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養(yǎng)蜂女去的伊犁,除了那拉提,還有一個神秘的古村落
伊犁自古以來就是新疆最美的地方,它被天山環(huán)抱于懷中,天山給了它最溫潤的氣候,也讓它有了“塞外江南”的美譽。
在新疆的旅游當中,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北疆看風景,南疆看風情。
北疆大部分的風景便集中在伊犁地區(qū)。

就在前段時間爆紅網絡的《可可托海牧羊人》的歌曲里,盡管跟牧羊人有了感情的養(yǎng)蜂女,最終為了她的蜜蜂,她也選擇在一個雨夜帶著她的蜂群離開了可可托海。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嫁到了伊犁的那拉提,原因無它,只因那里有比可可托海多得多的花海。
很多的人是通過這首歌了解到了新疆原來還有這樣兩個地方:可可托海和那拉提。
或許他們并不知道這兩個地方相隔得有多遠,可可托海在阿勒泰地區(qū)的富蘊縣,而那拉提則在伊犁,兩地相隔1300多公里。
從可可托海走到伊犁是從新疆的正北面走向西面,即使是坐車也要走兩天的時間。

但是從阿勒泰方向往伊犁方向走,可以說是一里一景,并不一定非要到那拉提,那拉提只是伊犁地區(qū)一個比較有名的景點而已。
在伊犁有很多小眾的旅游景點,這些景點的景色并不比大景點的景色差,只不過是過于偏遠或過于小巧,在大的景點面前但顯得有些不值得一提。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我們在了解一個景點時,必須先要了解景點所在地方,只有這樣才算對景點的完全了解。
提到那拉提,就不得不提到伊犁。伊犁像一個胸懷寬廣的母親,它懷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她最珍愛的寶貝。而那拉提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伊犁自古以來就是游牧人的放牧地,最早在這里的是塞種人,后來匈奴崛起,住在這里的大月氏西遷,而塞王南遷。之后烏孫在伊犁地區(qū)建國,隨著烏孫與漢的聯盟,伊犁也就為了中國的版圖,一直到唐朝。到了宋朝,伊犁和塔城地區(qū)都歸屬遼地。而到了元朝被成思吉汗收復,并成為了他的次子察合臺的封地。

到了明朝初年,由于察合臺汗國分裂,阿爾泰和塔城相繼被崛起的瓦剌控制,而伊犁則成為了哈薩克的部落放牧地。而到明末清初,由于西蒙古厄魯特的崛起,他們在準噶爾建立了地方政權,伊犁便成為了西蒙古的政治中心。
到了清朝年間,由于準噶爾部心存異心,使得清政府決定平定準噶爾,到了清乾隆二十年,清朝終于平定準噶爾。
在之前伊犁被稱為伊列、伊麗、伊里等,到了平定準噶爾之后,乾隆決定將伊里定為伊犁,一是由于境內的伊犁河水,二是取義于“犁庭掃閭”,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至此新疆統一。

在伊犁地區(qū)有著很多的歷史古跡:伊犁博物館、漢家公主紀念館、塔奇蘭文化、林則徐紀念館、惠遠古城、伊犁將軍府,在昭蘇的格登山上便有一塊記錄著乾隆平定準噶爾的格登碑。

到了伊犁地區(qū),只有看過了這些歷史遺跡,才能真正了解伊犁的厚重歷史,也才能知道為何在歷史上伊犁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也正是因為這些歷史,到2012年,在繼喀什市、吐魯番市、特克斯縣和庫車縣之后,伊犁成為了新疆第五個被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這里要糾正一個問題,對于伊犁地區(qū),大約很多人都會認為伊利是與伊犁相同的,但是其實并不是,伊利是指內蒙古實業(yè)有限公司,該公司位于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主要以生產乳制品為主。雖然是與伊犁的讀音相同,并兩者并無任何關系。在最初一段時間大約會有很多人以為伊利=伊犁,就連我也曾經以為是伊犁地區(qū)開的公司,后來才知道原來此伊利非彼伊犁。
因此大家在說伊犁地區(qū)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伊犁寫成了伊利。
瓊庫什臺——伊犁地區(qū)里的一個歷史文化名村
提起瓊庫什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若是提起特克斯八卦城,大約很多人就會知道。
特克斯因為是中國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規(guī)的八卦城,到2008年被批準為國家第四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新疆的第三個歷史文化名城。

瓊庫什臺就是在特克斯縣的喀拉達拉鄉(xiāng),它于2010年的12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瓊庫什臺的意為“蒼鷹眾多的地方”,在特克斯縣城的東南方向,它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村落,小到在地圖上都看不到它的名字,可是它卻又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落。

它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是天山深處的一個典型的哈薩克牧民的村莊,而這個村莊也是全國唯一個以哈薩克人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名村。
在歷史上從伊犁通往南疆的道路上,除了昭蘇的夏特古道之外,還有一條很有名的烏孫古道,它的起點入口便是瓊庫什臺,據說每年都會有徒步愛好者從這里出發(fā)翻越哈爾克他烏山,到達南疆拜城的黑英山。

具體路線:瓊庫什臺——包扎墩達坂——科克蘇河——天堂湖——阿克布拉克達坂——黑英山山口。
這條徒步線路按等級來劃分被劃為六級,屬于難度級別比較大的徒步路線,由于路線中要渡過科克蘇河,就必須涉水而過,且是負重涉水,危險系數也比較高,之前也曾聽說有驢友就在涉水中被河水沖走的事件。
但是對于熱愛探險的驢友們來說,再大的危險也阻擋不了他們探險的腳步。
而對于住在此地的牧民來說,他們每年的冬天,都會帶著他們的羊群翻越包扎墩達坂,到達水草豐盛的包扎墩草原,并在那里度過寒冷的冬季。因此包扎墩也被牧民們稱為冬窩子。

由于這里地處偏僻,這里也是伊犁哈薩克民族定居最早的村落之一,因此也保留著很多原生態(tài)的哈薩克民風民俗。
瓊庫什臺之所以被評為歷史文化名村還在于村子里的房屋都是由原木所建,這一點類似于阿勒泰的喀納斯、禾木和白哈巴,此三地的房屋也是由原木所建,我記得在昌吉的老阿什里鄉(xiāng),那里的牧民也是用原木建房,只是在阿什里讓房子的屋頂是平的,而瓊庫什臺的屋頂有著比較平緩的斜坡,喀納斯一帶的房屋則是帶著尖尖的屋頂,從這三處的房屋就可以看出冬季這三處的降雪量。

據考察,瓊庫什臺的所有的房屋都是木建筑,有的房子由整根原木搭建,有的房子則是將原木一分為二,通過掏、榫、拱等工藝搭建而成。這些建筑無論是從細部還是從建筑技術或施工技藝上都保持著建筑文化的印跡,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個木構建筑群。
沖著人體草原和美麗的星空,卻并沒有走入這個世外桃源
或許是那個“瓊”字吸引了我,在我一看到它的名字時,就喜歡上了它,雖然我還沒有去過,那幾年跟當家的提,當家的說那里比較遠,而且也沒有路。
那個時候,喀拉峻剛開發(fā)不久。于是我們沖著喀拉峻而去,卻并沒有去這里。
在回來之后曾無數次地翻看網上關于瓊庫什臺的照片。那些年當家的還酷愛徒步,曾幾次打算走烏孫古道,但最終未成行,可是每一次跟著他看烏孫古道的貼子,也順便看一眼這個想去卻一直未去的小村落。

2019年,我們在到達特克斯之后,當家的提議帶我去瓊庫什臺。因為那里有網紅拍照地:人體草原。
其實真正的人體草原是在喀拉峻,至于瓊庫什臺也有人體草原的影子,但是卻沒有像喀拉峻那樣明顯。
我以為我能夠見到那些有著歷史遺跡的木屋,卻不成想在剛過了喀拉峻的后門不久便被告之,瓊庫什臺正在修路,無法進入,于是只能遺憾地在外圍拍了一些照片。

旅游便是這樣吧,遺憾總是隨時相伴。然而,此刻的遺憾或許正是下一刻的圓滿。
期待著與瓊庫什臺的下一次相見,讓我終能一探這個神秘古村落的究竟和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