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音樂家的成長故事中,母親都隱身了?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載?

“睡吧,睡吧,我可愛的寶貝,媽媽的雙手輕輕搖著你?!边@首溫柔似水的搖籃曲,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這段廣泛流傳的旋律,來自偉大的作曲家舒伯特。

除了舒伯特,還有很多作曲家都寫過搖籃曲來紀念母愛。
比如勃拉姆斯就曾創(chuàng)作過兩首搖籃曲,描述了溫柔細膩的母愛,其中的第49號作品廣泛流傳,同樣傳唱至今。

是啊,《搖籃曲》里藏著最甜蜜動人的母愛,自古以來,誰能不感懷于母親的溫暖與柔軟呢?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我們在提到音樂大師們的童年時,更多時候想起的都是他們的父親:莫扎特、貝多芬父親的嚴厲,李斯特父親的付出,甚至是柏遼茲、斯特拉維斯基父親的“專制”和“強硬”,都被后人記錄了下來。
父親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存在感是如此之高,讓人們不由心生疑惑,為什么在音樂家的童年教育中,母親似乎都是缺席的角色呢?事實上,母愛在音樂家們身上所呈現出的溫柔而堅韌的力量,從來不亞于父親對他們的影響。
莫扎特的母親安娜·瑪利亞·莫扎特,是一位性情樸實、言語不多的普通婦人。

她原本可以在德國的薩爾茨堡安穩(wěn)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卻為了兒子能有個更好的前程,甘愿在晚年跟隨莫扎特顛沛流離,最終病死在巴黎一條古老街道破舊的出租屋里。
1777年9月,莫扎特已經21歲了。神童的光環(huán)正逐漸褪去,但弱冠之年的他因為得罪了薩爾茨堡的大主教,無法在家鄉(xiāng)的宮廷謀得一份好差事,于是決定繼續(xù)出游去外面闖一闖。為了在路上有個照應,母親安娜決定陪同兒子出行。

母子倆乘著馬車從家鄉(xiāng)出發(fā),開始了長途跋涉,一路上經歷了風暴雷雨,經常被凍得瑟瑟發(fā)抖。
他們經過了德國的慕尼黑、奧格斯堡、曼海姆,最終到了法國巴黎。從曼海姆出發(fā)后,母親的身體就開始出現問題,到了巴黎后,他們租住在一間位于狹窄街道上的小房間里,莫扎特日夜忙碌于找工作,母親則拖著帶病的身體,天天守在小黑屋里等他回來。
1778年6月下旬,離家9個月后,莫扎特母親的病情急劇惡化,并于7月3日晚上離開了人世。年輕的作曲家悲痛不已,他寫信給自己的朋友說:
和我一起哀悼吧,我的朋友。這是我一生最悲傷的一天,現在是深夜2點,但我一定要告訴你,我的母親,我親愛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了…她死了,就像熄滅了一盞燈。
母親去世后,莫扎特寫了他人生中少有的充滿悲劇色彩的音樂作品《a小調鋼琴奏鳴曲》,來宣泄內心的哀傷。
或許,莫扎特的母親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懂音樂,但她用自己的勇敢與堅強,給了兒子最無私的陪伴,讓他在懷才不遇的日子里,也能夠心無旁騖地安心創(chuàng)作。
貝多芬的母親瑪利亞·瑪格達琳娜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溫柔細心。也是這份溫暖的母愛,為在父親的“棍棒”下成長的小貝多芬的內心帶來很多安慰。

貝多芬出生時,臉上就長著罕見的紅色的斑點。父親因此對他嗤之以鼻,母親卻常常親吻著他的臉說:“我可憐的孩子,上帝是不會忘記照顧你的”。
長大一點后,貝多芬對大自然非常迷戀,母親就經常帶他到郊外去,聽鳥叫聲和流水聲。小貝多芬常常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這也在無形中,影響到了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
比如我們剛剛講過的《春天奏鳴曲》,這樣溫柔俏皮的旋律,有沒有讓你想起那個駐足在田野流連忘返的小男孩?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終于有機會到維也納,接觸更豐富的音樂??上鲩T不到半月,母親就病逝了。他曾在與朋友的信件中寫道:“對我來講,她是非常好的母親,我熱愛母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p>
那份短暫卻溫柔動人的母愛,是貝多芬壓抑而苦難的人生中,少有的一份甜。而也正是這份甜,支撐著他的精神,是他日后音樂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生命力來源。

勃拉姆斯的母親約翰內斯 · 克里斯汀 · 妮森是一名裁縫,雖然受過一些教育,但因為腿部有殘疾,且長相平庸,四十歲依然沒有嫁出去。直到遇到比自己小17歲的鄰居——從鄉(xiāng)下來到漢堡謀生的青年圓號手彼得,兩人終于結為連理。

可是婚后的彼得嗜賭成性,對婚姻不忠,甚至當發(fā)現自己的大兒子勃拉姆斯彈得一手好琴后,就把他帶進滿是妓女的舞場酒吧彈琴賺錢。
這是母親忍無可忍的。為了給三個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她決絕地帶著三個孩子離開了烏煙瘴氣的街區(qū),搬到了勃拉姆斯鋼琴老師家附近。代價是,她必須獨立承受每年300馬克的高額租金,同時,還有孩子們學習音樂昂貴的學費。
為了養(yǎng)家糊口和培養(yǎng)孩子,她必須日夜不停地做針線活,也需要做一些小生意來補貼家用,并時不時氣勢洶洶地趕走前來要錢的孩子的父親。我們無法想象,一個跛腳女人是靠著怎樣的勤勞與節(jié)儉,將三個孩子艱難地撫養(yǎng)成人的。
是的,勃拉姆斯的母親只是一個瘦弱的裁縫。很多人只記得作曲家從自己的父親身上得到了音樂啟蒙,卻不知道他能持久地接受音樂教育并最終成長為一代偉大的音樂家,是靠母親用手里的針線,縫縫補補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冬天。

1865年,母親去世后,創(chuàng)作一向“拖拉”的勃拉姆斯,快速地完成了那部偉大的《德意志安魂曲》,我們從中聽到了憂愁、思念、悲痛,也聽到了最后的釋然。
同樣無悔付出的,還有李斯特的母親瑪利亞·安娜·李斯特。眾所周知,李斯特的父親為了兒子的音樂前程,曾不惜辭去工作,帶著全家從德國一個小村莊搬遷到奧地利的維也納,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次搬遷所花費的費用,是他的母親變賣嫁妝而得來的。
李斯特16歲時,父親去世。之后一直是母親陪伴在他的身邊,陪他走過挫折與巔峰,經歷結婚生子,并在李斯特離婚后,又辛苦地幫他養(yǎng)大了三個孩子。
當然,母愛的能量不僅僅停留在無悔付出和溫柔陪伴,也有很多音樂家是在母親的啟蒙下愛上音樂的。
比如肖邦的母親賈斯汀那·肖邦本身就很喜歡音樂。在肖邦四歲時,她在家里添置了一臺鋼琴,帶著小肖邦彈奏波蘭民歌。

門德爾松的母親莉亞·門德爾松·巴托迪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鋼琴演奏家。在她的熏陶下,自己的一對兒女都對音樂情有獨鐘。
值得一提的時,莉亞早在巴赫還不出名時,就是這位偉大作曲家的忠實擁護者,在母親的影響下,門德爾松也為推廣巴赫的作品做出了一定貢獻。

包括我們之前提到過,肖斯塔科維奇也是在母親的循循善誘下,從一開始的厭惡練琴變得愛上了音樂。

母親,溫柔卻堅韌,脆弱也剛強。
千百年來,人們對母親的付出或許早已習以為常,但在偉大的成就背后,不應少了她們的勛章。
母親鑄就了音樂大師們身上那一份熾熱與純真,讓我們透過那個小小的角落,看到他們天真無邪的孩子氣,看到了人性里最珍貴、最柔軟、最赤誠的保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