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亮——北京大學教授、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
馮志亮,字啟玄,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文學社創(chuàng)辦人,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擔任華夏易經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

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院高級學術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曾提出關于網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癡迷于文學歷史,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新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零四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余部。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原文】
2.6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注釋】
①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兒子,名彘(zhì),“武”是謚號。
②其:指孝子。
【翻譯】
孟武伯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而不擔憂別的)”。
【解讀】
珍重自身就是孝,別再讓父母為你操心
在這里,孔子強調孝順的子女應當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同時,做子女的也應多關心父母的健康,以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還有著另外一層意思。他覺得真正的孝子,絕不會讓父母為自己的言行憂慮,他們所擔心的只能是自己的健康,而非德行方面的問題。因此,倘若在德行上沒有問題的話,保證好自身的健康,就是在盡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
“父母唯其疾之憂”句意直解,是父母最擔心子女的健康狀況。擴大理解,則是對兒女所有毛病心存擔憂。據史載,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為人驕奢淫逸,有聲色犬馬等諸多切身之疾??鬃釉诖颂幍幕卮?,意即為人子者若有諸多不義的行為,就是最大的不孝。他這是借孟武伯問孝之機,婉轉地向他提出批評和教育。另外,還有人認為,孔子這里強調的是做子女的若是孝順父母,就應多關心父母的健康。這種解釋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通過對孟武伯的身份以及行事風格的了解,就會發(fā)現這種解釋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孝、悌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它是一種充滿人性化的思想,將其引入到治理國家的方針中,就是“為政以孝”的觀念。比方說,當政者應將關注子女身體健康問題,推而廣之,擴大為關愛天下黎民,以慈父之心對待治下的民眾,關心、擔憂他們的健康和疾苦。后世稱地方官為“父母官”,與這種思想不無關系。另外,還有相反的說法,說為政以孝是指官員當以孝子之心治理天下,對待治下的民眾要想孝順父母一樣,但這種說法最后消亡了。為政以孝的觀念,到唐宋以后就逐漸演變?yōu)椤扒笾页急赜谛⒆又T”的選官思想。上層統(tǒng)治者認為,倘若一個人真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做官后一定會以孝子之心對待皇帝和上級。
孔夫子對孝的解釋,以及后世對這個觀念的發(fā)揮,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迪。我們應該知道,珍愛自己,管理好自己,讓自己有個健康的身心,父母就會少為自己操心,這便是孝了。而“為政以孝”的觀念,提醒每位管理者,要關心愛護自己的下屬和員工。如果以慈父之心對待員工,他們則將以孝子之心對待領導,這樣,事業(yè)沒有做不成的。
毋庸置疑,每一個人都愛自己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一生安康。所以,每每有外人傷害自己的父母之時,兒女都會主動為父母“討個公道”。然而,并不是這樣就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孝順,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在父母受到欺負時視若無睹。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恰恰是做兒女的給父母造成的傷害更多,讓父母為自己擔憂,增添父母負擔,而自己卻一無所知。其實,在生活之中,外人侵犯父母利益的狀況畢竟只是少數,真正令父母愁腸百結的往往是他們的兒女。要知道,外人所帶來的傷害,畢竟只是一時的,無須多久自會煙消云散,兒女給予父母的傷害卻是經常性的,會讓父母的痛苦在心口難開。
所以孔子說:“做子女的,要讓父母只需要在自己有病的時候擔憂,在其他方面不讓他們擔憂操心,這才是孝?!奔?,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有這樣一個故事,不知大家看過以后會有何感想。
很久以前,有一棵非常大的蘋果樹。有一個小男孩每天都喜歡在蘋果樹下玩耍。他有的時候爬樹,吃蘋果,有的時候在樹蔭下小睡……這個孩子是那么愛這棵樹,而樹也愛和他玩。時間過得很快,小男孩慢慢長大了,他不再每天來樹下玩耍了。
有一天,男孩再一次來到樹下,注視著樹。樹說:“來和我玩吧。”男孩回答道:“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再也不會在樹下玩了?!薄拔蚁胍婢撸倚枰X去買玩具。”樹失落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錢……但是,你可以把我的蘋果摘下來,拿去賣掉,這樣你不就有錢了嗎?”男孩興奮地把所有的蘋果都摘下來,高興地離開了。男孩摘了蘋果之后很久都沒有回來,樹非常傷心。
終于有一天,男孩回來了,樹非常激動。樹興奮地說:“來和我玩吧!”“我沒有時間玩,我要工作,這樣才能養(yǎng)家糊口。我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幫助我嗎?”“對不起,我沒有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下來去蓋你的房子?!蹦泻⒙牶蠓浅8吲d,他把所有的樹枝都砍下來,高興地離開了。
看到男孩這么高興,這棵蘋果樹非常欣慰??墒?,從此之后,男孩又很久都沒回來,蘋果樹再一次孤獨、傷心起來。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男孩終于回來了,樹很高興。樹再一次說道:“來和我玩吧!”“我過得一點都不快樂,我現在正在一天天變老,我好想去旅行放松一下。你能給我一條船嗎?”“用我的樹干造你的船吧,這樣你就能夠快樂地航行到遙遠的地方?!敝?,男孩又把蘋果樹的樹干砍下來,做成了一條船。他去航海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再露面。
過了很多年之后,男孩終于回來了?!皩Σ黄?,孩子,我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給你了。”樹說?!拔乙呀洓]有牙咬蘋果了。”男孩回答道?!拔乙矝]有樹干讓你爬了?!睒湔f,“我真的不能再給你任何東西了,除了我正在死去的樹根?!睒浜鴾I說。
“我現在已經不再需要什么了,我只希望找個地方好好休息。過了這么些年,我累了?!蹦泻⒒卮鸬馈!疤昧?,老樹根正是休息時最好的倚靠,來吧,孩子,來坐在我身邊,休息一下吧?!蹦泻⑦@一次坐下了,樹很高興,含著淚微笑著……
毫無疑問,這樹就是父母的象征,他們將一生的心血付與兒女,不求回報,所期盼的,不過是兒女能在身邊多陪他們一會兒,只要兒女幸福,他們可以心甘情愿地傾盡所有。身為兒女,我們不該是一盞不省油的燈,常令父母操心受累,而應少犯錯,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少給社會添亂,少讓父母操心,真正成為父母貼身的小棉襖,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作為父母,當他們決定養(yǎng)育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下了要做出重大犧牲的決心,無論孩子什么樣,父母都可以包容,因為孩子是他們的責任,更是他們血脈的延續(xù)。但是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后,特別是已經到了應該自謀出路的年齡,是不是還應該待在家里,繼續(xù)由父母養(yǎng)活呢?
找工作,獨立生活,計劃開支,甚至交朋友,買房子成家,這些都應該是成年子女完全能夠自理的事情,如果一天到晚還讓父母為這些事情操心,還需要替你張羅,替你出錢、出力,這樣就太過分了。
為人子女,其實有的時候應該心里明白,哪些事可以讓父母為你操操心,哪些事應該獨立解決,不要給父母添麻煩。
【原文】
2.7子游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①子游:孔子的高足,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
【翻譯】
子游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yǎng)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yǎng)。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解讀】
老有所養(yǎng)不算孝,孝養(yǎng)并不是給錢了事
現代人對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話是“老有所養(yǎng)”,并且認為做到這一點就是盡孝了。但在孔子看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只有養(yǎng),而沒有孝敬的心,就與養(yǎng)些犬馬沒有區(qū)別。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話,就不應僅停留在養(yǎng)的表面上,對父母的孝應當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敬愛,這才符合孝道。
從孔子所處的時代至今,人們所談的孝多半是講能夠贍養(yǎng)父母而已。所謂贍養(yǎng),就是指子女在經濟上為父母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費用的行為。也就是說,做子女的多數認為應當對父母承擔著一定的經濟責任,應在在物質上對父母進行幫扶。但是,這種行為缺少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恭敬,因此并不能算作是真孝。孔子在提出這個觀點后,論證極為簡單,用一個類比而已——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這句話是說,就算在家中養(yǎng)條狗或是養(yǎng)匹馬都要把它們喂飽,對自己的父母若是只有表面上的養(yǎng),和養(yǎng)些阿貓阿狗有什么區(qū)別呢?這一句話,有力地駁斥了“能養(yǎng)即孝”的觀點。
那么,孝的真義是什么呢?“不敬,何以別乎?”由此告誡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擔著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還要充分的敬愛之心,“孝”的關鍵在于盡心盡力地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對于年邁的父母,更應悉心地照顧。
如今的許多老人,雖然也是兒孫滿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兒女們常年在外東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們的身邊,因此,他們渴望與兒女們團圓的心理十分強烈。此時,做兒女的就應多抽些時間去陪陪他們,而不是按月將贍養(yǎng)費打到父母親的銀行卡上。只給錢不看望或少看望,若是按照孔子的觀點來看,那就是不孝了。
父母辛辛苦苦將孩子教養(yǎng)成人,兒女們孝順父母也是天經地義。不過,大家不管走到哪里,都應在心理想著父母、敬著父母。趁著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盡量讓自己的父母生活得開心一些,以免留下遺憾。所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千萬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以后才知道盡孝,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在本章中,孔子與子游之間的談話,牽涉到的內容依然是“孝道”。不過,孔子在此處闡述的“孝道”,與前兩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在本章中強調,身為子女者不但要贍養(yǎng)好父母親的身體,還要養(yǎng)好他們的心。只有心存尊敬與愛戴,才能給父母帶去快樂和幸福。若是將這套理論套用到治理國家的方針中去,為政者不但可以讓老百姓們吃飽穿暖,還能溫暖百姓的心,讓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原本就是沒有什么表層道理可講,因為這是出于人的至誠本性,是一種至情至性、無怨無悔的感情?!靶ⅰ弊质恰白印背小袄稀毕?,這說明它包含了相當深厚的感情。
對于孝,孔子有著更深的見解,他認為當時社會提出的孝,“是謂能養(yǎng)”,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犬馬等牲畜也能得到飼養(yǎng),倘若孝敬父母沒有誠心,那與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分別呢?
孔子在這里強調了“孝”必須是對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敬”,是一種自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情感,而不僅僅止于“供養(yǎng)”上。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有一個兒子回鄉(xiāng)為父親辦喪事,辦完事后,要他的母親跟隨他進城生活,可是母親執(zhí)意不肯離開清靜的鄉(xiāng)下,說過不慣都市的生活。
后來,兒子并沒有勉強母親,說好以后每個月會寄給母親300元生活費。這個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每個月只會來一兩次。
這幾年來,村子里面外出打工的人逐漸增多,所以郵遞員在村里出現的日子就是留守老人的節(jié)日。每次郵遞員一進村就會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圍住,爭先恐后地問有沒有自己家的信件或者包裹,然后又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評說對方的東西,或者是傳遞自己的喜悅,把這份喜悅與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天,郵遞員交給這位母親一張匯款單,母親臉上立即洋溢出喜悅,因為這是她的兒子寄來的。這張3600元的高額匯款單在村子里面的大媽、大嬸們手里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
又過了幾個月,兒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在信中只有短短幾句話,說兒子不應該把一年的生活費一次寄回來,明年寄錢的時候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
結果,很快一年就過去了,兒子由于工作纏身,回老家看望母親的愿望無法實現,兒子本來想按照母親的囑咐每個月寄一次生活費的,但是又擔心工作忙怕忘了誤事,便又到郵局一次性給母親匯去3600元。
可是讓兒子沒有想到的是,幾天之后,兒子收到了一張3300元的匯款單,原來是母親匯來的。正當兒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收到了母親的來信。
母親再一次在信中囑咐說,要寄就按月給她寄,不然的話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錢也夠花。
兒子對于母親的固執(zhí)非常不理解,但還是按母親的叮囑做了。后來,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來城市里面打工的老鄉(xiāng),順便問起了母親的近況。
老鄉(xiāng)說,你的母親雖然一個人生活,但是生活得非??鞓罚貏e是郵遞員進村的日子,你的母親就好像過節(jié)一樣歡天喜地。收到你的匯款,她都要高興好幾天呢!
兒子聽著聽著就已經淚流滿面了,他直到這個時候才明白,母親為什么堅持要他每個月給她寄一次錢,原來就是為了一年能有12次快樂。
母親的心不是在錢上,而是在兒子的身上。
孝能感動天地,因為它是人世間最為真摯的一種情感,孝順不只是物質贍養(yǎng)那么簡單,它需要子女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其中。
然而今天,許多自以為“孝”的人,實際上卻把孝行完全形式化、淺薄化了,每月寄上點錢,就算完成“任務”了。更有甚者,不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而且把他們看作是一種負擔,實際上早已背離孝道了。
一首歌中唱道:“?;丶铱纯?,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彼硎龀隽硕嗌俑改傅男穆?!
孝是指由父母對子女的愛而反射出子女對父母的敬愛?!靶ⅰ睉⒃凇熬葱摹敝?,孝順父母要真心實意,如果只有物質奉養(yǎng)而無精神慰藉,則與喂飼犬馬無異。子女應該關心體貼父母,一般地說,父母進入中年以后,體力和精力都不及從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關心體貼父母,盡可能為父母分擔家務勞動,自己料理好個人生活,不讓父母操心,減輕父母的負擔。同時,當子女的,還應該經常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噓寒問暖。當父母生病時,更需要細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稱心的事,要體貼父母,熱心地為他們分憂解愁。父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后,理應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顧。要在物質上給予充分的幫助,更要在精神上關心、體貼老人。
今天,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交通、通訊設備日新月異,幾千里外,亦可朝發(fā)夕至。何況今天想有大的發(fā)展,必須放眼世界。但是不管走多遠,也應該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系,以免老人掛念并在精神上給予他們充分的關心與慰藉。
【原文】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③,先生饌④;曾是以為孝乎⑤?”
【注釋】
①色難.有兩種解釋,一說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顏悅色為難;一說難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臉色。今從前解。
②弟子:年輕的子弟。
③食:食物。
④先生:與“弟子”相對,指長輩。饌:吃喝。
⑤曾:副詞,竟然的意思。
【翻譯】
子夏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最難。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解讀】
孝敬父母要和顏悅色
上一章中,孔子強調真正的孝應是對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敬愛:而這一章,他則強調行孝應當在表情上做到和顏悅色。從整體上看,這一章是對前一章的擴充,對孝道的闡述也因此完整清晰起來。
這里最重要的一個詞是“色難”,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時候,想要長期保持著和顏悅色的狀態(tài)很難。大家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強,唯有面色不大容易偽裝,因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決定的。只有對自己父母有著深切篤定的孝心,才會由衷地表現出愉悅和婉的神色。所以說,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著和悅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順了。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再加上日常事務煩擾,有時心情會很壞。這個時候,見到父母,態(tài)度不一定會好,臉色也不一定好看。當然,這并不是內心不孝。但話又說回來,即便你孝心再大,父母整天看著你煩躁不安的神情,看著你喜怒無常的臉色,恐怕也難以感受到你的孝心,心中自然也高興不起來。這樣,你的一片孝心就會打折扣,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孔子認為,若是真心孝順父母,不僅應對父母心存敬愛,態(tài)度恭敬和臉色的和悅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對于性格急躁、反復多變的人尤為重要。當父母看到你的不安和煩躁,可能會認為你對他們不耐煩,心中怎么會高興起來。如果他們對你有著深刻的了解,不認為你不孝,則會認為你遇到了大麻煩,自然會對你憂心不已,也不會快樂。因此,孔子的這個觀點還提醒我們,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最好不要去見父母,如果不可避免,應盡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輕松和悅神情出現在父母面前,這樣才能讓他們安心愉悅。
另外,孔子還特別強調,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幫忙代勞,為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請父兄先來享用,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并不能作為判斷孝順與否的標準。在前文中,子游向孔子請教何為孝道,夫子告訴孝在于內心的敬愛,而到了子夏請教孝道時,夫子則告訴他孝的關鍵在外形上和悅。子游與子夏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侍奉父母這方面應該沒有什么大的問題??鬃哟搜砸彩桥滤麄儗Ω改傅木磹壑牟粔驊┣?,才會有此種說法警示他們,讓他們明白侍奉父母除了敬養(yǎng)于內,還應表現于外,不讓父母親有疑,才是真孝。
【名家解讀】
儒學是從“孝悌”觀念出發(fā)來施行社會教化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可以說是發(fā)自本性的自然之愛,人在父母養(yǎng)育下長大,也自然產生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儒家昭示這種愛敬之心,顯發(fā)之,擴充之,強化之,使之形成一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和情感。道德規(guī)范要求是自覺的、長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時灌輸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長成即拋置腦后,那就是教化的失敗。因而儒學始終抓住“孝”的觀念,把它貫徹于人的一生?!靶ⅰ钡挠^念牢固確立,可以幫助其他道德規(guī)范的確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遺,寄托著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愛自重,不辱沒父母,也就理所應當成為“孝”的準繩。如果人們說,虧得某人生了這樣的兒子,這就可謂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zhàn)陣無勇”等等,為父母帶來惡名,那就不能稱作孝。
【原文】
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①,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注釋】
①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②退:從老師那里退下。省(Xǐng):觀察。私:私語,指顏回與別人私下討論。
【翻譯】
孔子說:“我整天對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出什么反對意見,像個蠢人。等他退下,我觀察他私下里同別人討論時,卻能發(fā)揮我所講的,可見顏回他并不愚笨呀!”
【解讀】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提倡啟發(fā)式的教學,提倡學生也要有主動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精神,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能夠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fā)揮。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愚人。顏回在實踐上能發(fā)揮孔子平日所講授的,所以孔子說他不愚。
顏回大概是個大智若愚的人,他在孔子講學的時候,不輕易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急于去表現自己的敏捷和銳思,顯得很沉默,所以他給孔子的初始印象是個遲滯愚鈍的人。然而孔子又發(fā)現顏回能在回去之后對所講學問進行細細地琢磨而不懈怠,做到洞明之后,還能有所發(fā)揮。從“愚”到“不愚”,是孔子對顏回的一個認識過程。
【原文】
2.10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哉④?人焉廋哉?"
【注釋】
①以:為。所以:所做的事。
②所由:所經過的途徑。
③安:安心。
④廋(sōu):隱藏,隱蔽。
【翻譯】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
【解讀】
孔子的識人法則
知人是與人打交道的依據,也是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孔子認為,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治理社會和國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雖然很難,但并不是沒有辦法。在這里,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鬃拥倪@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在心理,最后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經此三步,就能對一個人做出較為徹底的認識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無處遁形。
每個人的行為都不相同,有人為惡,也有人為善。若是真正了解一個人,就應先看他的行為表現。行善的就是君子,作惡的就是小人,按照這個標準,可以初步判定這個人的品行。這種方式只是從眼前之事分析,并不足以了解對方,只是從表面上知人識人,還應更進一步才行,這才是“視其所以”的本質。
所謂“觀其所由”,是指觀察一個人行事的動機和方法。觀察為惡的人,看他是迫于無奈還是心存惡念,心存惡念就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多采用一些坑蒙拐騙的伎倆。至于行善的人也要分開來看,應當觀察他是不是真心為善,是否誠實,以及他的目的何在。若是真心為善,就不會偽裝,只是為了行善而沒有別的目的。但若是假意行善,則是沽名釣譽之徒。這種方法是從較為長遠的角度了解對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許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們要深入了解對方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為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的人就會真心喜歡行善,就不會有著過分的矯情,就是真君子。但若出于某種目的或形勢不得不這樣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會樂于長期做下去,這種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夠看透別人內心的善惡以及志趣所在,也就達到了知人識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識人法,是對一個人從外看到內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便他人的城府極深,極力想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掩藏起來,只要我們耐心觀察,照樣能讓他們無所遁跡,乖乖地現出“原形”。一般情況下,很多人都能做到前兩點,可是這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只有把握其價值觀,才能徹底地了解他。言語是最表面的東西,最不靠譜,就連日常的行為也只是初步判斷的標準而已。了解到他人做事時的動機,已經能夠較為準確地認識他人。如果能認準其價值觀和志趣,當算是真正知人了。
對于為政者而言,“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只有“善任”才能使人才發(fā)揮出最大的潛能,做到人盡其才,保證國家的政策得以貫徹和落實。這就需要為政者必須具備知人的本領,在選人用人時都能量才使用,使客觀需要與主觀能力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