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人物服飾的配樂靈感


作者:izumi
封面:《鬼滅之刃》
TV 版《鬼滅之刃》的配樂工作,由梶浦由記、椎名豪兩位作曲家共同擔當。據(jù)椎名介紹,此次兩位老師的作曲分工事先就已決定好。梶浦老師負責創(chuàng)作主旋律部分,并根據(jù)該段旋律,制作了若干個不同的編曲版本。梶浦老師所作曲子,分別出現(xiàn)在第 1 話中的序曲、中間及最后;第 2 話最后;以及第 4 話等部分。椎名老師則負責寫作片中的戰(zhàn)斗及其余場景,外加角色的一些專用曲等。

本作采取名為“Film Scoring”的譜曲形式。作曲家不像通常情況那樣,按照監(jiān)督給出的“動畫音樂制作菜單明細”中的指示寫曲,而是直接根據(jù)眼前看到的具體影像進行實時作曲。
之所以采用這種電影作品中常用的作曲手段,主要是因為《鬼滅之刃》的場面展開中包涵諸多細節(jié)元素,若單純靠事前分段作曲后拼湊成型,難免在樂曲的音階高低、節(jié)奏疏密方面產(chǎn)生一定的不協(xié)調感,為節(jié)省事后再對上述問題一一做出協(xié)調修正所需耗費的時間精力,因此干脆選擇“Film Scoring”。
由于作曲者從一開始就已選定了整首曲子的節(jié)奏與音高,并在連貫樂章中安排進適當?shù)钠鸪修D結,以便確保觀眾在欣賞畫面之余,能享受到流暢的配樂。

本劇的背景設定為大正時代,日本社會從那時起,告別了江戶時代的種種守舊制度。像是,男子不再梳從前的“丁髷”(大相撲力士的發(fā)型為丁髷?shù)囊环N),而改為剪短發(fā),同時還引入了 “蒸汽機車”等標志著文明開化的機械裝置,開啟了近代化的新篇章。另外,考慮到大正時代已逐步普及電氣照明,這點與昭和初期的分界并不明晰。又鑒于在定制樂曲時,制作方提出盡量少用日本民族樂器的要求,因此,椎名通過選用歐式曲風明顯的合唱曲,來突顯這一時期日本與歐洲交流日益密切的時代特征。當然,和式樂器還是被用到,只不過不 “唱主角”罷了。
談到樂器的配置使用,椎名很大程度上從登場人物的性格特質、出身背景,以及衣裝配飾中汲取靈感。比方,我妻善逸形象可愛而富于親和力,因此在該角色的主題曲中用到了中小學常見的豎笛。而在錆兔出場戲份中,為表現(xiàn)角色如同幽靈般的詭異氣質,作曲家特意為其配了一段愛爾蘭的民謠,據(jù)說也是由人物服飾展開的聯(lián)想。但譜曲之時,人物還未完成上色,等椎名之后看到錆兔那一身綠、橘、黑相間,類似歌舞伎行頭的衣裳之后,又趕緊加進了太鼓等和樂成分。

雖然運用了“Film Scoring”的操作手法,但椎名坦言,等見到完工后的影像,自己還是做出了大量修改。不僅是為了配合細致的節(jié)奏變化,還因為上色及攝影處理后,營造的氣氛與他之前的想象有所出入。尤其對于劇中那些絕對不可出現(xiàn)偏差的關鍵鏡頭,如炭治郎發(fā)出“水之呼吸”招數(shù)時,椎名都預先借來完整的設定資料及試制影像。
椎名希望,自己為《鬼滅之刃》寫作的配樂,能夠像體育課跳箱前放置的踏板那樣,起到快速引領觀眾進入故事情境的作用。

說起今后本作音樂方面值得關注之處,椎名表示,伴隨各式“鬼”的不斷現(xiàn)身與發(fā)招,也會運用各種技術來展現(xiàn)不同的音樂。例如,有種叫做可以操控時間軸靜止、啟動的技術,屬于音樂版本的“慢鏡頭”處理,能夠制造出極為獨特的音色。于是,他建議各位觀眾,不妨第一遍觀看時注意作品的情節(jié)影像,待到二刷時,再結合細品配樂的妙處。

參考資料:
19年7月號《Animedia》

本文僅供Anitama發(fā)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22ba8b241dad2bd7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anitama.cn/
合作郵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