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馮志亮——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啟玄文學社創(chuàng)辦人

2023-03-01 08:08 作者:文博會掌門人  | 我要投稿

馮志亮,字啟玄,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文學社創(chuàng)辦人,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wǎng)絡(luò)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shù)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


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wù)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shù)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shù)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shù)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院高級學術(shù)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曾提出關(guān)于網(wǎng)絡(luò)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癡迷于文學歷史,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jīng)新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零四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余部。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原文】

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p>

【解讀】

溫習舊知識可以得到新知

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說的都是過去的事足以作為未來的老師,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能從中獲得“新知”,而新知的獲得大多時候是建立在反復(fù)琢磨的基礎(chǔ)上的。

有位評論家說,少年時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會發(fā)笑,中年時讀了會思考,老年時讀了卻想哭。好的書經(jīng)過反復(fù)閱讀后才會不斷轉(zhuǎn)化出新東西,意大利詩人但丁每天研究《圣經(jīng)》;大文豪托爾斯泰把《新約福音》讀了又讀,最后可以長篇背誦下來;馬克·吐溫旅行時必帶一本厚厚的《韋氏大辭典》;白朗寧每天翻閱辭典,從辭典里面獲得樂趣和啟示……

當然,除了好書,別人的經(jīng)歷、歷史事件等也都可作為我們的老師。但越是學習借鑒,越是要明確其新發(fā)展、新變化,一味地片面模仿學習不僅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反而容易導(dǎo)致自身的毀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jīng)說:“戰(zhàn)爭中的第一次戰(zhàn)斗都是獨特的,需要對實際情況作深刻的分析。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于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劃,把它用于新的情況中。”在戰(zhàn)爭史上,由于照搬前人經(jīng)驗而喪師敗績的事例不勝枚舉。唐朝房官效法古制,用車戰(zhàn)制敵,被安史叛軍殺得一敗涂地。20世紀30年代的法軍統(tǒng)帥部,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jīng)驗,在法西斯德國的閃擊下,一觸即潰。相反,那些被人稱道的成功戰(zhàn)例,都無不具有驚人的創(chuàng)新之舉。

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zhàn)爭,這就是后來的楚漢相爭。

公元前205年,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了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挺進,準備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叫井陘的山口,井陘口地勢極為狹窄,易守難攻。趙王趙歇和趙軍統(tǒng)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xiàn)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當。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jīng)過千里跋涉,路途遙遠。現(xiàn)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并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只要您暫時給我3萬人,我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如此漢軍不戰(zhàn)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zhàn),他們前不能戰(zhàn),后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眾多,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聽聞這一消息后,非常高興。隨即命令部隊在離井陘30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然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命令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接著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拼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這時預(yù)先埋伏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卻忽見營中已插遍漢軍旗幟,驚恐之下,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陳余被殺,趙王也被俘獲。慶祝勝利時,將領(lǐng)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韓信身經(jīng)百戰(zhàn),熟讀兵書,能夠從舊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中提煉出制勝的關(guān)鍵,因此把握了戰(zhàn)機,以新奇之術(shù)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也就是說,韓信的背水之戰(zhàn)雖看似出新出奇,但這種新也是由舊知識、舊經(jīng)驗孕育而來的。溫故知新,這既是智謀者出眾的地方,也是每個人當學習的能力。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

【翻譯】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p>

【解讀】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為通才,博學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應(yīng)該擔負起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對內(nèi)可以處理各種政務(wù);對外能夠應(yīng)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yīng)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lǐng)導(dǎo)全局,成為合格的領(lǐng)導(dǎo)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只有一種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于人與事的,要有容納百川的大胸襟、大氣度,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鑒,善于反省自己而能加以變通,這就是孔子的“不器”思想。器具終究有所局限,不能通達,一個人如果像只器具,就會心胸褊狹行動局促,難以通達天下。所以君子求學,不以一器為自己畫地為牢,而是要博學多聞,具備浩然的大丈夫胸襟。

【原文】

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p>

【翻譯】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鬃诱f: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然后說出來。

【解讀】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在“言語”一科中,這也說明了子貢本人在言辭方面是比較擅長的。子貢雖然善辯,但是也有言多失禮的地方??鬃釉诖颂幍倪@番言論,意在教育子貢,說得再好都不如做得好更讓人信服,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例。

“先行其言而后從”的意思是說,君子應(yīng)先做后說,不能眼高于頂。說得再好而不付諸行動,屬于本末倒置的行為,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君子。這些人大多是些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有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進而說些大話空話,最終一事無成。在孔子眼中,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為學之人。他們會先將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踐,等到自己成功之后,才會告訴別人自己當初的想法。比方說君臣父子之道,仁義禮智信之德,在討論這些之前,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挺直腰板講給別人聽。有著這種先做后說的行為的人,就是實實在在的君子。

對言行次序,荀子作過總結(jié),即: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也就是說只有能說能干的人,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只要是自己提倡的,就應(yīng)該事事走在前,干在前,身體力行,這樣才能做好別人的表率??疾炜鬃颖救说淖龇ǎ浑y發(fā)現(xiàn),他在教育弟子的時候,就注意行在言先,所以,他的“身教”明顯多于“言傳”。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敏于行而慎于言,成為真正的君子呢?首先應(yīng)當避免說大話,以免放出去了豪言,到頭來只是讓人“虛驚”一場,光說不練可不是真把式。其次,注意保證自己的言行前后一致,倘若言行不一,也很容易失信于人,也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話又說回來,若想保證言行的一致,還是等做了之后再說才是最保險的辦法,即便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但也不會落得失信于人的地步。因為事實擺在眼前,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大家可能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能說會道的人,在初次接觸的時候,大家可能覺得他們很不錯,覺得對方挺會說話的,而且分寸也把握得很好。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對方只是嘴上功夫了得,若是論起實干的話,基本上就看不到他們的影子,這種人的行徑就是巧言令色,與君子之為也相差甚遠。

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有時固然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但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靠?!白炱ぷ印鄙钕氯?,要能說更要會做、肯做,這樣才是長久之計??鬃拥倪@段話雖然是在教育子貢,其實也是在告誡為政者,應(yīng)當多為老百姓做些實事,不要總是做些表文章,用些好話糊弄老百姓。只有做了才是最有力的證據(jù),才能讓老百姓信服。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①周:團結(jié)多數(shù)人。比:勾結(jié)。

【翻譯】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jié),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jié)卻不顧道義。”

【解讀】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jié)黨勾結(jié),不能與大多數(shù)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做事總為多數(shù)人著想,能與眾人和諧相處,但不與人相勾結(jié)。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這種思想就有積極意義。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黨也?!薄爸堋薄ⅰ氨取眱勺侄加信c人親厚團結(jié)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辦事與人團結(jié)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為私。在平時的修養(yǎng)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會為了私利與人勾結(jié)在一起。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辦事,汲汲于名利,而不為公。閑暇無事時,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無公,為了趨近利益而與人狼狽為奸結(jié)為黨羽,一旦利不合,就會馬上翻臉,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有群體合作的時候,如何合作,君子與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原文】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p>

【注釋】

①罔:迷惘,沒有收獲。

②殆:疑惑。

【翻譯】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解讀】

學習與思考

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對學習的知識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學到的內(nèi)容充其量只是一些文字堆積起來的符號而已。這種得自書本與老師的知識,如果長期不用,就不會加以思考,所以難以在大腦中形成穩(wěn)固的知識結(jié)構(gòu),很容易忘記。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畢業(yè)幾年以后,如果與所從事的工作無關(guān),在高中和大學階段所學的知識,幾乎遺忘殆盡。從事文職工作的人,不要說微積分,就連高中階段學習的函數(shù)都記不起來了。其次,所學知識如果不能思考其中道理,必將無法應(yīng)用于生活。許多人理論上一大套,但缺乏深入思考,以至于在實踐中相當笨拙,就是缺乏思考的緣故。所有的紙上談兵者,都是學而不思造就的。學習之后,只有通過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華,將多個知識點融會貫通,洞察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也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應(yīng)用于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梢?,學習知識雖然很重要,但若缺乏相對應(yīng)的思考,學到的只是一些死板的知識,很難在生活中應(yīng)用,更勿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

光學習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學習也不行。思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離不開知識,需要以知識位作為思考的材料和對象,并以知識凝結(jié)作為思考的結(jié)果。倘若沒有積累到足夠豐富的知識,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就好比沒有加油的發(fā)動機在空轉(zhuǎn),不僅收不到任何效果,還可能帶來危險。這種沒有一定知識做基礎(chǔ)的空想和瞎琢磨,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既流不長遠又長不大。不過思考也得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之上,才能有所收獲。若是不經(jīng)學習,只憑空思考,只是徒費精神。

在孔子看來,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有所得。但在體會之前,必須先從這些事物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并對其加以學習,通過勤奮的實踐,然后再從中有所悟道,這才叫學。等學到了這些道理以后,若是經(jīng)過反復(fù)琢磨和研究,徹底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處,就是思。學與思這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是埋頭學習,而不去思索,永遠都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領(lǐng)會不到其精髓之所在,最終還是會迷惘不已。但是,若是每天都不去用心學習,只知道胡思亂想,最終只會落得個身心疲憊,終日惶恐不安。由此可見,學習的時候必須借助于思考,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弄透徹;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識作基礎(chǔ),思索出來的東西才有價值。這兩樣無論是偏廢了哪一個,都很難獲得真正的學問。

在現(xiàn)代社會,為政者也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走出故有的狹隘經(jīng)驗的盲區(qū),避免成為故弄玄虛的空想家。為政者只有在學與思的過程中,才能參悟為政之道,造福于一方的百姓。

【原文】

2.16子曰:“攻乎異端①,斯害也已②!”

【注釋】

①攻.做。異端:中庸的兩端,指“過”和',不及”。

②斯:連詞,這就、那就的意思。也已:語氣詞。

【翻譯】

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 ?/p>

【解讀】

異端就是指中庸的兩端,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孔子講究中庸,主張執(zhí)兩端而用其中,亦即是不要偏執(zhí)一端。對于異端不要閉目塞聽,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兒,辨識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就在了解抵抗中逐漸形成,不會去盲目聽從。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故孔子主張要能容納不同的意見,博施廣采,兼收并蓄,巧妙地結(jié)合事物的兩端,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這樣才能辨識明了,避免偏執(zhí)一端的毛病。

孔子主張博施廣采、兼收并蓄,反對偏執(zhí)一端、剛愎自用。

【名家解讀】

“君子”是以“中庸”為指導(dǎo)思想的,“小人”或“鄉(xiāng)愿”是按反中庸的折衷主義行事的。“中庸”是通過“和”來“執(zhí)兩用中”的,而這個“中”又表現(xiàn)為“時中”;“反中庸”,大概是通過“同”來得其所中的,因而“肆無忌憚”。中庸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因而“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反中庸者“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因而“一鄉(xiāng)皆稱愿人焉”??梢姡杏故怯性瓌t的,反中庸是無原則的;中庸是克己復(fù)禮的,反中庸是克己諛人的;中庸是和而有節(jié)(或“和而不流”)的,反中庸是知和而和(或“和而流”)的。如果說反中庸也有原則的話,那么它的原則在人,而中庸的原則在己;它的原則在“利”,中庸的原則在“義”;它的原則在“得”,中庸的原則在“安”;它的原則在效果,中庸的原則在動機。這是正、反中庸的根本區(qū)別,也是孔子告誡弟子“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雍也》)的理論根據(jù)。

【原文】

2.17子曰.“由①!誨汝,知之乎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人。

②知:作動詞用,知道。

【翻譯】

孔子說:“由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在本章中闡明了對待學習時應(yīng)當持有的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求知態(tài)度。他覺得,對待任何事情都應(yīng)謙虛誠懇,知道的就說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子路其人,為人比較直爽,說話有點口無遮攔。孔子在此處與他的對話,也有些許的呵斥成分。這是孔子有針對性的教育,是他“因材施教”的又一例。

孔子告訴子路,做學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做學問應(yīng)當保持著謙虛的態(tài)度,天下的知識何其豐富,沒有哪一個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總會碰到一些不懂的問題。人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恥,但若不敢承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而強裝知道,這就有些不知羞恥了。人們只有虛心地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地進步。

做學問的過程中有許多困難,如我們很難分清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而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么則是治學時最難的地方。在《莊子·齊物論》中有一段關(guān)于嚙缺和王倪的問答,其中王倪的回答就很誠懇。當時嚙缺一共問了王倪三個問題,第一個:萬物是不是有著共同的標準?王倪答道:我怎么知道!第二個:你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嗎?王倪說:我怎么知道!第三個:萬事萬物均不相通嗎?王倪依然答道:我怎么知道!對于這三個問題,王倪的答案都一樣,均是不知。雖然他也想試著講講自己的看法,可他確實不知道,只有如實回答了。王倪雖然沒有答上一個問題,但是他的誠懇卻讓嚙缺興奮不已,因為他知道王倪是真心向他求學的。曾有心理學家指出,那些平時動不動就喜歡說“我知道”的人,很不受歡迎,因為他們給人的感覺通常都比較虛偽、不真實。敢于說“我不知道”的人則顯得誠實許多,也更受人們的歡迎。

孔子所以強調(diào)何為知與不知,就是為了能讓絕大多數(shù)的人明白“學而知之”的道理。只有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知道如何學習和質(zhì)疑。而掩飾自己的“不知”,只會遮蔽住我們的雙眼,失去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尋求不到真正的智慧。只有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tài)度,才能破除求學路上的重重障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說起來相當容易,可是真要做起來的話卻是難上加難。對于為政者而言,更需注意這方面的問題,雖然身處高位,但也不能事事盡知。因此,為政者在作決定之前,最好能夠得到多方論證以后再行實施,減少犯錯的概率。倘若為政者只憑主觀臆斷而無視他人的意見,就是對大眾的不負責,實非合格的領(lǐng)導(dǎo)者。

【原文】

2.18子張學干祿①,子曰:“多聞闕疑②,慎言其余,則寡尤③,多見闕殆④,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①子張:孔子的學生,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干祿.謀求祿位。

②闕疑:把疑難問題留著,不下判斷。闕,通“缺”。

③尤:過失。

④闕殆:與“闕疑”對稱,同義,故均譯為'懷疑”。

【翻譯】

子張請教求得官職俸祿的方法??鬃诱f:“多聽,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邊,謹慎地說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錯誤;多觀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謹慎地實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減少事后懊悔。言語少犯錯誤,行動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職俸祿了?!?/p>

【解讀】

孔子這段話是回答子張怎樣能夠做好官??鬃咏虒?dǎo)學生要慎言慎行,言行不犯錯誤。他認為,身居官位者,要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tài)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是立身于社會的基本原則。這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guān)系問題上的觀念。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但是主張要把官做好,還要做好官。

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雖沒怎么受到諸侯國君的重用,但他論為政為官的言論卻還是為從政者所重視和推崇的。他弟子三千,其中有好些就是專門向他學習求官為官之道的。在學有所成的七十二賢人中,就有不少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子張就是其中之一。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正是年輕有為、意氣昂揚的時候,便很坦率直接地問老師怎樣求得官職??鬃右膊挥馗?,耐心地教他該怎樣做,因為年輕人容易果敢有余而不夠細心,所以孔子一再強調(diào)要慎言慎行,做到言語少錯誤,行動上少有懊悔,官祿自然在其中了。

【原文】

2.19哀公問曰①:“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②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p>

【注釋】

①哀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將,魯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謚號。

②錯:同“措”,安置。諸:“之于”的合音。枉:邪曲。

【翻譯】

魯哀公問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則百姓就服從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會不服從?!?/p>

【解讀】

任人唯賢才是關(guān)鍵

孔子認為,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選拔人才時應(yīng)唯賢是舉,遠離小人,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標準,讓老百姓真心順服??鬃犹岢龅倪@種治國思想,也為后世挑選官員確立了新的標準,即任人唯才與德。孔子在此處論政,其中心是用人的問題。

魯哀公向孔子求教治國的方法,問他作為君主應(yīng)當如何去做才能讓百姓信服自己。其實,魯哀公的這種疑惑也是歷代君主最關(guān)心的事情。只有認真地看待這個問題,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真正地理解孔子所給出的答案的含義。

孔子的答案簡潔明了:“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彼嬖V魯哀公,君主在用人之時,應(yīng)當多任用和提拔那些賢能之人,這樣一來,民心自然就能歸順了,國家也會得到安定和團結(jié)。作為君主,若是錯用了小人,讓一些心術(shù)不正之人得志,就是顛倒了用人之道,違背了人民大眾的意志,自然會遭受到百姓們的非議。孔子的這一思想,成為后世君主選才治國的重要指導(dǎo)思想。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臨行前上表囑咐后主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敝T葛亮的這一觀點,正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鬃拥倪@種政治主張,即便是放到現(xiàn)代,對提拔和任命官員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考察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盛世,都與重用賢才有關(guān)系。眾所周知的“貞觀之治”,正是唐太宗君臣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唐太宗即位后,先后任用了房玄齡、杜如晦為相,任命李靖、李、侯君集等人為將,任用魏徵等人為諫官,才造就了輝煌燦爛大唐盛世?!伴_元盛世”的出現(xiàn),也是賢才治國的結(jié)果。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韓休、張九齡為相,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后來,他任用欲壑難填、擅長玩弄權(quán)術(shù)的李林甫和楊國忠為相,不僅國家迅速走向衰落,而且釀成了安史之亂的滔天巨禍,幾乎葬送了唐王朝。

在孔子看來,為政者若是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權(quán)術(shù)讓百姓臣服于自己,是霸道而不是王道。在這種統(tǒng)治下,百姓只是迫于高壓或攝于利誘不敢反抗,根本就不是統(tǒng)治者的長久之計。而王道,則是利用道德規(guī)范令百姓自然地順從,這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護,這樣的國家才是穩(wěn)固的。當時魯國的政局混亂,朝政大權(quán)旁落,孔子也是借此婉轉(zhuǎn)地指出了哀公的用人不當。

現(xiàn)實中,“舉直錯諸枉”的為政之道誰都明白,但要做到這一點卻很少。領(lǐng)導(dǎo)者想要真正取信于民,讓他們信服于自己的管理,就必須有切實的行動,真正重用那些正直的人,遠離奸佞小人的蠱惑。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清明的政治,保證社會的安定和民眾的安居樂業(yè)。



馮志亮——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啟玄文學社創(chuàng)辦人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昭觉县| 改则县| 成安县| 靖安县| 巴林右旗| 北票市| 桦南县| 永和县| 关岭| 光泽县| 时尚| 巴南区| 禹城市| 贡觉县| 永康市| 油尖旺区| 仪陇县| 临安市| 岳普湖县| 曲沃县| 义乌市| 茌平县| 手游| 大方县| 东台市| 彝良县| 合山市| 桑日县| 合肥市| 西昌市| 思南县| 巴林右旗| 象山县| 凌云县| 新竹县| 丹阳市| 常德市| 皮山县| 山东省| 乌拉特前旗|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