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法正 字孝直

法正 字孝直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后漢司隸右扶風(fēng)郿(今陜西眉縣)人,戰(zhàn)國時齊襄王田法章之后裔,故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后。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并非善于用人之輩,法正感到自己懷才不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張松出使曹操,歸來后勸說劉璋與劉備交好。法正被任命為使者出使荊州,請劉備入蜀伐張魯。法正觀察劉備有雄才大略,于是向劉備獻策,建議其謀取益州。劉備應(yīng)允,隨即率軍入蜀。不久后,張松因事情敗露被殺,劉備與劉璋正面決裂,向成都進兵,軍勢所至,勢如破竹。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得益州后便自領(lǐng)益州牧,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chǔ)。任用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2],同時間兼任地方官和京官,首都太守兼總參謀長(謀主)。此時法正得勢,開始對以往曾輕視或陷害自己的人進行報復(fù),擅殺毀傷己者數(shù)人,有人向諸葛亮舉報,但諸葛亮素知法正甚得劉備重用[3],遂不言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劉備接納此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南渡沔水,于定軍山、興勢山山麓扎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對峙。劉備將萬余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番進攻廣石。張郃率親兵搏戰(zhàn),雖然沒有丟失據(jù)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番攻擊,于是向夏侯淵要求增援。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xù)固守南線。隨后劉備派兵偷襲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wèi)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自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看準(zhǔn)時機,見夏侯淵正處于劣勢,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遂命黃忠居高山上奇襲臨下從后方擂鼓突襲,夏侯淵措手不及被斬殺,曹軍潰敗。不久,曹操親征,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辈懿俜e月不拔,亡者日多,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占據(jù)漢中后,自立為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然而法正翌年去世,享年四十五歲。劉備為其連日哭泣,謚曰翼侯。
后來劉備東征孫權(quán)為關(guān)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皆不聽從。結(jié)果大軍戰(zhàn)敗,退回白帝城。諸葛亮感嘆道:“若法正還在,便能夠制止皇上,使不行東征;就算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統(tǒng)帥 D
(未有統(tǒng)軍記載。)
武力 D
(記載未詳。)
軍謀 B+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漢中之謀,魏武為之嗟嘆。及先主東征敗績,還住白帝。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fù)東行,必不傾危矣”。)
智略 A
(法正料世興衰,睹事知機。先主之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quán)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dāng)斯之時,進退狼跋。正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fù)制。儗之魏臣,統(tǒng)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內(nèi)政 C+
(法正諫以刑法峻急,宜緩弄弛禁,以慰其望。諸葛亮答書釋之。)
魅力 C-
(法正初仕劉璋,志意不得,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后從先主,外統(tǒng)都畿,內(nèi)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fù),擅殺毀傷己者數(sh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