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文史]第二集:“紫云得路”

今天up主詐尸一次,還是一樣,如有不足敬請指教~
———————————分割線———————————
今天說一下紫云得路,這是“廈門二十四景”的景外景之一,位于醉仙巖(天界寺)東面的紫云巖。雖不出名,但其擁有大量文化底蘊(yùn)。
話說這個紫云巖上文提到位于廈門醉仙巖東面,周圍群山崢嶸,時有云霧潦繞,瞵息之間,氣象萬千,仿佛飄浮在茫茫煙海之 中。

紫云得路(廈門二十四景)清鄭光沂題
紫云巖建于明朝,昔名達(dá)中奄,因奉祀之神為文昌,傳其掌文運(yùn),莘莘學(xué)子一旦科舉功名成就,便可腰金衣紫,青云直上,紫氣素為吉祥之兆,故改名為紫云巖。中為大殿,兩旁翼以禪室四間,殿前有亭,巖下有石洞,洞內(nèi)水極清洌,兼得陰陽之氣,稱為鷺島第一泉。有詩贊曰:“玉韻清冷一道泉,流從云竇出諸天。石床閑坐支頣聽,恰似人間奏管弦”。


紫云巖離醉仙巖半里,路甚曲折,將至巖有石門兩重,如關(guān)隘狀,輿馬不能通,游人必徒步而入。當(dāng)時道路過于崎嶇,煙火漸消,寺遂頹廢。有個清人鄭光沂,由于見到紫云巖車馬難行,便在山間開了個道,并在危巖下刻"紫云得路"四字,固而名聲遠(yuǎn)揚(yáng),景色也特此得名。既贊有路行之便,又寓讀書人循序漸進(jìn)前程美好之意,從此名聲遠(yuǎn)揚(yáng)成為勝景。
現(xiàn)由于廈門萬石植物園路面增高,該石刻被掩于路面之下,而紫云巖景已荒廢,只留遺址,但景色依舊。依然是老廈門人懷古之地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