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青年的夢:淺談魯迅筆下的青年
?????? 魯迅先生在《吶喊》的自序中寫到:“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該文字發(fā)表于1922年12月3日,正是魯迅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沉默和苦悶之后,開始高舉文化革命旗幟之時。他創(chuàng)作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一個個意蘊深刻的故事,借此來發(fā)出吶喊,給青年們新的文學和抗爭的勇氣。

? ? ?? 對于青年,魯迅先生一直懷著一種特殊而復雜的感情。他寄托希望于有理想和激情的青年,但又同時為不理智或陰沉的青年而悲憤。他“并不愿意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正是體現(xiàn)了他對青年的無限期望與關(guān)懷。
?????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不同的青年形象多次出現(xiàn),也分別體現(xiàn)了他對青年的種種教導與指引。 在《藥》中,夏瑜是魯迅筆下的好的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不屈不撓,有著充分的革命熱情、大無畏精神以及很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而這樣的青年的犧牲對于麻木的百姓來說卻只是一味藥引!“……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魯迅為這樣的青年而深感痛惜。從中肯定革命青年精神的同時,也指出了革命者脫離群眾的局限性,警示青年們革命中不要與底層社會脫節(jié);在《故鄉(xiāng)》中,少年的閏土曾是“我”的好朋友,久別重逢卻再難重敘舊情,閏土從陽光向上的少年,變成了低三下四的被生活壓垮的中年人。鄉(xiāng)村青年的生活環(huán)境而造就的命運悲劇,也是魯迅所關(guān)注并為之痛惜的一個重點;《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本是一個有理想的熱血知識青年形象,但在生活與社會的重重摧殘之下,開始“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魯迅對這類覺醒后碰壁并最終走向消沉的青年給予了強烈的同情,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批判。在魯迅的心中,青年是應當“天真爛漫”的,“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長明燈》中,揚言要放火的瘋子,則是魯迅塑造出的激進的改革者的形象。這類青年有理想,也有勇氣,但卻落入了形式主義的陷阱。體現(xiàn)出了魯迅先生對改革現(xiàn)狀的深刻反思以及向青年們提出的警告,正如他在《雜憶》中提出的“更進一步而希望于點火的青年的,是對于群眾,在引起他們的公憤之余,還須設法注入深沉的勇氣,當鼓舞他們的感情的時候,還須竭力啟發(fā)明白的理性”……

????? 上述提到的青年形象既說明了魯迅對于青年群體的看法,也展現(xiàn)了魯迅理想中的青年應有的品質(zhì)及應避免的錯誤。魯迅小說的筆觸犀利而尖銳,但也不乏希望。
?????? 對于陳舊的思想,他撕破他們虛偽的面容。在《故事新編》中,魯迅先生用歷史題材,展現(xiàn)了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對青年價值觀的重新塑造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寓古于今,用新思想重新審視青年們?nèi)允熘墓糯适?,他語言辛辣,話鋒犀利,無情劈開腐朽的舊社會的幻影,示以新的未來。批判精神和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可以說給了當時的青年思想上的漂洗和精神上的強心劑。
?????? 一個人縱然看透了世事變遷,知道道阻且長,但仍愿意咽下一切的孤寂與苦痛,為青年,為未來劈開舊時混沌。我想,這正是魯迅的偉大之處。對此,我想到了孔子。在《論語·微子》中,子路的一句“道之不行,已知之矣?!?/span>以及《論語·憲問》中晨門的一句“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理想的難以實現(xiàn),孔子與儒家弟子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從未放棄。即使在春秋戰(zhàn)國無法實現(xiàn),但只要弟子代代相傳,儒家學說終會成為治世之法。魯迅站在新舊文化的交替處,同樣看不見理想中新文學新社會的全貌,但他在沸騰著自己的熱情向青年們訴說這個理想,點燃青年的夢,讓他們繼續(xù)去創(chuàng)造理想中的文學與社會。
他持炬火照亮青年,照亮文壇,也照亮了黑暗中的中國。他點燃青年們的夢,“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如此后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分享一位大大創(chuàng)作的rap??? :《野草》:我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