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王孫圉論楚寶(《國語·楚語下》

當(dāng)年楚莊王在周邊境上閱兵,問周鼎大小輕重,結(jié)果被周大夫王孫滿“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給懟了回去;等到多年以后楚大夫王孫圉出使晉國的時候,晉正卿趙簡子就開始問楚國之寶白珩價值多少了,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不外如是。
王孫圉說:楚國國寶無外乎“圣、玉、龜、珠、金、山林藪澤”六種。至于白珩,那東西就是個先君的玩物——您趙簡子老人家去阿里巴巴上搜玉器工廠店,想批發(fā)多少都成,而且量越大越便宜。
如果要是以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所謂“圣”是人才和政治建設(shè),“玉”是農(nóng)田水利政策與基建,“龜”代表道德和法律,“珠”是國家、社會安全保障措施,“金”即軍事力量,“山林藪澤”則是資源與生產(chǎn)了。這才是一個國家以之為本、以之為寶的東西。
對個人而言,“圣”是要講究學(xué)習(xí)教育,有知識儲備和個人看法;“玉”是個人生產(chǎn)、生活要具有基礎(chǔ)和保障;“龜甲”是個人要提升道德修養(yǎng),懂法遵法;”珠“是要具有警惕意識,時時提醒自己存在的危險與不足;”金“代表受到侵害時,具備反抗的力量,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山林藪澤“則是人在社會、家庭、工作、學(xué)習(xí)以及自我成長中的資源和收獲。尤其在社會浮躁、人心動蕩時,在消費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泛濫時,就需要好好審視一些東西究竟是”先王之玩“還是”國之寶“了。
你看我說的這么言之鑿鑿,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但價值觀的東西是很復(fù)雜的,自身固然要慎獨,對別人卻強求不得。比如郭德綱有一個段子,說和女生處對象時,女生要”恒久遠、永流傳、還透明“的東西,如果是謙兒哥,大抵就會拿出幾克拉的鉆石;如果是小黑胖子,那估計就會抱一大玻璃瓶福爾馬林,而且連臺詞都想好了的:“若夫嘩囂之美,綱雖蠻夷,不能寶也”。翻譯過來就是:要那玩意兒干啥呀,是能吃啊,還是能用啊,我這大老粗就看不上那些叮當(dāng)作響、徒有其表的東西……
但事實上,不管是大老粗還是小幼細人家就喜歡這些東西。別人也不覺得你這觀點有多發(fā)人深省,他們一般都會覺得你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