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之王”美譽,卻給藍鰭金槍魚帶來了無盡黑暗……
注:該文內容主要引用自相關科研報告(詳見文末資料來源),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觀點。
金槍魚,在我們生活里算既常見又不常見的一種食材。而它也不僅是世界上最具價值的漁業(yè)資源之一,還在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主要地位[1]。
金槍魚及近似魚類的捕撈量在2016年已高達750萬噸(占全球海洋漁業(yè)產(chǎn)量的9%)[2];每年對全球經(jīng)濟的貢獻超過了325.4億歐元[3]。

? James Morgan / WWF
其中有7個最主要的商業(yè)捕撈品種:長鰭金槍魚(Thunnus alalonga)、北方藍鰭金槍魚(Thunnus thynnus)、太平洋藍鰭金槍魚(Thunnus orientalis)、南方藍鰭金槍魚(Thunnus maccoyii)、大眼金槍魚(Thunnus obesus)、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res)和鰹魚(Katsuwonus pelamis),年度總捕撈量可達到490萬噸[4]。
里面也包括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 三種藍鰭金槍魚,它們都受到了來自全球商業(yè)捕撈作業(yè)的巨大生存壓力,已然成為全球認定的瀕危物種。
這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過往、又是怎樣的因素導致了它們生存未來的岌岌可危?今天世界金槍魚日之際,與熊貓君一起了解下吧~
最大?最貴?最熱門?
從赤道到亞極地海域,三種藍鰭金槍魚的活動范圍廣泛到幾乎無處不在[5],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們那一系列的生理性適應。
例如,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其他金槍魚物種,三種藍鰭金槍魚的體型更大并擁有高度發(fā)達的特殊血管網(wǎng)絡,它們都具備保持體溫高于周圍水溫的特殊技能[6]。因此它們不被水溫等環(huán)境因素限制,從而擁有如此之大的活動范圍。

這種理論是可成立的,因為大多數(shù)其他魚類并不能控制自身體溫,且放眼全世界所有現(xiàn)存的金槍魚物種,論體型沒有一個能和藍鰭金槍魚相提并論的 —— 曾有記錄到重量達900千克、長度接近4.6米的北方藍鰭金槍魚。
?但不只是體型最大,連市場價格也是其他金槍魚無法比擬的。

? Wild Wonders of Europe / Zankl / WWF
由于它們的脂肪含量較高,人們通常以生魚片的形式食用[8],因此北方藍鰭金槍魚、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和南方藍鰭金槍魚都是國際生魚片市場中的“熱門選手”,并一直是世界上最為昂貴的魚類之一。
它們經(jīng)常在日本拍賣中不斷創(chuàng)下新的銷售記錄 —— 在2019年初,一條藍鰭金槍魚在東京魚市以3.336億日元(超過3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9]。
這種經(jīng)濟價值與市場需求刺激了全球范圍內對藍鰭金槍魚的過度捕撈,最終也導致它們成為世界上被過度捕撈最嚴重的金槍魚品種之一。
瀕危命運的前因后果
藍鰭金槍魚漁業(yè)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主要階段。最早期的漁業(yè)活動甚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使用的是小規(guī)模的手工方法[10,11]。這些漁場主要是供應給當?shù)匦⌒褪袌觥?/p>
由于這些漁場通常局限于沿海水域,因此漁獲量都比較少。

趁它們進入地中海產(chǎn)卵時,漁民就用錯綜復雜的網(wǎng)將其捕撈
? Eleonora de Sabata / Blue Planet Archive
在下一個階段,出現(xiàn)了更大、更產(chǎn)業(yè)化的漁業(yè)?—— 使用圍網(wǎng)方式捕魚的漁船和餌艙[12],他們的供應對象主要為罐裝食品產(chǎn)業(yè);以及使用延繩釣的漁船,供應對象主要為日本冷凍生魚片市場。
盡管這些漁業(yè)方式仍然存在,但近年來,很多金槍魚的捕撈又再次發(fā)生了轉變。

? Tony Gentile / Reuters
全球藍鰭金槍魚漁業(yè)發(fā)展的最后階段是對圍網(wǎng)漁船規(guī)模進行擴大,主要為養(yǎng)殖產(chǎn)業(yè)提供魚苗。這種養(yǎng)殖系統(tǒng)需要捕獲魚苗并將其放入海上養(yǎng)殖場中,還要投入大量魚類作為飼料。最后這些魚的供應對象為生魚片市場,主要在日本,但近些年來也在其他國家出現(xiàn)了增長。
由于藍鰭金槍魚在生魚片市場上的價格遠高于罐裝,因此這一市場的出現(xiàn)和全球化都極大地改變了全球藍鰭金槍魚漁業(yè)的發(fā)展,刺激了對藍鰭金槍魚資源的過度開發(fā)[13]。

總地來看,隨著魚類市場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加上規(guī)模急劇擴大的漁業(yè)活動與全球生魚片市場的需求,最終導致對藍鰭金槍魚的捕撈超過了可持續(xù)的水平。
結果,全球藍鰭金槍魚數(shù)量大幅下降,北方和南方藍鰭金槍魚的漁業(yè)資源幾乎已經(jīng)枯竭,分別被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瀕危”和“極度瀕危”。

? naturepl.com / David Fleetham / WWF
雖然太平洋藍鰭金槍魚被評估為“易?!?,但已有研究顯示,其現(xiàn)有資源量僅為漁業(yè)未被開發(fā)前的3.6%,并面臨著高水平的捕撈壓力。?
要知道,有些藍鰭金槍魚甚至需要8-12年才到達性成熟,那么過度捕撈的威脅再結合成熟過程緩慢、壽命長的特點,這意味著重建它們的種群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讓你的選擇帶來改變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全球海鮮需求持續(xù)增加。近年來全球捕撈產(chǎn)量維持在9千萬噸左右,當中近九成來自海洋。
來自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FAO)的數(shù)據(jù)也指出顯示,作為魚類資源的海洋生物有約90%都處于過度或充分捕撈狀態(tài)[14]。而過度捕撈正是導致魚類種群數(shù)量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還有很多不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漁業(yè)開發(fā)。以藍鰭金槍魚為例,除了考慮到它們本身的瀕危處境外,延繩釣作為捕撈金槍魚的主要方式之一,這種可以延綿數(shù)十公里的捕撈方式也會讓其它物種備受威脅(如海鳥、鯊魚和海龜?shù)日湎』驗l危的物種被誤捕)。

不同的地區(qū)和市場都開始尋求解決方案,例如改用圓形鉤或者以鯖魚作為餌料、加強觀察員制度、以及釋放誤捕物種的規(guī)定和措施等。這些方式需要更多研究和創(chuàng)新,以及廣泛應用以解決誤捕問題[15]。
那么我們作為消費者,需要知道什么魚能吃,什么魚最好少吃。這里熊貓君推薦大家一本“秘籍” ——?WWF發(fā)布的《海鮮消費指南》(含有“謹慎食用”、“減少食用”和“鼓勵食用”的建議目錄),參考指南內容來挑選對環(huán)境友好的海鮮產(chǎn)品,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不破壞海洋環(huán)境和物種多樣性。
一個消費者的影響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眾多消費者共同行動的影響是可以保護到我們的海洋哦~
你的選擇將不只是安全,還可以為健康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出一份力,守衛(wèi)我們的藍色海洋,讓海洋年年有“魚”!

資料翻譯&整理:鵝子排版:捷西
本文數(shù)據(jù)資料來源:
[1] Juan-Jorda?, M.J.; Mosqueira, I.; Cooper, A.B.; Freire, J.; Dulvy, N.K. Global Population Trajectories of Tunas and Their Relatives; PNAS: Washington, DC, USA, 2011; Volume 108, pp. 20650–20655.
[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Contributing to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for All. In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8; FAO: Rome, Italy, 2018; p. 200.
[3] Pew Cheritable Trusts. Netting Billions: A Global Valuation of Tuna; PEW: Philadelphia, PA, USA, 2016.
[4]?International Seafood Sustainability Foundation. Status of the World Fisheries for Tuna February 2018. In ISSF Technical Report 2018-02; ISSF: Washington, DC, USA, 2018.
[5] Block, B.A., S.L.H. Teo, A. Walli, A. Boustany, M.J.W. Stokesbury, C.J. Farwell, K.C. Weng, H. Dewar, and T.D. Williams. 2005. Electronic tagging and population struc- ture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Nature 28: 1121–1127.
[6] Collette, B.B., K.E. Carpenter, B.A. Polidoro, M.J. Juan-Jorda?, A. Boustany, D.J. Die, C. Elfes, W. Fox, J. Graves, L.R. Harrison, R. McManus, C.V. Minte-Vera, R. Nelson, V. Restrepo, J. Schratwieser, C.L. Sun, A. Amorim, M. Brick Peres, C. Canales, G. Cardenas, S.K. Chang, W.C. Chiang, N. de Oliveira Leite, Jr., H. Harwell, R. Lessa, F.L. Fredou, H.A. Oxenford, R. Serra, K.T. Shao, R. Sumaila, S.P. Wang, R. Watson and E. Ya?n?ez. 2011. High value and long-lived: A double jeopardy for threatened tunas and billfishes. Science 333(6040): 291–292.
[7]?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2011) Bluefin Tunas: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
[8] ATUNA. 2019. Tuna Species Guide. Available at: https://atuna.com/pages/tuna-species-guide#species. Accessed 9 March 2020.
[9] The New York Times. 2019. Japan’s ‘King of Tuna’ Pays Record $3 Million for Bluefin at New Tokyo Fish Market. Jan. 5, 2019.
[10]?Fromentin, J.M. 2009. Lessons from the past: Investigating historical data from bluefin tuna fisheries. Fish and Fisheries 10: 197–216.
[11]?Muto, F., Y. Takeuchi, K. Yokawa, S. Ochi, and M. Tabuchi. 2008. Pacific bluefin tuna fisheries in Japan and adja- cent areas before the mid-20th century. ICCAT World Symposium for the study into stock fluctuations of northern bluefin tunas (Thunnus thynnus and Thunnus orientalis) including the historic periods.
[12] Miyake, M., N. Miyabe, and H. Nakano. 2004. Historical trends of tuna catches in the 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467.
[13]?Issenberg, S. 2007. The sushi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modern delicacy. Gotham Books, New York.
[14]?FAO,世界漁業(yè)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狀況,2016
[15]?BEST PRACTICES FOR REDUCING BYCATCH IN LONGLINE TUNA FISH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