的思維改變等“內(nèi)在因素”?)——滿足基礎要求,如食物、住所、教育等的前提下,一旦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收入的影響就沒那么大了(但是我們很多人畢生為了房子努力,基本要求無法滿足hhhhh)??v向對比的話,代際之間可能后輩比前輩更富足,但是幸福水平好像變化也不大。(可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責任和難關。當然不能橫向對比,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23333);居住地對人的幸福水平影響也比較小,剛到一個新地方可能會感覺幸福水平高到峰值,但很快還是會回歸基線水平(所以要經(jīng)常出去旅行?)
那么問題來了,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壞消息是,好像不論我們怎么做,都無關緊要,總要經(jīng)歷高低潮,那我為什么還要努力?努力考到好學校努力找到好工作?——答案是:這些事雖然不會改變我們的幸福水平,但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基線。
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并不會讓我們更快樂(可能會略微快樂一點,但長遠來看行不通),重要的是我們要區(qū)分正確和錯誤的期望(不是低VS.高期望,而是正確VS.錯誤期望)。錯誤的期望如:認為自己考入某所學校、進入某間公、司獲得升職、找到理想的伴侶就能讓自己更快樂。但是這些事情這本身并不會讓我們更快樂,所以是錯誤的預期。正確的預期是相信內(nèi)在的改變,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認知、心境,改變我們對世界、對我們的遭遇、成就或者失敗的理解和詮釋,改變我們對關注點的選擇,重要的是內(nèi)在改變而非外部信息或外部成功。
應不應該接受人類本性?or 我們能否完善本性?本性能否改變?【書:A Conflict Of Vision 作者:Thomas Sowell】兩個陣營:一個認為,本性受約束有局限性;另一個任務本性不受約束,無局限性。持有人性受約束觀點的人認為:我們的本能、欲望、本性是永恒的,只有接受,但是這些人并沒有屈服而是對我們的本性加以引導,引導我們有缺點的不完美的人性。持人性不受約束的人認為,人性可以改善,不需要接受缺陷不可避免的觀點,能找到辦法解決這些缺陷。對于本性有局限性的觀點,我們首先可以通過研究來理解人性,然后好好地利用它,并更好地引導它。
準許自己為人。只有精神病人和沒有生命的人才感受不到悲傷、痛苦、焦慮等情緒,我們不可能一直體會持續(xù)的高水平的快樂。嬰兒期和兒童期我們準許自己為人,我們沒有思考然后很自然的就經(jīng)歷起起落落,后來我們停止允許自己為人,比如當我們覺得別人在看我們的時候,雖然人們遠沒我們自己以為的那么注意我們,但那時我們就已經(jīng)停止準許自己為人了。為此我們會付出各種代價,包括精力水平、幸福感、創(chuàng)造力,最終以成就的大小作為代價。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個空間在那里我們準許自己為人,可以是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是寫日記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在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無條件接納自我的地方。
當我們壓抑一種自然現(xiàn)象時,那種現(xiàn)象只會加強,比如“不想白熊實驗”,同樣,壓抑自然的痛苦情緒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當我們壓制這些情緒時,這些情緒反而會加強。拒絕本性也會在情緒上和外在表現(xiàn)上導致次優(yōu)表現(xiàn),類比我們拒絕接受萬有引力,如果不相信萬有引力,你可能處處受挫甚至危及生命,比如你可能會嘗試從二樓直接走出來。拒絕接受現(xiàn)實事物,無論你是否喜歡它,都會使你處處受挫。【我比較擔心如果自己意識不到自己拒絕了某些現(xiàn)實事物怎么辦?可能會產(chǎn)生很糟糕的結果。】
人類本性中的痛苦情緒一如物理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準許自己為人,接受自己的糟糕情緒,并不是說我們肆無忌憚地表達情緒,而是在我們選定的那個空間里,和摯友家人在一起時,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時,我們要準許自己為人,接納表達自己的情緒。(接受而非 屈從——接受自己的情緒但是持消極態(tài)度,覺得無能為力)主動接受意味著理解一些事我無法改變,但有些事我能夠并且應該去改變。ABC理論:A--affect,emotion.B--behavior,action. C--cognition,thoughts. 無條件地接受、準許為人,主要與A:情緒有關,情緒無關好壞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的萬有引力一樣,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接受自己的行為B和認知C。重要的是,我們要選擇怎樣的行為?在這里道德介入:我們可以選擇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認知也是如此(認知行為療法),我可以感受這個情緒但不代表我要屈從于那種情緒產(chǎn)生的想法。沉思(rumination)痛苦的情緒其實沒有多大幫助,書寫、描述其實用處更大,向別人傾訴更有效,都要勝過總是想著痛苦的事。(我前一段時間就是想+寫,特殊時間,無法傾訴,也沒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我們也沒有必要接受所有不理智的想法,我們可以認知性地重塑自己的想法,但是情緒是無法改變的,重要的是要真實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當我們準許自己為人的時候,我們的心理免疫系統(tǒng)會加強。(安詳?shù)亟蛹{我不能改變的事物,勇敢地改變我可以改變的東西,并有充足的智慧去識別這兩者的差別。幸運的是,這樣的智慧可以通過學習、研究和深刻的反省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