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
楚人賣珠
買櫝還珠
不知輕重
? ? ? ?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今譯】
春秋時代,有個賣珠子的楚國商人,到鄭國去賣他的寶珠,他用很貴重的木蘭木做成了一只裝寶珠的匣子(木蘭,一種木紋很細(xì)的名貴香木),又用香噴噴的桂、椒香料熏制它,把匣子熏得很香,芳香濃郁;并且外表用光閃閃的珠玉鑲嵌著它,還用漂亮的玫瑰美石裝飾它,邊沿用五光十色的翡翠來點綴襯托它。
楚人把寶珠小心翼翼地放進(jìn)這精致美觀的匣子里。
有一個鄭國人來買珍珠,交過錢后,可他只要了那裝飾華貴的漂亮木匣,卻把匣子里那珍貴的寶珠還給了這個楚國商人(其實寶珠要遠(yuǎn)比匣子貴重的多,他只貪圖了精美的包裝木匣,反而把真正要買的更珍貴的寶珠舍棄了 buy ?casket without the jewel)。
這個楚國珠寶商人,可以說是很會賣盒子的了,卻不能說他會出賣寶珠?。?/p>
【賞析】
這則寓言的批評對象有兩種人:
一是賣方,本想裝飾珠盒以求賣掉珠子,但凡事過猶不及,裝飾珠盒過分,過分看重外表的次要的屬性,不顧本質(zhì),過度“包裝”,結(jié)果反而使珠子賣不掉,這就叫做“以文害用”。
賣方,用以比喻華而不實的游說之士。
二是買方,他被珠盒炫惑了眼睛,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zhì),誤以為珠盒的價值超過了珍珠, 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dāng)取舍,干出了買櫝還珠的蠢事,這就叫做“覽其文而忘其用”。
買方,用以比喻喜歡漂亮言辭而不善識別人才的君主。
這個故事啟發(fā)人們:只看外表,過分追求形式,不顧本質(zhì),喧賓奪主,埋沒內(nèi)容,結(jié)果適得其反。做事情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舍本逐末。
“買櫝還珠”買了裝珍珠的盒子,keep the glittering casket,卻退還了盒子里的珍珠 give back the pearl to the seller.
后用“買櫝還珠”只拿了皮毛的、枝節(jié)的東西,而拋棄了主要的、核心內(nèi)容,比喻不識貨,沒有眼光,lack of judgement,缺乏見識,取舍不當(dāng)。choose the wrong thing.
后用“楚人賣珠”、“買櫝還珠”比喻人只注重外表,不看實際有用的東西,舍本逐末,輕重倒置。
這個鄭人只知道盒子的好看,卻不曉得寶珠的價值實在要比盒子貴很多,這就是一種“不知輕重”的做法。后用“不知輕重”比喻辦事情分不出重要與不重要,不明事理,行為冒昧,缺乏章法。
鄭 —— 國名,周代諸侯國,轄地?fù)?jù)有現(xiàn)在的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一帶地方,國都在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