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講解——氣象類(3)“雨”

寫作知識點:
大自然不會突然創(chuàng)造出任何事物。
從水蒸汽變成云,再由水分子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碰撞融合成水滴,最后變成落回大地的雨,這當(dāng)中有多少偶然巧合,實在無可計量。一次演化成雨的因素的聚合,或許差不多是人一生所經(jīng)歷的因素的總和。而在此之前,雨早已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輪回。若按物質(zhì)的本源來講,一滴雨存在的時間遠遠大于人類的歷史。
沒有一場雨會無緣無故來臨,就像人的情緒不會無故無緣爆發(fā)。它們都是由眾多因子積攢到一定程度(這些因子在寧靜的表層下劇烈運動),再由多個機緣觸發(fā)的一個周期現(xiàn)象。不同的是,情緒的爆發(fā)使自己得到釋放,而折磨了周遭;雨水的來臨則是毀滅了自己,凈化了塵世。遺憾的是雨水只能起到凈化環(huán)境的作用,如果想要沖洗掉人間的罪惡,需要再下一場200萬年的雨。
當(dāng)今的科技手段消解了農(nóng)業(yè)上對雨水絕對依賴的壓力,因而巫術(shù)求雨的儀式被降低到觀賞價值或是文化意義的層面。但在部分地區(qū)人的心中,還留有古人祈雨時的那種深摯的期盼和虔誠的等候——比如炎夏盛暑連著一個月不下雨的重慶。
雨既像我們的精神世界又像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一切都來自一切,又都去向各處。

名家文章品讀:
浩然:《艷陽天》
狂風(fēng)暴雨搖撼著東山塢。
雷鳴夾著電閃,電閃帶著雷鳴。
那雨,一會兒像用瓢子往外潑,一會兒又像用篩子往下篩,一會兒又像噴霧器在那兒不慌不忙噴灑——大一陣子,小一陣子;小一陣子,又大一陣子,交錯、持續(xù)地進行著。
雨水從屋檐、墻頭和樹頂?shù)湎聛恚瑪傇谠鹤永?,像燒開了似的冒著泡兒,順著門縫和水溝眼兒滾出去;千家百院的水匯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匯成了急流,經(jīng)過墻角、樹根和糞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在這一段質(zhì)樸而輕淡的描寫中,所能獲得的藝術(shù)趣味相對有限,但對零基礎(chǔ)寫作者能起到范本的作用,對不知如何下筆的寫作者也有著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第一句交待背景。第二段給一個遠景,第三段中景,第四段近景加跟拍。這種常見的敘事手法在今天的電影或文學(xué)中雖然不會給人眼前一亮,但至少不會令人眼前一黑。新手可按照此種模式稍加練習(xí),便能將思路從混沌中瀝出來,并且增加寫作的信心。

茅盾:《子夜》
變成了濃霧的細雨將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暈的外殼。有幾處聳立云霄的高樓在霧氣中只顯現(xiàn)了最高的幾層,巨眼似的成排的窗洞內(nèi)閃閃爍爍射出慘黃的燈光,——遠遠地看去,就像是浮在半空中的蜃樓,沒有一點威武的氣概。而這濃霧是無邊無際的,汽車沖破了窒息的潮氣向前,車窗的玻璃變成了毛玻璃,就是近在咫尺的人物也都成了暈狀的怪異的了;一切都失了鮮明的輪廓,一切都在模糊中變形了。
[俄] 綏拉菲莫維奇:《鐵流》
突然間,一下子涼爽起來;風(fēng)從山頂上吹來;一切都變灰了。一下子就變成夜間了。傾盆大雨從變黑了的天空里,傾瀉下來。這不是雨,而是亂響的、叫人站不住腳的傾瀉下來的水,是狂暴的充滿了旋卷的黑暗的水旋風(fēng),從四面八方傾瀉下來。水順著襤褸的衣服,順著粘在一起的頭發(fā)流下來。都迷了方向,失了聯(lián)絡(luò)。人、車、馬,都隔開了,仿佛這些中間隔著洶涌澎湃的空間一樣,看不見,也不知道周圍都是些什么,都是誰。
本篇和前篇同樣都是描寫環(huán)境因雨受到影響,而人因環(huán)境產(chǎn)生負面作用。不同的是前篇是細雨和霧氣,人在一定距離之外模糊視線;后篇是暴風(fēng)雨和黑夜,人切近地感受著迷失方向的混亂。除此之外,兩篇在多個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1、前面部分粗略描繪大環(huán)境,后面則是更為細膩、靠近的描寫,整體結(jié)構(gòu)有相同之處。
2、文中有人的存在 ,但人的情緒未參與進來,而只是作為被動觀察者、接受者出現(xiàn),都屬偏客觀的描述。
3、兩者視線受阻的程度不同,但論及某種迫切性,即刺激人們想要看清世界,兩種吸引產(chǎn)生的作用是相近的。
4、從一開始便在疊加某種沒有色彩的、有破壞力的微粒,直到最后一句才將這種時間積累的沖力終止,并引向一個確定性的悲調(diào)。

肖軍:《五月的礦山》
一陣冷風(fēng)從坑底卷上來,正在流著汗的人們競被激動得起了寒噤!一道長長寬寬的閃電劃破了整個夜空,使所有山谷的人和物被照亮了有一秒鐘。接著不久,就是一響暴烈的雷聲,它幾乎要把整個的宇宙震碎了似的爆響著。要來的暴風(fēng)雨終于到來了,那沉重的飆急的大雨點和了風(fēng)漩,竟如擰在一起的一條條殘酷的鞭子似的,從天空兇猛地抽打下來了。它抽打到山頂谷底,毫無憐惜地抽打到人的頭臉和周身。
在本文最后,將風(fēng)雨形容為鞭子抽打在身上,有一種超乎尋常的真切感。其原因在于前半部分的描述,契合了鞭子抽打的形象。第一句就像鞭子揮起時,第二句就像鞭子的形狀和抽打時的短暫瞬間,第三句就像鞭子打出的聲響。在比喻之前先鋪陳喻體的各種特征,會起到更有力的效果。(或許作者在寫作時并沒有如此想過,而只是根據(jù)前面的描寫再找一個合適的比喻;不論怎樣,“鞭子”確實是一個絕佳的比喻。)

[德] 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這一瞬是突然降臨的……一切都無聲無息,令人可怖的寂靜??諝獾挠魫炈坪踉黾恿艘槐叮髿鈿鈮悍路鹪谝幻腌妰?nèi)突然增加了許多。人們頭腦昏沉,心臟窒息,呼吸不能暢順……一只燕子低低地掠過下面街道,羽翼幾乎觸著了路面……而這種無可逃避的壓力,這種緊張,這種全身都感受到的與時俱增的壓抑也確實變得難忍難捱了,如果它僅僅再延長短短的一剎那,如果不是在它迅疾地達到頂點之后立刻就松弛、緩和下來的話?!瓗缀跏桥c此同時,這大雨盆落了下來,預(yù)先幾乎連一滴雨點也沒有預(yù)示,溝道就頓時水流滾滾,變成一片汪洋……
當(dāng)然,你可以用“突然,大雨落下”來表示驟雨的突發(fā)性,但字數(shù)上肯定不占優(yōu)勢。我們看本篇中前面大部分的描寫,給人一種緊繃的、壓抑的感受,雨在末尾才出現(xiàn),和其他雨描寫相異之處在于,它起到一種消解壓力的積極作用。

[蘇] 艾特瑪托夫:《查密莉雅》
雷雨大作。帳篷上吹落的毛氈,像被擊落的鳥兒一樣拍打著翅膀,撲撲跳動著。大雨一陣猛似一陣地傾注著,像是在狂吻大地,兩腳被風(fēng)撩得歪歪倒倒的。沉雷像猛烈的山崩似的隆隆滾動,斜著穿過整個天空。群山之上閃耀著遠方閃電明亮的火花,就像春天火紅的郁金香。疾風(fēng)在深谷里呼嘯,如顛如狂。
我們看到本文中第一個比喻像是兌了一杯水的可樂,第二個比喻像是嚼了兩遍的口香糖,第三個比喻像是濾了三次的咖啡粉,但是最后一個比喻卻令人振奮,活靈活現(xiàn),使整篇看起來不會太遜色。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好的東西要放到最后出現(xiàn)。如果有兩個好點子,就中間一個結(jié)尾一個,這便是所謂的“峰終效應(yīng)”。

本期寫作練習(xí):
光韻世界:《雨》
它們從不同的出發(fā)點開始,并走過了互不相干的道路,作為同一時代的產(chǎn)物,它們相距毫厘卻又彼此漠不相關(guān)。
第1滴雨落在水洼里,濺出的水花不值一提。
第2滴雨打著一株草葉,劇烈的晃動膽戰(zhàn)心驚。
第3滴雨從人的耳邊滑過,那人竟側(cè)頭尋找它造成的余音。
第4滴雨被半空的鳥兒截獲,只能以粉碎的殘骸墜入大地。
第5滴雨極其潔澈,在城市上空,透過它可以看到整個被縮小了的風(fēng)景。
第6滴雨在出發(fā)時操之過急,以至于形狀看起來不如它的同類稱心如意。
所有的雨都是對天空的背離,惟有第7滴仍在心中默念曾經(jīng)云層中的甜蜜。
東邊的雨是直行,西邊的雨在彎曲,而第8滴則在當(dāng)中茫然失措地來回游移。
最傲然不群的是第9滴雨,除了他和他的影子,世間的一切他都看不起。
第10滴雨是個樂觀主義,無論面對何種目光,他都保持著高昂飽滿的情緒。
第11滴雨從沒有得到過安寧,他總能在美好事物中找到端倪,并發(fā)出嘆息。
第12滴雨希望能夠認清自己,但唯一能確認的是,他一定并非僅僅屬于液體。
第13滴雨的戀人是第3832滴,他不太相信目前他們的關(guān)系,因為在他后面有幾千個對象值得懷疑。
第14滴雨如果來自半人馬座,那么這一切才會變得合理,且看那完美的曲線,簡直令人著迷。
第15滴雨渾渾噩噩不明所以,要么在路途中昏睡,要么在虛幻中沉溺,要么一邊自暴自棄一邊妄想奇跡。
第16滴雨一直在考慮,用什么方式舉行自己的葬禮,也許是河堤,也許是瓦礫,也許是一次山盟海誓的騙局。
第17滴雨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自己還會變成蒸汽,就不會急切地朝烈火撲去,只有復(fù)活能讓死亡變得如此容易。
而第18滴,他的最終目的,便是連接十九和十七,他的存在使后面所有的數(shù)字得以成立,他關(guān)乎著整個宇宙的體系。
每滴雨之間都有差異,這差異就像人世間發(fā)生的一切差別那樣朦朧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