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認(rèn)為建文帝的繼位也違背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太子朱標(biāo)之子朱允炆(建文帝)。后世一般認(rèn)為:朱元璋傳位給建文帝是為了通過“嫡長子繼承”的原則讓朱標(biāo)一系壟斷皇位,以此斷絕其他兒子對皇位的企圖。但有觀點認(rèn)為:建文帝的繼位也違背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這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懿文太子朱標(biāo)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雄英、次子建文帝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病死了,年僅八歲。朱雄英夭折之后,朱允炆就成了朱標(biāo)年齡最大的兒子。乍看上去,大哥死后的朱允炆就是朱標(biāo)的嫡長子。

然而朱標(biāo)一生共有兩位正妻(太子妃):第一任太子妃常氏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生了朱雄英和朱允熥;第二任太子妃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呂氏,生了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呂氏本是朱標(biāo)的妾,因為常氏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世,呂氏才成為第二任太子妃。

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正妻的地位在死后也是要保留的(犯有重大過錯除外),正妻生的兒子在正妻死后也是嫡子。就算丈夫在正妻死后續(xù)弦,新任正妻及其子女的地位也是略低于前任正妻及其子女。也就是說,在朱雄英死后,朱標(biāo)的嫡長子應(yīng)該是常氏所生的朱允熥。

可是朱元璋卻放棄了常氏所生的朱允熥,而是立呂氏所生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違背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朱元璋在皇太孫的選擇上違背了“嫡長子繼承”,他以此斷絕其他兒子企圖皇位的效果自然打了折扣,這也就是建文帝登基后不久便著急削藩的原因之一。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