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版出書|《無道之道》眾: 學會積累經(jīng)驗并解釋這些經(jīng)驗。

《無道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經(jīng)》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從先古大哲,到現(xiàn)代百姓,人們都在某時某地思考這三個問題?而在《無道之道》里,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也許這個答案依舊不能讓所有讀者認同,可是作者在書里強調著另一件事情:比起思考出問題的終極答案,思考的過程或許更重要。

眾 【著】
華版出書
中國作家出版社
作者簡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作者“眾”從小就是一個善于思考、總結規(guī)律的探索者,他執(zhí)著于探索世界真相,曾圍繞一個問題深度思考十幾年,并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務實主義者。他畢業(yè)于山東某所知名的高校,大學期間曾因興趣閱讀過大量的哲學、心理學相關的書籍。畢業(yè)后因執(zhí)著于“教育”的夢想而加入“北漂”一族,期間的挫折經(jīng)歷促使他尋求生命的真諦,他試圖通過涉獵大量的書籍來尋求“人生之道”,然而科學的無能為力只能讓他另辟蹊徑。三十多年的生命歷程讓他經(jīng)歷了極端的“自我”和“無我”狀態(tài),最終將生命的靈魂融于自然而實現(xiàn)真正的“天人合一”。而這最終的成果應該歸功于“善”,是“善”讓他體會到了人情冷暖,是“善”讓他抵御住了自身的欲望和外界的誘惑,是“善”開啟了他的智慧之門。
內容簡介
萬變不離其宗。

正如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無道之道》把“沒有真理”作為絕對的“真理”,并最終提出了“心誠則靈”的處道方式。該書將世間萬物同等看待,沒有主客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將任何事物都看成一個“運動體”。基于運動的原理,它提出了兩個頂級抽象的概念:“量化思維”和“慣性的博弈運動”?!傲炕季S”解釋了我們當下的科學世界并對一些關鍵的科學概念進行了詮釋,而且它還指出我們當下的人類活動或多或少陷入了量化思維帶給我們的邏輯陷阱;“慣性的博弈運動”使用“變”與“不變”的思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新方法,這種方法讓我們認識事物不再有清晰的邊界,它更強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識習慣,相比于量化思維它具有更多的藝術氣息。全書圍繞這兩種思維方式,詮釋了當下的科學世界,并對我們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作出了藝術性的解釋。
哲思一現(xiàn)
真理屬于人類,謬誤屬于時代。

2.3 量化思維下的科學
至此,我們能夠理解我們的科學是在“量化思維”下發(fā)展而來?,F(xiàn)在我們嘗試用“量化思維”和“非量化思維”解釋科學的某些理論。我們人類不僅作為普通生命直接感知著這個世界,同時,我們還作為智慧生物用科學間接地感知著這個世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直覺無法得知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然而科學卻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接下來我們選擇數(shù)學、物理學和哲學相關的話題討論下量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