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卡片·礬石
【本經(jīng)原文】味酸寒,主寒熱,泄利白沃,陰蝕惡創(chuàng),目痛,堅筋骨齒,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壽。
吳普曰礬石,一名羽澤,神農(nóng)歧伯酸,扁鵲咸,雷公酸無毒。歧伯曰久服傷人骨。
【產(chǎn)地】產(chǎn)我國四川陜甘,我國南省諸山亦多有之,色白凈者為明礬。
【性味】味酸性寒無毒。
【主治】礬石為收濕解毒止血要藥,功能除濕化痰,追延墜濁,主明目堅齒,除風(fēng)殺蟲,蝕惡肉,生好肉,治蛇蟲咬傷。
【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大明】除風(fēng)去熱,消痰止渴,暖水臟。治中風(fēng)失音,和桃仁蔥湯浴可出汗。
【甄權(quán)】生含咽津治急喉痹。療鼻漏鼻血,瘰疬疥癬。
【宗奭】又名枯礬。貼嵌甲牙縫中治血出如衄。
【靈胎】斂氣固精,殺蟲止利。
【用量】普通內(nèi)服數(shù)分至一錢,外用無定量。
【禁忌】雖可常用無所忌,但不可多服。
【吳克潛】編藥性字典曰礬石用之甚廣。今南方人多用置水缸中以解毒,其水澈底澄清。陳師古曰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fēng)熱痰延,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fēng)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中蠱蛇蟲傷蟄,取其解毒也,礬石經(jīng)火炙后為枯礬,研細(xì)用做敷撲良,滲小兒臍眼,防腐收濕,礬石治一切瘡癰惡毒,或為蛇蟲所傷,配黃蠟二倍,溶化研細(xì),外用亦可內(nèi)服。其它配合方劑很多,舉凡礬石色暗者不入藥,以白而明最佳,故色白者曰白礬:色光明者曰明礬。
【倪注】枯礬可與麝香合用,因為麝香無孔不入,配合之則可去腦鼻之間的風(fēng)寒與瘀傷。
【炮制】取凈生白礬,研粉即得。
枯礬:
【炮制】取凈生白礬,置熾鍋內(nèi),煅至全部泡松呈白色蜂巢狀,取出放涼研粉即得。二礬極酸,變?yōu)闈?,酸則收而引津,澀則止而不流。
膽礬:生銅中,有酸木之味,正得銅中金收之性,金性緩,能平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