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圣水寺:因“漢桂”而聞名
漢中市南鄭縣圣水鎮(zhèn),有一座古老的圣水寺,因為寺內有青、白、黃、赤、黑五眼龍泉環(huán)繞佛殿,取“五龍捧圣”之意,所以得名“圣水寺”。但是,讓這里聞名遐邇的,乃一株漢代的桂樹——
這里背靠靈泉山,與漢中隔江相望,環(huán)境優(yōu)雅,交通便利。秦漢時期,這里已經有廟,明代嘉靖年間(1552—1566)重建,清代和民國時期進行大規(guī)模地修葺。1992年4月20日,圣水寺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17日中午,我和家人在上元觀鎮(zhèn)駛下高速公路,沿著公路經過圣水鎮(zhèn)之后,圣水寺便出現(xiàn)在道路南側。這里免費對外開放,將車停在大門內側,周圍樹木茂密,空氣濕潤清新。
整個寺院坐南朝北,沿著臺階向上,便進入寺院內。這里分為東、中、西三院,中院的核心是大雄殿,兩側有對稱分布的配殿和廂房,背后的山頂原本修建有望江樓,東院有東山亭,西院有西山亭。
大雄殿也稱“大雄寶殿”,主要供奉著釋迦摩尼佛,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灰瓦。在大殿之中,曾經有一尊大銅佛,可惜“文革”時被毀。
西配殿
大雄殿
在大雄寶殿的右前方,有一座青磚包裹的方形臺基,北側的磚墻上鑲嵌著“漢桂”二字,民國九年(1920)秋仲白河柴守愚書寫。但是,怎么看不到“漢桂”呢?
相傳,這株桂樹是西漢丞相蕭何親手種植,直徑約2.3米,高度約13米,秋季綻放,香飄數(shù)里。1980年,經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測定,樹齡在1840±350年。2000年,漢中市人民政府將它定為漢中市的市樹。
2006年,這株漢桂突然出現(xiàn)衰老的跡象,莫名其妙,便枯萎了!2008年,在曾經漢桂的根部,竟然又長出來新枝,這就是所謂的“枯木逢春”吧?
“漢桂”遺址
“漢桂”二字
漢桂枯萎,未能看到,深表遺憾。但是,這里的泉水還在,在寺院漫步一圈,看到了四眼龍泉,分別是黑龍泉、赤龍泉、白龍泉、黃龍泉。其中,黑龍泉在大殿左前方,黃龍泉在大殿的西側,赤龍泉和白龍泉位于大殿右后方,唯獨沒有看到“五泉”中的青龍泉。
據(jù)說,這些泉水出現(xiàn)于秦代,天旱不枯,雨淋不溢。五色泉水各自有不同的用處,有的泉水供鎮(zhèn)宅招財,有的泉水能治病救人。因此,當?shù)厝朔Q其為“圣水”。
黑龍泉
赤龍泉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一分校遷來漢中,本部便設在圣水寺內。1944年5月,蔣介石曾經暫住在這里的東院廳房內,李宗仁、于右任、陳誠等國民黨要人先后前來拜訪。如今,大殿東北側的廊房,現(xiàn)在被改造為陳列廳,專門介紹第一分校在漢中和圣水寺的歷史??上?,大門緊鎖,無法參觀。
此次圣水寺之行,雖然看到了古老的泉水和建筑,但是沒有一睹“漢桂”的風采,實在讓人感到非常遺憾。這株漢桂平平安安地生長2000多年,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枯萎了,真是罪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