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悲秋傳統(tǒng)與失意文人
宋玉作品的真實性
宋玉的作品:《九辨》《高唐賦》《神女賦》
一、文學(xué)史地位
演變?yōu)闈h賦
1.由楚辭向騷體賦過渡的一個中介。既繼承了楚辭的文體特征,又隱含了后代漢賦的特征。
漢賦的特征:“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文心雕龍·詮賦》)
“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并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边@是關(guān)于漢大賦內(nèi)容特征的命題。意為:像京殿賦、狩獵賦、述行賦和序志賦等大賦體制賦作的創(chuàng)作,在內(nèi)容上應(yīng)既寫國都體制,又寫原野風(fēng)物
體國經(jīng)野:體:劃分;國:都城;經(jīng):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劃分為若干區(qū)域,由官宦貴族分別居住或讓奴隸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國家。
體物:描寫物體。
2.宋玉的作品是重抒情的楚辭轉(zhuǎn)向重體物的漢賦,這一特征的嬗變的中介。
抒情→體物
緣情體物?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陸機(jī)《文賦》)
宋玉的賦極力鋪陳,用字修辭更為華麗。
3.直諫→曲諫
直諫:直接諫言(諫:帶有批評)
建言:提出建議主張。
諫言 :規(guī)勸,批評。
(諫言、建言、踐言、薦言、僭言)
曲諫:委婉諷諫。
屈原的身份使他與君主關(guān)系親密。宋玉的身份則不一樣,不能直陳。
?曲諫的文體特征與后世漢賦文體聯(lián)系密切?!把哉Z侍從”,文人地位低下。
二、賦?
1.?源于荀子《賦篇》、宋玉
“禮”“知”“云”“蠶”“箴”
“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fēng)》《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劉勰《文心雕龍·詮賦》
侈麗閎衍(華麗繁富,多用以指文辭)
具有文體過渡的功能
程廷祚《騷賦論》:“窮造化之精神,盡萬類之變態(tài)。瑰麗窈冥,無可端倪 ,其賦家之盛乎?”
(窮盡天地萬物的變化形態(tài),眼光精細(xì),掌握精準(zhǔn)。窈冥:幽暗。端倪:邊際。)
貴游文學(xué):以依附貴族進(jìn)行寫作,內(nèi)容多以宴游和宴飲為主。與貴游文學(xué)相對的是貴游集團(tuán),貴游集團(tuán)始自建安時期,貴游文學(xué)成為有形式,有要求,有規(guī)范的文類是漢代。(憐風(fēng)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
貴游文學(xué)之宗:建安時期的貴游集團(tuán)——鄴下文人集團(tuán)(漢獻(xiàn)帝建安年間,實際執(zhí)政者曹氏父子同時又是詩文領(lǐng)袖,他們和圍繞在他們周圍的作,即七子,形成了一個鄴下文人集團(tuán)“艱難時世,內(nèi)容充實,慷慨悲歌,以風(fēng)骨著稱”,作品反映社會動亂與民生疾苦,悲天憫人,表現(xiàn)亂世英雄建功立業(yè),收拾金甌的使命感。)
宋玉時期的“貴游”與后來的“貴游”不太一樣,宋玉比較卑微。
賦:敷也,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由 寫作手法 轉(zhuǎn)變成 文體。
先秦“賦”是動詞,獻(xiàn)納,如:兵賦,田賦。
縱橫家——唇吻奏功,荀子——樸實實踐
屈原作品中沒有“賦”,身份原因。
賦,豫暇產(chǎn)物 (豫:愉悅)
三、九辨
(一)九:多數(shù)。
“辨”:遍,一闋。
“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昂淋漓,異于風(fēng)雅,蓋楚聲也?!保ㄍ醴蛑冻o通釋》)
紹:繼承
青木正兒:不似屈原“發(fā)憤以抒情”,為娛樂王侯而做。
內(nèi)容空虛,修辭精巧,類娼妓俳優(yōu)取媚貴族。
(二)九辨主旨:失意(為主)。
精神高度遠(yuǎn)遠(yuǎn)不如屈原,沒有感染力。精神高度不足,與后代文人接近。
(典型的文人情緒)
悲秋情緒。
遠(yuǎn)游去國。
文人失意。
知己難求。
顧影自憐。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兮兮,若在遠(yuǎn)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惆悵兮,而私自憐。
悲秋傳統(tǒng)肇端。新語匯表達(dá)舊現(xiàn)象,修辭造詣極高。
國:故鄉(xiāng)。 去國懷鄉(xiāng)。
離別;貧士失意
宋玉與屈原的不同:
宋玉因個人的失意而纏綿惆悵;屈原因國家的前途而悲苦哀愁。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建構(gòu)出典型的動物意象。歸燕、秋蟬、北雁南飛、蟋蟀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年華逝去,一事無成的苦悶。
很容易觸動同樣境地文人的精神世界。
(三)士不遇題材、悲秋傷春,及與后來文學(xué)發(fā)展關(guān)系
文人不遇的典型題材
《士不遇賦》《悲士不遇賦》《感士不遇賦》
在唐代以前,賦是中古文人常用的文體。五四后被批判貶低。
政治遭遇,兩漢的文人在政治與文學(xué)的夾縫中謀生。賦,謀得職務(wù)的工具,失意后派遣寄托情緒的工具。
《學(xué)者的挫折感》
獨善、兼濟(jì)
具體典型的處境:
羈旅他鄉(xiāng)。
貧窮潦倒。
孤獨無友。
時光流逝。馬齒徒增。
功業(yè)未建。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小我與大我,功名與理想。
凡是能稱為理想的,必然是無私而忘我的。屈原面對理想破滅的沉痛哀歌。
魯迅: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凄怨之情,實為獨絕。
悲秋傳統(tǒng)的建立者
規(guī)范、奠定、引導(dǎo)了人們面對自然而引起的情緒,季節(jié)反應(yīng)模式。
胡應(yīng)麟《詩藪》: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詩賦,靡不自此出者。
漢武帝《秋風(fēng)辭》
文化敏感度——日本人對季節(jié)變化很敏感(春逝早)
民族審美習(xí)慣
青山宏:喜春、樂春→傷春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不是傷春之宗,春心:追求美好)
中唐開始突然大增傷春題材(傷春與悲秋分庭抗禮)
《曲江二首》杜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落花現(xiàn)象→意象)
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白居易:春盡、春歸。
宋詞中傷春成為主流。
無可奈何花落,似曾相識燕歸來。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體物特征
陸時雍《讀楚辭語》:“舉物志而覺哀怨之傷人,敘人事而見蕭條之感侯。”
鋪陳,緣情→體物
(四)句式的參差變化
孫鉱《文選》:《九辯》以變屈子文法,加以參差錯落而多峻急之氣。
句法:屈原作品(屈賦)主要為四種句型組織而成,四種句型交叉用。但是每一個段落只用一種句型,很少交錯用,比較單純。
主要為以下四種:
1.?六個字+兮 (年幼好此奇服兮;帶長鋏之陸離兮。句中虛詞:*兮、而、之、*以、其、乎。*可用于句末)
6+兮。3+虛詞+2。
主謂/動名/狀中 (形容詞作動詞用居多,可以先套用規(guī)格,再自由創(chuàng)作)
2.?四個字一句,第二句三個字+兮 (去掉兮,為七言)。
4+3+兮
鸞鳥鳳凰,日以遠(yuǎn)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去掉兮,押韻)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名+名,名動/狀中+兮
前四字+兮,后四字 (或三字+以) 4+4;4+兮+3+以
朝發(fā)往陼(渚)兮,夕宿辰陽。
3. 兮字在在句中。
有一種停頓調(diào)節(jié)、抑揚(yáng)優(yōu)長的美感。
3+兮+3? 動名+兮+動名(最為常見)
若有人兮山之阿;操吳戈兮被犀甲;披明月兮佩寶璐;披薜荔兮帶女蘿。
名動+兮+名動/動名/名詞/狀中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3+兮+2??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主謂--動賓+兮+狀中--動賓),路險難兮獨后來。(主謂+兮+狀中 主謂結(jié)構(gòu)很有審美性)
4. 散句、四言句。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九辯》相對于屈賦,句式更加散亂。
1. 兩個字+兮,四個字、五個或六個字。(隨機(jī))
2+兮,3/2+兮+2(常見)
憭兮兮,若在遠(yuǎn)行。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2. 一句中主構(gòu):四/五/六字+兮,三字或五字。
3+虛詞+2+兮,3+虛詞+2
(4/5/6+兮,3+虛詞+3)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
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
(五)楚辭用語的改變
陶淵明:愛講千年,上溯到葛天氏的時代。
屈原常用語匯宋玉吸收,舊瓶裝新酒,用意改變。
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
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中道——中路
困窮——窮期
郁悒——郁陶(憂思積聚貌)
貴族的品質(zhì)成為他們?nèi)烁竦囊徊糠?/p>
?
《高唐賦》《神女賦》是誰所作?
游國恩:散文賦、散體賦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被推翻)
四、《高唐賦》的影響
1. 山水始被當(dāng)做獨立的審美對象,“極聲貌以窮文”。宋玉是山水文學(xué)的開山祖師。
《高唐賦》顯示漢賦鋪陳雛形,影響了《上林賦》《子虛賦》。
2. 艷情文學(xué)夢幻文學(xué)的濫觴
美人幻夢——宮體詩、南北朝民歌、李商隱。
隔水伊人——溫柔敦厚,美人如花隔云端。
3. “延年益壽千萬歲”
頌圣頌詞頌德
影響漢賦,后來的樂府詩,唐宋科考文體——律賦
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套語)
枯藤老樹昏鴉,這樣的意象跟隋煬帝、杜甫有關(guān)
共飲長江水。
五、《神女賦》
描寫女子的美,男女戀情。
秾纖得衷,修短合度。(曹植《洛神賦》)
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太瘦。施之粉則太白、施之朱則太赤!
對美人的稱贊,極力形容美人的姿態(tài)。
老師是英日雙修!
影響:
1. 同名:《神女賦》——王粲、陳琳、楊修、江淹
2.司馬相如《美人賦》《長門賦》、陶淵明《閑情賦》、曹植《洛神賦》《靜思賦》、王粲《閑邪賦》、應(yīng)玚《正情賦》、南朝沈約《麗人賦》、南朝江淹《麗色賦》(以美人美色為敘寫焦點)。
對美人欣賞的傳統(tǒng)(宮體詩極盡形容)
它們對后世的影響:出現(xiàn)了很多同名的賦,及同名的詩。它們大都是宮廷文人閑暇時無事之作。
宋玉:《大言賦》、《小言賦》
后世:大言詩、小言詩
形式上:雜體詩
賦:獻(xiàn)納的工具,豫暇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