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半個創(chuàng)作者的一點小思考
我覺得一個好的作品要敢于走出環(huán)境。例如現在散播焦慮比較多,我們就去做沉下心來才能看的內容,不探討真理,而是旨在告訴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最好不要是完全統(tǒng)一的,這樣會讓人在生活中感到偏執(zhí)與痛苦。比如說我想做一個多結局的項目,那我要盡量突出這個多結局的作用,簡單的考慮“為什么多結局”“怎么多結局”之后就直接去進行,不要被束縛,一個主題不是一段絲帶,而是一根竹竿。不是絲帶纏住了你,而是你往竹竿上纏絲帶。 還有就是一些基本的問題——這些事不用走出環(huán)境。例如在作品中,“輸出”觀點時要盡可能留白,引起思考,或者委婉,你的觀點不可以以一種強迫的模式傳遞給他人,因為在這個時代,強制性的觀點輸出已經成為了病。靜下心來思考是我們要去做的。還有在批評與提出問題時,要一針見血,說出優(yōu)劣,說出改進的具體方法。不會的話就不要提,就以疑問的形式指出問題。這樣你不會被一種富有攻擊性的思想所拘束。 接下來還有兩點——放平心態(tài)和學好語文。 放平心態(tài),就是對一切事不要過于在乎,更不要不在乎。例如一個小伙子,他和朋友起了爭執(zhí),這個時候他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無法描述的沖動,一種怨恨、自責、悲傷、激動、遺憾、滿足并在一起體會的沖動。這個時候,他的觀點很有可能偏激,他的心態(tài)處于一種“你千萬不要太記恨這件事”的感受。這就是不對的,因為真正不記恨的人是不會給予自己任何暗示的。對,不要給自己任何心理上的壓力——也就是暗示。暗示是死循環(huán),具體的運作方式這里不多闡述了。我覺得英文里的“放輕松”十分形象,它是這么說的:“Take it easy.”這個take,意思在這里是放下,it呢,就是這件事,easy就是輕松的。輕松的放下,“放下”,才是放輕松。作品沒有人看怎么辦?不要急,也許只是你太不起眼了,這不是你的問題,因為你沒有去表現自己,或許你的內心并不是一種希望變得出名的感受,而是享受當下的寧靜。如果你不是,你就是想要一鳴驚人的話,也是合理的。這時就要抓住機會表現自己了——如果你想做的話,你一定能做到。 至于學習語文,這個其實沒必要多說。這是基本功啊!你的母語!難道還不值得你好好學一學嗎?英語可以不學——前提是不考。但是語文,語文是沒有任何借口不去學的。我們這里的對話是給創(chuàng)作者們的一些小建議,對吧?那么這些建議里多用到描寫與議論,闡述了我的觀點,并用一些“小手法”成功地強化出我的觀點。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我的朋友。我說的每一個字,每一段話,你都可以用語文分析,哪怕是口語也是可以的。創(chuàng)作者真的不可以不學語文,因為表達是中文創(chuàng)作者的必學科目。 最后你要點明主題。這是對前文的總結,更是點睛之筆。有的時候不需要——留白是對極致的升華。但是現在我們是需要的,因為我們在議論。對,沒錯,我們在議論,實際上,剛才的內容,全都是我輸出的觀點。這一點也可以像這樣點出來,讓大家深刻的認識到,“哦,原來我沒有被束縛住啊,我還是可以有目的地參考這一觀點的?!钡乔f注意,不要讓觀眾只認識到前半句,即“未束”,而忽略后半句,“目參”。這就是我的一點小理論:“未束目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