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殘余勢力的兩大手腕
【出處】《資治通鑒》第150卷 梁紀(jì)6
【材料】義之解領(lǐng)軍也,太后以義黨與尚強,未可猝制,乃以侯剛代義為領(lǐng)軍以安其意。尋出剛為冀州刺史,加儀同三司,未至州,黜為征虜將軍,卒于家。太后欲殺賈粲,以義黨多,恐驚動內(nèi)外,乃出粲為濟州刺史,尋追殺之,籍沒其家。
【譯文】元義被解除領(lǐng)軍職務(wù)之后,胡太后因為元義的黨羽勢力還很強大,不能立即制住,便讓侯剛代替元義擔(dān)任領(lǐng)軍,以便暫時穩(wěn)住這些人。很快又讓侯剛出任冀州刺史,并加儀同三司之號,但是侯剛還沒有去冀州上任,又被降為征虜將軍,死在家中。胡太后殺賈粲,但考慮到元義的黨徒眾多,擔(dān)心驚動朝廷內(nèi)外,于是讓賈粲出任濟州刺史,路上又派人追上殺了他,他的家產(chǎn)、人口全部沒收入官府。
【解析】任何人在組織高層都不單單代表個人,背后都代表著一方勢力,除掉某個人簡單,但是除掉背后的利益共同體很難。打倒代表人物之后,剪除其背后的派系就成了重要的工作。搞不好就會立即崩盤,三國時候,王允和呂布斬首董卓之后,沒有做好剪除他的嫡系李催、郭汜的工作,導(dǎo)致功虧一簣。
本段材料中,北魏的元義被打倒之后,胡太后采用的高超的手腕,對武將和文官采用了不同的策略,直接瓦解了元義的勢力基礎(chǔ),成功收回權(quán)力。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下這高超的手腕:
1、胡太后的兩大顧慮
元義被打倒之后,如何不讓其死灰復(fù)燃,就必須對其背后的黨羽進行清理,這時主要有兩個大的顧慮,首先是“尚強,未可猝制”,要讓其心安,不能引起群體性恐慌,這就需要對余黨進行安撫,用升職的策略穩(wěn)定下來。其次就是“黨多,恐驚動內(nèi)外”,要逐步奪權(quán),讓他們失去警覺之后,無聲無息的讓其消失。
2、對武將的剪除手法
武將的勢力是最難消除,最容易恐慌,且有嚴(yán)重破壞力的群體,對這群人的處理就要特別慎重,候剛是元義的同黨,先讓他擔(dān)任領(lǐng)軍過渡,然后再用明升暗降的策略奪權(quán),采用外派的手法,讓他消失于鄭志中心,最終死在自己家中,這個可能是保全家族不被追究,而不是直接被斬殺,軍界內(nèi)心不會恐慌。
3、對文官的清理手法
對于文職的賈粲的處理手法,所顧慮的就不是他的破壞力,而是他的影響力。如何消除影響力,這就需要通過調(diào)虎離山的策略,用濟州刺史地方諸侯的實權(quán),來換取他的順利離開,在就任途中直接暗殺。先消失,后滅亡。給人的印象是,不是朝廷不看重你,而是你自己犯了罪,和大家無關(guān)。
胡太后針對不同身份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對于有破壞力的,用明升暗降,讓其自殺的手段,避免了恐慌。對于有影響力的,用調(diào)虎離山,犯罪抹黑的手段,避免了輿論震動,胡太后用自己高明的手腕,順利集權(quán)。分析到最后,忍不住要表達下對司馬光的敬佩之情。一開始只考慮分析如何處理候剛的步驟和手法,覺得處理賈粲沒多大意思,準(zhǔn)備棄之不寫。但是后來一想,為什么司馬光把他們放在一起來寫呢,有什么特別之處?仔細一想,原來是一文一武的不同處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法,對應(yīng)胡太后不同的顧慮。整個材料,提出問題,分類問題,解決問題,讓人收益匪淺,這種文章的功力,讓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