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秦川機(jī)械廠唐墓清理簡報(bào)

2021-11-24 09:0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秦川機(jī)械廠唐墓清理簡報(bào)

《考古與文物》 1994年04期

西安秦川機(jī)械廠位于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地區(qū),1991年4月在廠門北側(cè)進(jìn)行基礎(chǔ)建設(shè)工程中發(fā)現(xiàn)唐墓四座,西安市文物處立即派員前往,發(fā)掘清理"現(xiàn)將清理情況簡介如下:

因基礎(chǔ)施工,挖掘機(jī)已挖至距地面3,50米處,所以墓葬開口的層位,以及地層情況均無法可知,僅以現(xiàn)場生土為基準(zhǔn),

M1

墓葬結(jié)構(gòu)

此墓呈“刀”把形,由近長方形豎穴墓道,以及甬道、長方形土洞墓室組成,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5°(圖一)。

本墓道長2,40米,南寬0.8、北寬1.24、深3,7米,甬道長0.4、寬1.2、高L4米,因墓室進(jìn)水,洞頂塌落,封門遭到破壞,跡象無存,墓室長3,2、寬2、高1.6米,墓室內(nèi)葬具已朽,僅有極薄一層板灰,板灰上有零星骨骼,頭骨位于南部,相互參照,可推知頭向南,但葬式不清

岀土器物

此墓出土器物甚少,僅三件,為陶罐,陶狗,銅錢。

陶罐1件,殘,編號M1:1.岀土于洞口處"泥質(zhì)灰陶,外折平口沿,短頸,鼓腹,最大徑在腹部,下腹逐漸內(nèi)收,底稍凹,為輪制,高30厘米,口徑10、腹徑23、底徑13厘米(圖二,1)。

陶狗1個,出土于洞室西北角,編號M1:3,泥質(zhì)紅陶,翹首,卷尾,兩耳豎立,嘴微張,形象生動,通高4,5、體長3,5厘米(圖二,3),

銅錢1枚。編號M1:2,錢文為“開元通寶,四字,此錢出土于骨架上肢骨處,上背月,錢文筆劃纖細(xì)硬直,“元”字首劃較長,次劃左挑。面背皆有肉好周郭,錢文清晰,制作精美。徑2,5、郭寬0.2、穿徑0.8酔(圖二,2)。

從M1的墓葬形制、出土的銅錢以及與徊安郊區(qū)隋唐墓》I型I式相同的陶罐來看,為唐代初期墓葬?,

M2

墓葬結(jié)構(gòu)

M2略呈“刀"把形,由近長方形豎穴墓道、甬道以及長方形土洞墓室組成。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10°,墓室北端頂部有一橢圓形盜沿(圖三)

本墓道長2,7米,南寬0.7、北寬1.1、深3,7米。甬道長0.3、寬1.1、高1.48米'封門情況不詳,墓室長2,2、寬1.2米,因墓室進(jìn)水,頂部坍塌,高約1.8米,墓室內(nèi)葬具已朽,僅見一薄層板灰,板灰上有零星骨骼,葬式不清,只能判定頭向南,墓室北端有一盜洞直通地面。

岀土器物

該墓因盜洞直達(dá)墓室,破壞非常嚴(yán)重,出土器物也甚少,僅有殘?zhí)展夼c殘?zhí)胀敫?件,

陶罐1件,殘,編號M2:1.出土于墓室葬具東側(cè)。泥質(zhì)灰陶,圓唇微向外卷,短頸,腹壁逐漸內(nèi)收成長腹,下腹有多條弦狀壓紋,小平底,口徑大于底徑為輪制

器物通高18,3、口徑9,9、腹徑11.7、底徑6,15厘米(圖四,1)

陶碗1件,殘,編號M2:2泥質(zhì)灰陶,大口稍斂,淺腹,假圈足,為輪制,高3,3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3,6厘米(圖四,2)

M2的陶罐同《西安郊區(qū)隋唐墓》陶罐II型I式。初步斷定M2為初唐墓

M3

墓葬結(jié)構(gòu)

M3是一座帶天井、多臺階、斜坡墓道土洞墓

墓葬平面呈“刀”把形,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10°由梯形臺階斜坡墓道、1個天井、甬道、長方形土洞墓室部分組成(圖五)

墓道殘長2、南寬1、北寬0.9米。坡道臺階寬1、臺高0.2米,因上部被挖去,只殘存8個臺階,

過洞長0.3、寬L高1.3米

天井長1、寬0.5米、殘深2,2米,

甬道長0.4米、寬1米、高1.3米,封門因淤水破壞,跡象無存。

墓室長2,3、寬1.4米,洞室頂部坍塌’高約1.7米。

M3葬式保存完整,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北,面部偏向西側(cè),葬具已朽,僅見板灰,長約1.7、寬0.7、灰厚0.01米(圖五)

岀土器物

M3中的出土器物比較豐富,有陶俑,瓷器陶罐、銅錢、鐵剪,以及在靠近頭骨旁有一直徑為0.26米的漆盒朽木痕跡,盒內(nèi)裝有一面銅鏡。

(一)陶俑

此墓出土的陶俑較多,但因燒制不太好,許多陶俑已無法修復(fù)。

1.十二生肖俑共出土7件,均殘,其中牛、虎、羊、雞、豬經(jīng)修復(fù)后基本完整,鼠只有頭頸,另一生肖俑缺頭,這幾件俑均為獸首人身,脖頸相對較粗,拱手而立,昂首挺胸,身著交領(lǐng)寬袖長衫,胸間束帶,底坐低,衣裳下擺幾乎曳地。俑身涂有白衣,通高20—23厘米(圖六,6-9)

2,男侍俑2件,均殘,分二式,

I式編號M3:24,殘,樸頭男侍俑,通高20.5厘米,俑左手握于胸前,右手握拳置于腹部,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衫,腰束帶。(圖六,1)

II式編號M3:25,殘,風(fēng)帽男侍俑,通高18,5厘米,俑雙手拱于胸前,身穿交領(lǐng)寬袖衣,胸間束一帶(圖六,2),

3,博鬢拋鬟女俑2件,均殘,分二式。

I式編號M3:7,通高31厘米,髻鬟扁平,自后腦拋向額前,微偏左側(cè),身軀肥胖,面容豐腴,臉微向左側(cè),拱手玉立。上穿敞領(lǐng)半寬袖襦衫,下著長裙,胸部束帶,圓頭鞋,腳下有一薄座,彩色脫盡(圖六,4),

II式編號M3:8,通高30厘米。髻鬟低平,拋向左側(cè),面容豐腴,稍嫌臃腫,拱手玉立,上穿敞領(lǐng)半寬袖襦衫,下著長裙,胸部束帶,圓頭鞋,腳下有一薄座,彩色脫盡(圖版六,5),

4,駱駝俑1件,編號M3:11,通高33,體長29厘米,駝首高昂,背有二峰,站立于長方形座板上'殘存有黃色粉彩(圖六,3),

(二)陶器

陶罐2件,

1.編號M3:4泥質(zhì)灰陶,圓唇微外敞,短頸,腹內(nèi)收成長腹,小平底,腹部有多條壓印弦紋,通高2。,口徑10.腹徑14,底徑7厘米,為輪制,形制同M2:I(圖七,4),

2,編號M3:9塔式磁,殘,泥質(zhì)紅陶,蓋鈕作空心狀,鈕作平頂,靖圓唇,上腹圖鼓,下腹逐漸內(nèi)收,底座細(xì)腰,下徑較大,蓋高9、徑10.8厘米;罐高24、口徑10 8、腹徑22,8、底徑11.8;座高13厘米,上徑11,2、下徑21厘米(圖七,1)

(三)瓷器2件

白瓷盒I件,殘,編號M3:2,綻盤,出土于漆盒朽跡旁,盒直口,腹直塗,近底處向下斜收成平底,釉白泛青,開紋片,胎稍粗,泛灰白色,高 2、口徑6、腹徑6,6、底徑5厘米,是婦女化妝用的粉盒(圖七、2),

2,黃瓷盂 1件、編號M3∶3,出土于漆盒朽跡旁,斂口,鼓腹,假圈足。黃褐瓷,胎較祖、泛灰黃色。器外部下腹及底未施粕,高4,3.口徑3,9、腹徑7、底徑3,6 厘來(圖七、3)

(四)其他

1.銅錢 二枚,分二式,

I式編號M3:17,出土于頭骨東側(cè)。錢文為“開元通寶”四字,上背月,錢文筆劃纖細(xì)而硬直,元”字首劃較長,次劃左挑。面背皆有肉好周郭,錢文清晰,制作精美。徑2,4、郭寬0.2、穿徑0.8厘米(圖八,1)

II式編號M3:27。出土于人骨右手處,亦為“開元通寶二光背,“元”字首劃較I式短,次劃左挑。面背俱有肉好周郭,錢文清晰制作精美。徑2,5、郭寬0.2、穿徑0.7厘米(圖八,2)。

2,鐵剪1件,殘,編號M3:28,岀土于頭骨旁漆盒朽跡旁。似應(yīng)為交股式,柄部曲成環(huán)形,殘長11厘米(圖七,5)。

3,銅鏡1面。編號M3:1.位于頭骨旁漆盒朽跡里。素面,素平緣,圓鈕。直徑19厘米、緣厚1厘米"緊貼鏡面有一層經(jīng)緯分明的布痕(或絲綢痕),應(yīng)為包鏡之物,

另外,在鏡下,盒底內(nèi)又發(fā)現(xiàn)一些殘存的金銀花飾,大致可看出有鸞鳥形,花枝,金葉。底部及四周還殘存有白粉,可能為化妝用粉。從飾片的位置來看,布痕(或絲綢痕)系貼鏡面,飾片在布痕之上,其一,飾片可能是漆盒底部的金銀平脫;其二,可能為包鏡或是包粉之繡袋上飾物;其三,可能為銅鏡上之金銀平脫,即金銀平脫鸞鳥銜綬鏡,當(dāng)然,飾片在鏡面下,而并非在鏡背,所以也只能是猜測,以供同仁探討。盒內(nèi)所出之白粉細(xì)膩光滑,潔白如玉,不象是石灰,且墓室及墓道壁面又均無粉墻,又岀在漆盒內(nèi),與銅鏡同出,故為化妝用粉。此粉又不容于水,可能是鉛粉。

從此墓所出的粉盒、鐵剪、銅鏡、粉來看,墓主為一女性。從所出的體態(tài)豐滿的陶俑來看,墓葬的大致時代為盛唐時期

M4

此墓是一座帶天井斜坡墓道壁畫墓,墓葬開口不清,

墓葬結(jié)構(gòu)

M4由長斜坡墓道、過洞、3個天井、甬道前后墓室部分組成。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10°(圖九)。

墓道因墓道南端被建筑物所壓,墓道殘長7、南端寬1.6、北端寬1.3米,坡度25°,墓道兩側(cè)均用白灰粉壁,再于壁上繪畫。因進(jìn)泥水,兩壁白灰粉壁大面積脫落,繪畫已無祥,只是距墓道底5厘米處,僅存有一條紅色的長條垛帶直通墓室,寬0.09米。

過洞總長9,8、寬1.1米。洞壁起拱線以下均有脫落的壁畫痕跡,過洞高約1.6米,每個過洞口壁均有0.1米寬的豎直紅色帶,由洞底直至起拱線下,

天井1號天井長2、底寬1.3、深4,2米;2號天井長1.7,上口寬1.1、底寬1.3、深5,4米,壁面整齊,在3號天井底部,有一個現(xiàn)代防空洞橫穿而過。

甬道長1.4、寬1.1、高1.6米。甬道口上部有一堆人骨殘骸,甬道中部有一根橫向朽木,因淤水破壞,已看不到其它封門情況,而這一橫向朽木可能是原封門的一部分構(gòu)件。

墓室前室長2,6、寬2,28米,土洞頂坍塌,高約2,4米。周圍墻壁壁畫均已脫落,后室南口寬1.7米,北端因被樓房所壓,又在距南口3,6米處發(fā)現(xiàn)一盜洞,由地面直通墓底。由跡象估計(jì),后室長在3,7米以上,因被盜擾,墓室擾亂情況十分嚴(yán)重,在后室僅有板灰以及朽漆痕跡,殘長1.4、寬0.8米,可能為漆木棺,板灰上不見任何骨骼,葬式也無法推斷

岀土器物

該墓因早年嚴(yán)重被盜,原來眾多的隨葬器物僅剩12件。其中陶俑4件,陶罐2個,陶壺1個,陶瓶1個,陶形器18枚,蚌殼3枚,銅錢1枚,銀盒蓋1枚,還有石墓志一合。

(一)陶俑有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

1.天王俑2件,均殘,

編號M4:12,粉彩,通高92厘米。頭載翻緣盔胄,飾以彩繪貼金,身穿鎧甲,

左手叉凜、右手握拳前舉,作持物狀,兩足分開,下躋一小鬼,天王俑怒目豎眉,張口作怒號狀,滿瞼橫肉,絡(luò)睥大胡,頭向左側(cè),臉涂以紅色,以黑墨畫出眉毛及胡須,爾,戰(zhàn)裙以紅,綠、藍(lán)等色涂出秀麗的花紋圖案,雙臂雕飾龍首,袖角上翹,神態(tài)威武,裝飾華麗,足下小鬼俯身于底板上,頭向右,臀朝左,似為裸體,小鬼頭發(fā)小束,張口瞪目作痛苦掙扎狀,形態(tài)十分生動(圖十、3),

編號 M4∶13.粉彩、通高亦92厘米。殘。俑頭部裝飾基本與M4∶10相同.唯胡須與之有別,只在唇下有一小拗胡須.頭向右側(cè).右手叉腰,左手握拳前舉,作持物狀,身上裝飾與M4:10相同。足下小鬼俯身于底板上,頭向左,臀沖右,形態(tài)與M4:10相同(圖十,4),

這兩件天王俑,不僅體形高大,而且形態(tài)生動,裝飾華麗,在西安地區(qū)很少發(fā)現(xiàn),堪稱陶俑之精華。

2,鎮(zhèn)墓獸2件,均殘。

編號M4:10.粉彩,通高56,5厘米,人面獸身。身軀直梃,昂首挺胸,前足直立,后足彎曲,蹲坐于底板上。獸足。頭發(fā)上束,絡(luò)腮大胡,雙眼直視前方,表清嚴(yán)肅?雙耳豎立,雙肩各有豎毛二束。毛發(fā)均以黑墨涂之,胸前原有彩繪貼金圖案,惜大部分已脫落(圖十,1)。

編號M4:L粉彩。通高55厘米,獸面,為獅子形,上身較前傾,前足直立,后足彎曲蹲坐于底板上。瞪目,毗牙,兩耳上豎,形象兇猛。肩部各有豎毛三束(圖十,2),

(二)陶器

1.陶罐2件,分二式。

I式編號M4:1.泥質(zhì)灰肉,侈口卷沿,短頸,鼓腹,下腹內(nèi)收較II式急,底略凹,腹部以上飾弦紋,輪制,高26、口徑II、應(yīng)徑底稅12厘米(圖十一,5),

II式編號M4:2,泥質(zhì)灰啊,侈口圓唇,短頸,鼓腹,下腹內(nèi)收稍緩,底略凹,腹部至膚部怖弦紋,輪制,高22、口徑10,腹控23、底徑15厘米(圖十一,1},

2,肉壺i件,編號M4:3,侈口方唇,頸略收,圓府,下腹內(nèi)收成長腹,景大徑在磨部,平底,頸,膚,腹部怖有弦紋,通體施黃釉,內(nèi)為泥質(zhì)紅陶,屬低溫釉陶,口徑10、肩12、底徑8,高21厘米(圖十r 2),

3,陶瓶1個,編號M4:5,泥質(zhì)灰陶,盤口,細(xì)長頸,長腹,頸部有弦紋,口徑5、底徑5、腹徑9、高16,5厘米(圖十一,6),

4,陶半球形器18枚,形狀類似泡釘,泥質(zhì)灰陶,半球形,方沿,平底,在底部中央有一鐵釘痕。因被盜擾,出土?xí)r散落一地,巳無法推知其位置,亦不知為何物,似為陶器或木質(zhì)器隨葬品上之裝飾物(圖十一,7),

(三)其它

1.銀盒1個,編號M4:8,缺蓋,直口,直腹,圓底,高1.1、口徑2、腹徑2,1厘米(圖十一,4),

2,銅錢1枚,編號M4:4,錢文為,開元通寶,四字,光背,“元”字首劃較短,次劃左挑,面背俱有肉好周郭,錢文清晰,制作精美,徑2,4、穿徑0.7、郭寬0.2厘米(圖十一,3),

3,蚌殼3枚,其中兩個相扣為一合,另一個較小,

另外,在后室口有青石墓志

志蓋為量頂陰刻篆文“大唐司使〔徒)公故徐王姬羅志銘”,四邊陰刻和剔地陰刻卷草紋,志石為正方形,邊長41厘米,厚11厘米,四邊陰刻卷草紋,遒勁大方,正面陰刻志文共22行,439字,志文刻字為正書,俊秀有力,但缺撰書者姓名,不知為何人所書(圖十二),志文附錄于后,

從志文可知,墓主為羅觀照,徐王元禮之姬,因病死于公元680年4月6日,葬于公元680年8月12日,

據(jù)《舊唐書》記載,徐王元禮為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子'武德四年被封為鄭王,貞觀六年又授為鄭州刺史,徙封徐王,遷徐州都督,貞觀十七年轉(zhuǎn)為絳州刺史,永徽四年加授司徒,兼潞州(今山西長治)剌史,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死,追贈太尉、冀州大都督,陪葬獻(xiàn)陵③,8年后,其姬羅氏在咸陽病故

唐代滬川鄉(xiāng)是京兆府萬年縣屬鄉(xiāng),它東臨白鹿原,西接?xùn)|城垣,跨有濟(jì)河?xùn)|西兩岸之地,是唐長安城東郊的一個重要墓葬區(qū),據(jù)解放后出土的唐代墓志,這一帶的官宦墓葬占很大比重'這一方面大概是由于大明宮和興慶宮都接近唐長安城東壁,官宦多居住在宮廷附近,而此鄉(xiāng)又距城較近;另一方面東郊學(xué)滿之間又是在皇族和權(quán)要官僚意圖下布置成的游覽區(qū)氣因此官僚貴族多集葬于此鄉(xiāng),羅氏作為皇室成員也由咸陽埋于瀘川鄉(xiāng),志文中所提到的“界城”當(dāng)指唐長安城東城垣,而“王村”雖在史料中未提及,但從墓葬地點(diǎn)來推斷,應(yīng)屬瀘川鄉(xiāng)的崇義里'

另外,志文中還提到“咸陽郡”,“咸陽郡,是前秦時改長陵邑而為咸陽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廢咸陽郡,九年改涇陽為咸陽,唐武德元年恢復(fù)咸陽縣制,雖然武則天于天授二年以其母楊氏順陵在咸陽,而改其為赤縣,但在公元680年又改稱為咸陽縣,從M4的年代來推算,此時應(yīng)稱咸陽為縣,而非郡,至于志文中的稱呼,有人則推測可能是沿續(xù)了前秦以后的習(xí)慣稱呼,志文中所寫的“道政坊”,雖在史籍中未看到有咸陽的坊制,但這為以后研究唐代咸陽的城市布局提供了一條可貴的線索,

M4的規(guī)模較大,規(guī)格較高,雖然墓葬嚴(yán)重被盜,但從僅存的隨葬品來看,不僅隨葬品精美,而且可以推測到隨葬品比較豐富,可見,墓主羅氏是作為皇室成員而得以厚葬。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岀李唐社會經(jīng)濟(jì)繁榮的景象,

繪圖:楊宗孝 王志宏

攝影:倪志俊

拓片:楊宗孝

附:大唐潞州刺史司徒公故徐王元禮姬羅氏墓志銘并序

夫星分九野,垂采婺于丹霄;月儷三辰,煥仙娥于紫極。資靈毓粹,粵在于斯,況乎地邇。岱宗崇基,與極天比大家,環(huán)表海累,德與溟渤俱深,但夫人諱觀照,幼稽圖史,早茂言容,調(diào)逸洶篁,彩涵驪寶,擒華匪日,蔓稟訓(xùn)于明詩,擢秀笄年,鳳承規(guī)于內(nèi)則,時惟納采,義屬有行,泳河鯉于高門,喻乘龍于上德,蘭琴入奏,遙聞好合之聲;梅管承春,自逃和鳴之樂,方欲永綏福履,垂訓(xùn)后昆,既而幡景不留,逝川俄邁,以調(diào)露二年三月二日構(gòu)疾終于咸陽郡道政坊私弟,春秋卅有六,以其年歲次庚辰七月癸酉朔十三日乙酉葬于京兆萬年縣界城東王村滬川鄉(xiāng),禮也。息等并慕咽寒泉,哀深陟蛆,長筵莫奉,痛承顏之永奪,廣衾留惠,仰馀誨而難追,將恐年代貿(mào)遷,昭涂淪謝,用安神兆,式圖懿范,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東海垂裕,西丘降徵,彼姝者子,如日之升,披圖夕歷,秉獨(dú)宵兢,居溫類玉,處潔逾冰,其一,鳴雞載響,仙鳳云儀,言敷摯奠,式絹芳韁。梁妻美謝,班姒慚規(guī),聯(lián)閨稟懿,列陶承媯,其二,杏梁韶景,雙燕俱臨,松扉永夜,一劍先沉,安仁灑泣,奉倩傷心,誰先誰后,非古非今,其三,瑞鶴蹴堀,鳴勢啟路,望玄野而一息,背朱城而迥埋四昭于泉扃,積年霜于隴樹,懲高岸之云徙,勒貞球而作固。

西安秦川機(jī)械廠唐墓清理簡報(bào)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鹰潭市| 乌恰县| 丘北县| 邵武市| 贡觉县| 罗平县| 涞源县| 雷山县| 盖州市| 农安县| 丹东市| 宝清县| 长寿区| 正安县| 巴塘县| 遵义市| 杂多县| 弥渡县| 广饶县| 沅江市| 夏河县| 贡嘎县| 巫溪县| 温州市| 奉新县| 巴中市| 双桥区| 阳东县| 定远县| 安义县| 镇平县| 珲春市| 无锡市| 太康县| 长治市| 合川市| 台中市| 新蔡县| 琼中| 乳山市|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