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文物參考資料》 1958年06期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曲江池西村位于西安東南離城約十里東西向的芙蓉原上。1956年10月初,前進農(nóng)業(yè)社在村東南約六十米的土崖下挖修豬圈的土洞時發(fā)現(xiàn)了古墓,聽說洞口恰好挖到墓室門的中間,為給牲畜筑槽,拆除了墓的封門磚,但在墓的甬道口發(fā)現(xiàn)陶俑后,再未繼續(xù)動工,由農(nóng)業(yè)社報吿曲江池鄉(xiāng)人民委員會轉(zhuǎn)報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我會即派李滌塵同志勘察,繼派杭德州同志前去淸理。墓門頂至土崖上邊地面土層厚約2米,墓室磚頂上面是活土,証明磚室原來為明券,墓室內(nèi)部淤泥塡土厚約80厘米,挖掉了磚頂上面的土層,從墓室頂?shù)膬?nèi)外現(xiàn)象察看,這是一座未被盜掘過的磚室墓。
一 墓的形制及結(jié)構(gòu)
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和后籠四部組成。方向為正東西,墓道在墓室的東面,墓室周圍的磚壁下部近四方形,東西長2.76米,南北寬2.96米,磚的砌法,由墓室四壁第一層起向上至三十二層,皆用長30、寬14、厚5厘米的單磚平列錯縫筑砌,無收分。但在四角由十九層開始至三十二層向內(nèi)和兩側(cè)用査澀岀檐,使原來的四角形變?yōu)樨疺角形。三十三層至四十層中間有仿木建的磚造斗棋,每邊一朵,斗棋通高36、寬48厘米,均為一斗二升出耍頭,下面幷吊磚砌出普拍方和闌額;從三十三層向上采用八面結(jié)頂?shù)姆椒?,即螺旋形上升形成平面近方形的穹窿頂(圖一),墓室底至頂高約4米。銚地磚為方形,每邊長30、厚5匣米,特異的是鈍地磚下面發(fā)現(xiàn)約24厘米厚的夯土,秀土下面又鋪一層磚,磚長30.5、寛15、厚5厘米,第二層鋪地磚的面積每邊比第一層向內(nèi)收縮20厘米,磚的下面始見生土。室內(nèi)四壁原涂有厚約1厘米的白泥一層,由于雨水長期侵飽而剝落不全。甬道兩壁的磚也是平列錯縫砌成,上部為普通的弧券頂,甬道長1.30、寬1.34、高L.60米,其中拱髙60厘米,鋪地磚的大小與墓室周壁磚相同,但砌法系一縱一橫。甬道口有仿木建的磚門,門逋高29米,右上角已損壞,左面還有習-桃一杲,與墓室內(nèi)斗棋相同。正脊南端有鳴吻,中間有形似葫蘆的寶珠(圖三)。雨道兩壁和斗外兩側(cè)壁都有涂抹白泥的痕跡。后m位置左墓室的西壁中間稍偏北面,和甬道位置對稱,長1.74,寬1.56、高1.68米,籠室地面高出墓室地面18厘米,竈為土室,僅籠口處和地面用磚筑砌,鋪地磚大小和砌法與甬道相同。墓道已被挖壞,從靠近墓門處殘留現(xiàn)象看,墓道寬1.94米,長度僅剩2.10米,幷稍呈斜坡形。
二 葬式和隨葬品的位置
(一)陶器
1.俑二十件:
男女合葬,頭向西,位置接近墓室中間,無棺床,南邊人骨幾乎全朽,僅剩殘頭骨一塊,在瓷枕下發(fā)現(xiàn)銀簪一枚,証明可能是女性,北邊人骨保存較好,位置基本未動,葬式可能為仰臥伸直。棺木已全部腐朽,唯灰跡尙明顯,范圍東西長1.90米,東端寬約1.20米,西端寛1.40米,原來兩付棺木位置平列靠攏,淸理淤土吋,發(fā)現(xiàn)兩棺之間的土質(zhì)較疏松。隨葬品主要分布在甬道和后籠內(nèi),基本上還保持原來位置,但個別器物也有被泥水沖動的現(xiàn)象;甬道中間稍后有陶馬車一輛,除駕有轅馬一匹外,轅馬前面還站有三匹馬,左右排列成行,按與車的距離和位置覗察,可能也是拉車的馬,幷且芝三匹馬和轅馬一樣,尾巴都打結(jié)。車的兩側(cè),又各有馬兩匹,前后成行,前面兩匹,都無轡和鞍具,后面兩匹,鞍具等具全,馬頭均向甬道外,和車的方向一致。甬道兩壁下各站立陶人俑一行,面向中間,南壁下六人,從西這數(shù)第一、二人為女俑;北壁下五人,從西邊數(shù)第一人為女俑。主室東壁靠甬道北側(cè)竪立墓志一塊,南側(cè)竪立墓志蓋一塊,字郡向外,甬道內(nèi)口外北側(cè)放置銅牛一個,南側(cè)放置銅豬一個。墓室東南角有石洗一個,里面放有鉄燈一盞,南面有陶盆一個,長圓形石塊兩個,西北角有陶灶一個,女俑--個,北面有長圓形石塊兩個,板灰以內(nèi),有瓷枕二個,銀簪一個,銅鏡一個。此外,陶器如碗、碟、盤、盆、杓、匯、罐、倉、瓶、動、爐和銅器如銅鏡等均分布在后籠內(nèi)的前半部。(圖五)
三 隨葬器物
(1) 男俑八件:大小相同,高28厘米,頭帶竪角黑色圓帽,身穿圓領長衣過膝,腰束粗衣帶,身后打結(jié),衣帶下面長衣兩側(cè)衣褶顯著,手勢可分三種,兩手上舉歪胸前者—人;一臂下垂,一臂上曲者五人。一手插腰,一手下垂提物者二人。衣服主要為白色,唯四人腰部以下長衣前后涂紅色。(底封里圖三、四)
(2) 女俑四件:與用俑同高,均袖手而立,一人頭帶菠箕形帽,兩束發(fā)辯從耳后下垂,身穿白色大衣,腰束扁平窄帯,腰帶右側(cè)系小袋,左側(cè)系劍(底封里圖五、六)。二人上身著寬袖短衣,對襟,無紐扣,下身穿紅色或白色長裙,裙下僅露足尖,頭梳扁圓形發(fā)髻,中間插簪(底封里圖二)。一人服式與上二人全同,唯在腦后挽有圓髻兩個。
(3)陶馬八件:身高13-14厘米,長20-23厘米,有白色和紅色兩種,有鞍轆者三匹,尾都打結(jié),唯車的轅馬僅有鞍鹽蕪蹬。無鞍轆者五匹,其中三匹尾打結(jié),兩匹為長尾(底封里圖七)。
2.灶一件:方形,每邊長20厘米,通高22厘米,有火膛和煙囪,灶上有鍋和蒸籠(圖二)。
3.碗三件:一個高8,5厘米,口徑21厘米,平底,圈足高2厘米。二個相同,高5、口徑15厘米,圈足高1厘米;內(nèi)外均涂白衣。
4.碟五件:形狀分三種,一種高5厘米,口徑15厘米,平底,灰泥素面,口沿為菱花形(圖六)。一個高2厘米,長23.1厘米,中寛9.7厘米,兩端著地,中間稍拱起,形似魚盤。三個相同,高2.5厘米,口徑12.5厘米,均為圓形,淺腹,侈口,圈足。
5.杓五件:二個是螭首柄杓,口徑7、柄長4厘米,內(nèi)外涂白衣。一個是螭首魚身長柄杓,口沿為橢圓形,口徑4-5.5,柄長14厘米,杓頭為灰色,柄涂白衣。一個是漏杓,灰色,口徑5-6.4、柄長約12厘米(圖八、十)。另有長柄杓一個。
6.匜一件:平面瓢形,有短流,口徑13.5、腹深4厘米,無圈足,內(nèi)外涂白衣,形制渾厚。
7.盆一件:高6、口徑24.5、唇寬2.5厘木,內(nèi)外涂白衣。
8.盤一件:高3.5、口徑28厘米,沿稍斂,深灰色,可能為實用器具。
9.罐五件:一個是小口灰耳瓏,高25厘米,腹向下收縮,圈足,足徑稍大出罐底。一個是帶蓋圓形罐,高18、口徑11、腹徑約14厘米,無圈足,沿部有對稱的小耳兩個,一耳孔還穿有殘鉄環(huán)一節(jié),一耳殃'蓋頂有乳形無孔紐一個,外涂白衣。一個形狀較大,已殘破,未復原。二個是無耳小口缶倍,高身里不,腹向下收縮,無圏足,深灰色。
10.倉二件:一個是帶蓋圓形倉,結(jié)構(gòu)分內(nèi)外兩層,外層通高25、口徑18、圈足高1.2、直徑15.5厘米,倉底中間有一個圓孔,孔的直徑3.5厘米。內(nèi)層(即容量部分)、口沿為方形,每邊長8.5厘米,深12厘米,底部距外層底6.5厘米。一個是帶蓋方形倉,結(jié)構(gòu)也是兩層,外層每邊寬14,通高26.1厘米,圈足每邊寬12.7、高1厘米,倉底中間也有一個圓孔,孔徑4.4厘米。內(nèi)層(即容量部份)套有圓形直口罐一個,罐高12、口徑11.5厘米,罐底距外層底6厘米(圖四)。
這種倉是完全效仿實用倉的結(jié)構(gòu)作成的明器,其作用可以防潮防鼠。
11.硯一件:圓形帶蓋,髙5、直徑13厘米,灰色(圖七)。
12.瓶一件:高20、頸長8厘米,口稍侈,圈足,深灰色。
13.鴨蛋壺五件:形狀一樣,高19厘米,腹部兩端略尖,有上下行陰線弦紋四組,圈足,深灰色,內(nèi)盛待粒(圖九右)。
14.馬車一件:車硼為轎頂形,通高31、寬17、通長53厘米,涂赭色,唯雑頭螭首涂黑色(底封里圖一)。
15.臘臺二件:高16.5匣米,頸部有圓棱數(shù)道(圖十三左)。
16.爐三件:形狀分兩種,一個是有耳圓爐,高15.5、口徑112厘米,耳垂直,耳的外面印有4厘米高的力士象各一個,形似浮雕,腹部周圍有八卦紋,腹深足矮,足有獸面。二個是無耳圓爐,高15.5,口徑11厘米,腹部至足部鼓起一條竪棱,素面,內(nèi)部尙保存有原來的灰土(圖九)。
17.鈁二件:形狀相同,高約26厘米,頸部兩側(cè)有獸面銜環(huán),腹部四面有雷紋顎龍形花紋,圈足高2.4厘米,造型仿銅器(圖十三右)。
(二) 銅器
1.銅牛一件:高5.7、長9.4厘米,腹空(圖十四)。
2.豬一件:高5、長8厘米,腹空,尾殘。
3.鏡二件:一個是帶柄圓鏡,直徑9、沿厚0.4、柄長8,5、寬1.4厘米,背面鑄有野獸、樹木和花卉等(圖十二)。另一個是壽山福海鏡,圓形,直徑22.2、沿厚0.6厘米,背面鑄有"壽山福?!彼膫€大字,中間鈕孔留有殘鉄環(huán)一節(jié)(圖十一)。
(三) 其他
1.瓷枕二件:一個高10、長約36、寬約9厘米,面部施紅釉海綠釉祐卉(底封里圖八)。另一個高約10,長22.3、寬19厘米,上面繪有黑色鶴與花草(圖十五)。 -
2.鉄燈一件:殘破,殘高18厘米,剩有柱、盤和三個足。
3.銀簪一件:長10.5,寬0.4r-0.6厘米,尖殘。
4.石塊四件:均為長圓形,長約9、厚約3厘米,其中一個外表涂朱紅色,用途不明。
5.石用具一件;高27厘米,內(nèi)壁垂直,口徑33.5、深17、邊厚約13厘米,周圍刻有粗糙云敘,用途不明(圖十六)。
6.墓志一合:方形,蓋每辿寬68、厚16厘米,底寬72、厚15厘米(圖十七)。據(jù)志文所載:墓主段繼榮,壬子十月初十H卒,葬于咸寧縣洪固鄉(xiāng)芙蓉原;夫人劉氏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卒,翌年元月十二H啓其夫之藏而合耐。乙丑年即至元二年,按干支推算,這個至元當是元代年號第一個至元無疑。段姓五世均有官階,墓主任同知昌武節(jié)度使之時,于癸巳秋率壯士三百歸投元朝,后來宜至京兆總管府奏差提領經(jīng)歷。
(王玉淸杭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