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的理解如何影響你的心境?



滑手機時,看到一些居家設計,或是網(wǎng)友們分享自己的房間布置的照片總會被吸引住,想看看他們是如何將一個小小的空間,運用各種小巧思,打造成專屬于自己的小窩。
比如關上房間的燈時,天花板會映出類似于星空的小夜燈,或是在床頭邊放上一株干燥花,或是放上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偶抱枕,或是將寢具換成酒店使用的棉被與枕頭,點上精油營造特別的氛圍,宛如置身在國外的度假村里,又或是將只有一個空間的租屋做區(qū)分,有工作閱讀區(qū)、休閑游戲區(qū),每個空間都有專屬于它的用途,在家里無聊時也能夠找樂子自得其樂。瞧瞧這些網(wǎng)友對自己多么的上心,不只喜歡跟自己獨處,也很懂得怎么跟自己相處。
看得我不自覺也會想像如果自己生活在里面會是甚么模樣?
這些小窩布置都有同一個特點,倒不是多整潔或有多干凈,而是舒服,一個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空間。
每每看到網(wǎng)友們的分享,總會很想上去躺一躺、滾一滾、待一待。
有些太整潔太干凈的家,反而會造成一種疏離感,像是沒有人生活的痕跡,是少了些許人味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剛畢業(yè)那時總是精力旺盛,迫不及待想往外跑,去看看這個世界,越遠越好,那時候沒甚么安不安全、危不危險的擔憂,只是像只精力充沛,關在家里太久,好不容易可以掙脫項圈,放飛自我的哈士奇,一逮到機會就拼命地向前跑,管它前面是什么,跑起來就對了!
只想往外跑的心也對應到了生活上,一直想著下個計劃是甚么?下個目的地在哪?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來來去去,住的地方也跟著一處換一處,關注的總是外在,沒有把心思放在自己、我、這個人身上,想想當你對一個人上心的時候,你會想為他做很多事,這些事都是專屬于他,為他量身打造的。

家是為自己打造的
我思索著為什么我一直沒有想去布置自己的住所?原來我一直把租屋當作是暫時住的地方,隨時都要移動,只是一個落腳處,想著等我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時,再去布置它,所以搬來搬去,始終沒有一處屬于自己的家的感覺。
家總是乘載極大的意義,覺得要付出一切才能擁有,所以我們總會賦予它極高的標準,成為了理想的家,它應該是怎么樣,該有什么樣子?要三房兩廳、浴室要干濕分離,再到要讓人有歸屬感、安全感…等,從具體的格局到心理層面的要求都有好多的標準。人類一廂情愿賦予了這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好多的情感寄托。
但沒有買房就等于沒有自己的家嗎?
我開始對空間有了不同的想法,過去把家當成理想,既然是理想表示那是未來的事情,但其實家它也可以是當下的、短暫的。為什么我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未來的期許和想象之中,而不是當下實實在在的生活呢?
我把關注力從未來拉回現(xiàn)在,對家我們總是要求比較高,對于空間它的意義是空白的,而當這個空間是為自己打造時,這個空間就有了意義,我會覺得這空間就是專屬于我,是我的家,這時關注力不只拉回現(xiàn)在,更放在了自己身上,為自己上心了。

開始期待回家與自己獨處
我開始著手,在若大的墻壁上掛上我喜歡的營火掛布,圖案是三五好友晚上在露營車旁圍著營火聊天,在桌上與書柜上擺放喜歡的模型或是擺件,買張舒服的躺椅及抱枕當想要發(fā)懶或是躺平時有個舒適的地方能夠接住自己,披上大大的毛毯把自己完全覆蓋,再泡杯熱可可,特別慵懶。

我喜歡沉浸在舒服的味道當中,買沐浴精、洗發(fā)精時不再只是隨手拿一瓶便宜的,而是仔細挑選自己喜歡的香味,再買個擴香瓶讓回到家的自己能夠時刻沉浸在自己營造的幸福感里頭,為自己而不是為了理想中的未來多花一點錢。
每天會期待著回家與自己待在一起享受放松的時刻,而不是回家就開始準備下個計劃向外跑,然后低頭看著網(wǎng)友們分享的照片贊嘆著哇~這個家布置得好美、好別致呀!想著等我以后買了房,我要怎么樣怎么樣…此刻的我想的都會是如何讓自己心情愉快,已沒有多余的心思再去想著那無法預期的未來。
畢竟我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Shirley
認證哲學咨詢師、哲思教練、兒童哲學老師
師從法國應用哲學大師奧斯卡·柏尼菲
致力于在中國推廣哲學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