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做的面包像饅頭?答案在這了(原料篇-下)

(接上文)
奶制品|錦上添花
牛奶的營養(yǎng)價值自不必說,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還有各種礦物質(zhì),是非常適合作為強化面包營養(yǎng)成分的輔料的。
同時,它還能讓面包的顏色更好看,延緩面包組織的老化,為面包帶來淡淡的奶香甜味……
?
01
增香效果并不明顯
雖然牛奶可以為面包帶來淡淡的奶香味,但如果你想通過用牛奶代替水做面包,從而獲得像面包店那樣香氣四溢、奶香濃郁的結(jié)果,那會大失所望的。
市售灌裝奶的味道要比鮮奶淡的多,這是因為鮮奶沒有經(jīng)過一系列的高溫殺菌、均質(zhì)化等工業(yè)化處理,保留了原汁原味。
另外,乳脂含量的高低也影響著奶香味濃郁與否,市售全脂牛奶的乳脂含量最高不會超過4%,脫脂會更低,這個比例對于增加面包的奶香味道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而且,做面包比饅頭的原料種類要多,比較淡的奶味會被其他味道更重的輔料所掩蓋,比如糖、黃油等、鹽。所以,牛奶饅頭感覺上會更香一點……
因此,如果你打算大幅度增加面包的奶香味兒,可以選用乳脂含量更高的淡奶油、煉乳,或者使用奶香劑。
?
02
沒有水單純
?液體奶制品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等,不能等同于100%水使用。

奶粉的吸水率理論上在100%,也就是說10克奶粉可以吸收10克的水,但一般使用量比較小,為了計算簡便可以將奶粉等同于面粉。
?
03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食材也不例外。
雖然奶制品優(yōu)點很多,但也會帶來相應(yīng)的問題。面團揉面時間加長, PH值升從而延緩發(fā)酵(酸奶除外),容易松弛、抑制膨脹,這些都奶制品帶來的副作用。
奶粉的使用量應(yīng)低于面粉重量的8%,這是因為它含有縮減面包體積的成分,會阻礙面筋的形成。

淡奶油中除了含水以外,還有大量的油脂,在完全替換水的時候還要考慮油脂的比例。比如一個含水70%的配方完全用淡奶油替換水,由此帶來40%左右的油脂含量,這顯然操作起來很困難,甚至是失敗。即便能成功,符合要求的面粉可能會貴的要死。
不建議用全部酸奶代替配方中的液體,因為酸奶會阻礙形成筋度良好的面團。每個人的配方比例和面粉品質(zhì)不一樣,雖然可能成功,但不是可以普遍推廣的。在完全掌握面包技巧之前,還是只使用部分酸奶為好。
因此,在做面包的時候,我們要通盤考慮食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配方的平衡,不可只抓著某一個優(yōu)勢使用。
雞蛋| 助膨脹一臂之力
帶殼的叫雞蛋,不帶殼的叫全蛋液;
全蛋液分離以后的兩個東西叫蛋清和蛋黃。
為什么我說了句廢話?
面包配方中雞蛋用量,通常都是指的液體,而不像戚風(fēng)蛋糕那樣一般論個數(shù)。之前有朋友和我交流巴斯克芝士蛋糕的時候,對我配方中要求的雞蛋重量(60-65克/個)產(chǎn)生了疑問,問我是帶殼還是蛋液……
對此,我哭笑不得。咱們?nèi)ベI雞蛋的時候,都是帶殼稱重或者論個數(shù),總不能說,“老板,給我來2斤不帶殼的雞蛋”。我估計老板得被氣死!

總結(jié)一下,配方中單位是克數(shù)的,指不帶殼的;單位是個數(shù)的,指帶殼的!
書歸正傳,
雞蛋之于面包,和牛奶的作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營養(yǎng)豐富,延緩老化,阻礙發(fā)酵(尤其是老蛋,ph值高),讓面包顏色變得更漂亮。這么一看,雞蛋和牛奶看著是不是特別像表兄弟塞得?其實作為早餐,它倆也經(jīng)常同框出鏡!

另外,雞蛋還可以使面團在烤箱內(nèi)的膨脹力變好,面包體積可以變得更大,同時口感也更有嚼勁。
全蛋液的大部分成分是水分,它的含水76.1%,所以配方中雞蛋的使用量需要大于面粉用量的10%以上,才能發(fā)揮作用;
如果想吃出來雞蛋給面包帶來的獨特味道,需要達到面粉用量的15%以上,如果只是使用蛋黃,需要比例大于6%;
當(dāng)全蛋的比例高于面粉用量的30%時,面團的結(jié)合能力會變差,若還要增加其用量,超過部分選用蛋黃為宜。
之前有人覺得雞蛋會讓面團柔軟,于是完全用全蛋液做饅頭,結(jié)果得到是一個硬邦邦的饅頭……凡事適可而止!

最后,蛋清和蛋黃可以分別單獨用于面包配方中。使用純蛋白的面包會比較干巴巴的,用純蛋黃的面包會松軟濕潤,它們的含水率為:蛋白88.4%,蛋黃48.2%。在使用時,需要按此比例計算用水量。
油脂|面團的潤滑劑
做饅頭時,加一點油進去,口感會松軟。同理,面包里加入油脂也會柔軟。家庭中常見的是豬油、黃油、植物油(玉米油、橄欖油等)。人造黃油和起酥油這里就不說了,1是不常見,2是不健康。

豬油能不能做面包?能,但是要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內(nèi),通常為5%,用多了可能會有你接受不了的味道,還有可能面團的手感會讓你有終身難忘。
植物油我是不推薦替代黃油使用的,從風(fēng)味到柔軟性都欠佳,尤其是使用比例越大,差異越明顯。因為是液體油,使用時需要同其他原料一同和面,而不是像黃油那樣,面團7-8分筋度以后再加入。
都覺得黃油沒有植物油健康、熱量高,翻看熱量表發(fā)現(xiàn),玉米油的熱量居然比黃油還高。一個450克吐司面包通常用20-30克黃油,一頓早餐也就吃四分之一個吐司,5-6克黃油的量,這個量對于增肥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控制熱量而損失面包的口感。

黃油可以增加面團的延展性,出現(xiàn)大家喜聞樂見的“手套膜”,讓吐司長高高,但隨著黃油量的加大,也會阻礙面筋的形成。油脂多時,還要考慮計算黃油中含有的20%水分。同時,適當(dāng)依據(jù)比例增加雞蛋用量,比如咕咕霍夫、布里修歐,他們配方中的雞蛋用量就比較大。
家庭常見面包的黃油使用量在面粉量的0-60%之間,10-20%比較普遍,需要注意的是,黃油加入面團時需要提前軟化,以膏狀為宜,不要化成液體或者直接用硬質(zhì)狀態(tài)加入。
改良劑|不是妖魔鬼怪
面包改良劑不健康,這是我一直認為的,所以我做面包一直不添加任何改良劑。

但是在寫本系列文章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日本面包界泰斗“竹谷光司”在《面包學(xué)》一書中將改良劑單獨列為一節(jié)內(nèi)容,并且他把改良劑譯成酵母營養(yǎng)劑,這讓我有了興趣去探索改良劑到底為何物?

?看著一堆化學(xué)分子式名稱確實令人頭疼,也覺得恐怖,畢竟化學(xué)的東西總是讓人不安心。但如果把它們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聯(lián)系在一起,就直觀和容易理解多了。

?以“樂斯?!迸疲ㄑ嘧樱煾?00改良劑為例,我們看看它的成分都有什么:
其中,玉米粉、植物油、小麥粉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吃的,自不必說。抗壞血酸,看名字整的挺嚇人,其實抗壞血酸一般指維生素C。
??? α-淀粉酶:主要用于水解淀粉制造飴糖、葡萄糖和糖漿等,以及生產(chǎn)糊精、啤酒、黃酒、酒精、醬油、醋、果汁和味精等。
淀粉葡萄苷酶:催化水解淀粉生產(chǎn)啤酒、黃酒、醬、味精和抗生素,也用于葡萄糖、飴糖和糊精等的生產(chǎn)。
葡萄糖氧化酶:用于葡萄酒、啤酒、果汁、奶粉等食品脫氧、牛奶保鮮、防止食品褐變。
半纖維素酶:可以分解咖啡中的半乳糖為低聚糖,大大降低咖啡的粘度,從而降低了速溶咖啡的生產(chǎn)成本。
脂肪酶:微生物來源的脂肪酶可用來增強干酪制品的風(fēng)味,牛奶中脂肪的有限水解可用于巧克力牛奶的生產(chǎn),還可以使食品形成特殊的牛奶風(fēng)味。
麥芽糖淀粉酶:應(yīng)用產(chǎn)品我實在沒查到,它的作用主要是改善面制品柔軟度,延緩淀粉老化延長貨架期。從前面成分看,相信這個成分也不是劇毒。
磷脂:乳化劑,讓油類能溶于水,常見于固體巧克力。
硫酸鈣:用作酸度調(diào)節(jié)劑、固化劑,水合物在豆腐等產(chǎn)品中用作凝結(jié)劑,比如鹵水豆腐。
從以上成分的應(yīng)用產(chǎn)品看,發(fā)酵類的食品(如葡萄酒、啤酒)幾乎都會用到酶類,日常經(jīng)常食用的的牛奶、奶粉、果汁等產(chǎn)品雖然原料表中未體現(xiàn)添加劑,但制造過程中還是會用到,即便像巧克力、豆腐這樣被認為是健康安全的食品也會用到添加劑去生產(chǎn)。

我們每天都吃食鹽,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有的還有其他成分(亞鐵***)。
如果真的想0添加做到完全健康,面粉等原材料一定要買好的,即便是這樣,也做不到0添加。
因為小麥?zhǔn)寝r(nóng)作物,每年的品質(zhì)都不一樣,面粉廠為了保證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都會根據(jù)情況去添加穩(wěn)定產(chǎn)品性能的東西。相對貴一點的面粉,添加的會少,也會安全些。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食品幾乎是躲不開添加劑的,我這么說并不是說用添加劑是好的,但也沒必要談添加劑色變。
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畢竟面包不是我們飲食文化的主流,相對每天主要吃的其他東西的添加劑的毒性來說,這點劑量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更何況,制作出一個完美的面包帶給我們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啰啰嗦嗦的終于要結(jié)束《為什么我做的面包像饅頭-原料篇》了,面包是一個比較復(fù)雜的品種,即便是用一本書的篇幅也并不能完全說清楚。作為家庭烘焙來說,不用去從分子量級的層面去學(xué)習(xí)做面包,但也不能太小瞧面包,覺得很簡單。
盡量多去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汲取大神們的失敗經(jīng)驗,才能少走彎路。
預(yù)告:下一篇《為什么我做的面包像饅頭—工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