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機科普:米格21

米格-21戰(zhàn)斗機(俄語: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1)是蘇聯(lián)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于19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種單座單發(fā)輕型超音速的第二代戰(zhàn)斗機。北約代號為魚床/魚窩(Fishbed)。蘇聯(lián)飛行員給它的外號是“三角琴”、波蘭人則稱它為“鉛筆”。米格-21(包含仿制、改良型)可能是至今產量最多的超音速飛機,越南戰(zhàn)爭是它最廣為人知的戰(zhàn)場,曾與美國人的F-4戰(zhàn)機一較高下;在中東地區(qū)跟以色列也是頻頻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門戰(zhàn)爭、印巴戰(zhàn)爭也看得到米格-21的蹤影。至今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躍在世界上,并有許多現(xiàn)代化升級套裝,若加強雷達搜索和掛載新型長程導彈后仍能一戰(zhàn),故被戲稱是戰(zhàn)機界的AK-47。
例如許多國家如蘇聯(lián)、以色列,看中米格-21巨大的生產量,紛紛替各國米格-21提出各種改良甚至性能增強的方案。除了蘇聯(lián)制造出口的米格-21以及東歐國家仿制的產品外,中國的米格-21走入了另一條發(fā)展道路,一是殲-7(J-7),早期是仿制蘇聯(lián)系統(tǒng),并曾跟美國的U-2交手過,1980年之后,采用新式航電以空中纏斗為主要任務的殲-7M也受到許多國家的高度評價,二是殲-8系列(J-8),殲-8-I(J-8I)看起來像是放大的米格-21,殲-8-II(J-8II)則是改成類似米格-23的進氣道配置,主要作為本土防空攔截之用。殲-8II在2001年與美國P-3C的撞機事件中聲名大噪。

類型 第二代戰(zhàn)斗機、截擊機
首飛 1956年6月14日
服役 1959年
設計 總設計師: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R·A·別利亞科夫
主任設計師: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羅夫,G·A·謝多夫
生產 米高揚設計局
產量 11,496架
主要用戶 蘇聯(lián),俄羅斯,印度印度空軍,越南越南空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空軍,伊朗伊朗空軍,古巴古巴空軍,蒙古蒙古空軍,柬埔寨柬埔寨空軍,等
衍生自 Ye-150,Ye-152
衍生機型 殲-7戰(zhàn)斗機,殲-8截擊機,教練-9高級教練機,JF-17梟龍戰(zhàn)斗機
技術數(shù)據(jù)
長度 14.7 米( 48英尺 3英寸)
翼展 7.154 米( 23英尺 6英寸)
高度 4.1 米( 13英尺 5英寸)
翼面積 23 米2(平方米)/250 英尺2(平方英尺)
空重 5,895 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8,800千克(19,401 磅)
發(fā)動機 1具土曼斯基R-11F-300/ R-13 / R-25 渦輪噴射引擎
推力 單臺凈推力 千牛( 磅力)
單臺最大后然推力 千牛( 磅力)
性能數(shù)據(jù)
最大速度 2,237公里/小時 (高度13,000米/42,651尺); 海平面? 1,300公里/小時(約1.06 馬赫)
巡航速度 馬赫
爬升率 米/秒( 英里/分鐘)
最大升限 米( 英尺)
最大航程 644公里
作戰(zhàn)半徑 掛載4枚空空導彈:? 公里( 英里)
空載:? 公里
翼負荷 千克/平方米( 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 0.70
武器裝備
機炮 一門NR-30 30毫米機炮,載彈60發(fā) / 一門GSh-23 23毫米機炮,載彈200發(fā)
火箭 S-5航空火箭彈,S-8航空火箭彈,S-13航空火箭彈,S-24航空火箭彈 等等
導彈 R-3/R-13“環(huán)礁”短程紅外線導引空對空導彈,R-23/24“尖頂”中程空對空導彈,R-60“蚜蟲”短程紅外線導引空對空導彈
后期改進型號可掛載:R-27中程空對空導彈,R-73短程空對空導彈,R-77中程空對空導彈 等等
炸彈 兩個腹部、兩個翼下、兩個翼尖掛點,可攜帶3,000千克(6,610磅)總外掛及不同種類航空炸彈
歷史
該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6年6月24日參加蘇聯(lián)航空節(jié)時莫斯科土希諾機場的飛行表演,正式對外公開亮相。1958年開始裝備蘇軍。
直到2018年后,米格-21及其衍生款仍至少在全球15個國家服役,既有美洲的古巴、也有歐洲的克羅地亞和羅馬尼亞,也包括亞洲的印度、中國等國。
生產次型
米格-21F
初期型,裝備NR-30機關炮和R-3短程導彈于1959年首飛,隔年生產99架。
米格-21F-13
裝備R-11F-300發(fā)動機型。中國大陸引進了米格-21F-13的生產許可和技術而進行仿制,命名為殲-7;其一種改良型殲-7B,在1980年代曾被美國訂購12架,以代替自印尼得到的老舊米格-21 F-13,主要用于假想敵空戰(zhàn)纏斗教學。
1990年,臺灣的基隆港務局查扣了一架原為匈牙利空軍的米格-21F-13,先后移交給空軍軍史館、航空教育展示館陳列展示。
米格-21PF
米格-21PF是最初的全天候戰(zhàn)斗型可以夜戰(zhàn),裝備了附面層吹除系統(tǒng),使用R-11F2-300發(fā)動機,在1963年開始裝備部隊。相對原型機,米格-21PF修改了座艙蓋,且加大了腹鰭,并將空速管移至進氣口的唇部。
在1964年至1968年間所生產了米格-21PF的出口型,先后分別銷往波蘭和東德,隨后銷往華沙條約國的其他國家。
米格-21FL
外銷版的PFM,用R-11F-300發(fā)動機,到2005年為止還有諸多國家使用。
米格-21PFS/SPS
加裝吹翼系統(tǒng)可縮短起降距離,前東德稱為SPS型。
米格-21PFM
裝備TsD-30TP雷達的PFS改良型。
米格-21SPS-K
前東德為SPS型的改裝,修改機頭的進氣口和機槍排煙板。
米格-21R
MiG-21PF同機體的前線偵察機,有背部油箱,航電系統(tǒng)有早期第三代戰(zhàn)機的水準。
米格-21SM/M/MF
內建GSh-23L機關炮兩門,米格21中生產最多的機體也曾為蘇聯(lián)主力戰(zhàn)機,米格23投產后逐步被改裝成對地攻擊機。
米格-21PD
MiG-21PFM的改型,原本用于研發(fā)垂直起降的實驗機,制作兩架后停產。
米格-21SMT
為了加裝大型背部油箱的改型實驗機,最后失敗。
米格-21bis/bisK
大幅現(xiàn)代化的第三代米格-21型戰(zhàn)機,改良版本是在1971年首飛,使用圖曼斯基R-25-300型發(fā)動機。就整體而言,MiG-21不是一種改進潛力很大的飛機,機體空間有限且填充率極高。bis型重點改進了發(fā)動機,推力提升。但由于無法安裝大口徑雷達。從本質講仍是一種點防御戰(zhàn)斗機。但僅從格斗性能講,和早期的F-16A差距不大,后者一開始也不具備使用中程空對空導彈的能力(配套雷達沒有連續(xù)波照射功能,無法制導當時的美軍制式的麻雀導彈),但MiG-21bis售價卻極為便宜。成為東方陣營在裝備MiG-29前最有性價比的輕型戰(zhàn)斗機。
米格-21U/UTI
雙座型最初作為教練機用。 20世紀80年代中國貴州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殲教-7型殲擊教練機。后為成都飛機工業(yè)公司向巴基斯坦出口的殲-7P配套生產了殲教-7P。
米格-21US
U的改良型,天線變更和加裝新的彈射座椅。
米格-21U-600
加裝更大的尾翼。
米格-21K、
可用新型空對空導彈R-27R和R-73。
性能諸元(MiG-21bis)
基本信息
機長(不含空速管):14.1米
翼展:7.15米
全高:4.13米
空重:5895公斤
載重:10100公斤
翼面積:22.95平方米
發(fā)動機:1具Tumanskiy R25-300?渦輪噴射發(fā)動機
未使用后燃器出力40.2千牛頓
使用后燃器出力69.9千牛頓
使用極限后燃器出力97.1千牛頓
性能
最大平飛速度:2230公里/小時2.05馬赫
最大續(xù)航距離:1225公里(未使用外掛油箱)
實用升限:17800米(58400英尺)
爬升率:225米/秒
推重比:0.98(使用極限后燃器)
21世紀現(xiàn)代化升級方案
MiG-21-2000
以色列推出的MiG-21-2000(槍騎兵)昇級套件,以大幅度升級改裝90%的航電以提升作戰(zhàn)性能,據(jù)說可以大幅提升戰(zhàn)力,對于目前世界上還有4000架現(xiàn)役的MiG-21是很具吸引力的方案;讓多數(shù)預算不夠買新戰(zhàn)機的國家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戰(zhàn)力。修改主要項目如下:
EL/M-2032雷達
DASH頭盔顯示器
LDP射擊系統(tǒng)
EL/L-8222R抗電子戰(zhàn)夾艙
LISA-4000EB衛(wèi)星定位
Plessey敵我識別裝置
HOTAS管理系統(tǒng)
SAIMS紅外線成像
DTS傳送系統(tǒng)
2個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器
Elop921抬頭顯示器
SPS-20警告雷達
LM52-M2發(fā)訊器
ACR435/430 UHF/VHF天線
TAAS/IMI鋁箔投放式導彈反制
MiG-21-93
在1993年俄羅斯提供給國外客戶的全面改良方案,最重要的是使本機有一定超視距空戰(zhàn)(BVR)的能力,安裝全新的大功率雷達和發(fā)射新式中程空對空導彈的能力。
主要用戶是印度空軍(也稱作MiG-21 Bison),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跟前華約成員國也有進行此升級。
參與戰(zhàn)役
印巴戰(zhàn)爭
印度從蘇聯(lián)購入的MiG-21曾與巴基斯坦的美制F-104交戰(zhàn),1971年印軍MiG-21成功擊落四架巴軍F-104,造成西歐與遠東的F-104使用國極大震撼;自此之后,東德、中國、伊拉克、北韓、埃及、敘利亞也配備了MiG-21,更使得西德、臺灣和日本配備的F-104,臺灣、韓國、伊朗配備的F-5以及日本、西德、韓國、伊朗與以色列配備的F-4。
越南戰(zhàn)爭
越戰(zhàn)期間,越共的MiG-21也在越南的天空耀武揚威,在多次與美軍F-4的近距離空中戰(zhàn)斗中獲勝,促使美軍對F-4進行改良工作,并加裝了機炮;早年美軍太過迷信機炮是落伍的兵器而全部使用導彈,導致初期F4缺乏近戰(zhàn)能力。在越南空軍中盡管有13名王牌是駕駛米格-21,四名是駕米格-17,但越南人反映更喜歡后者一些因為相對更靈活,座艙的可視性也更好。
之后因為MiG-21的優(yōu)異戰(zhàn)績造成西方軍事觀察家高度震撼,促使美國以MiG-21為假想敵展開了F-16的研制工作。
兩伊戰(zhàn)爭
伊拉克海珊政權引進了蘇聯(lián)制MiG-21與中國制的殲-7,連同MiG-23、MiG-25、幻象F1、超級軍旗攻擊機、Su-22、Su-24與Su-25等伊拉克空戰(zhàn)主力,與伊朗的F-14、F-4與F-5機隊展開一連串的戰(zhàn)斗,然而伊拉克的MiG-21在戰(zhàn)場中表現(xiàn)的不如創(chuàng)下戰(zhàn)功的MiG-25、超級軍旗、幻象F1、Tu-22與轟-6亮眼,反而較常受制于伊朗的F-4與F-5之手。在海珊政權垮臺后,所有的中國制與俄制戰(zhàn)機將被F-16取代。
以阿戰(zhàn)爭
埃及與敘利亞也引進了MiG-21,曾投入六日戰(zhàn)爭、贖罪日戰(zhàn)爭與黎巴嫩戰(zhàn)役。
利比亞內戰(zhàn)
在全國過渡委員會反抗穆阿邁爾·卡扎菲(卡達菲/格達費)政權的紛亂中,有零星的原卡扎菲軍MiG-21飛行員曾叛逃到反抗軍占領的機場與馬耳他。
印巴喀什米爾空戰(zhàn)
兩架印度空軍所屬的MiG-21-93被巴基斯坦宣稱擊落,同時印度軍方宣稱擊落一架F-16但無任何證據(jù)。
結束了,福利

點個贊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