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最高級別的會議上,大臣們打起了群架


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
大明京師紫禁城,左掖門,一場別開生面的帝國最高級別會議正在召開中。
之所以說這場會議別開生面,是因為如此高級別的會議,主持人居然并不是時任大明皇帝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而是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鈺。
那么問題來了,皇帝去哪里了呢?
答案是,一個月前,明廷北邊的瓦剌人頻頻滋擾,而英宗朱祁鎮(zhèn)在心腹宦官王振的慫恿下選擇了御駕親征,他們大約在一個星期之前抵達了戰(zhàn)場,并且成功送出了人頭,大軍被瓦剌人偷襲,幾乎全軍覆沒,而朱祁鎮(zhèn)本人也被活捉了。
朱祁鎮(zhèn)率領(lǐng)的二十萬中央軍被他給玩?zhèn)€了底兒掉,而瓦剌人則挾持著朱祁鎮(zhèn),趁勢南下,想要一舉入侵明朝內(nèi)地。
所謂內(nèi)地,那第一個要遭殃的,就是京師紫禁城。
所以,在這樣的危機面前,大明王朝的臣僚們立刻開會討論,商量一下接下來應(yīng)該怎么辦。
會上,一部分大臣表示,瓦剌人兇悍,我們不能抵擋,為了保全江山基業(yè),應(yīng)該放棄京師,先逃到留都南京再說。
持這種想法的人,以翰林侍講徐珵為代表,徐珵同志甚至還搬出了一套自己的說辭:
驗之星象,稽之歷數(shù),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徐珵說了,我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星辰有變,這是大明氣數(shù)已盡的象征,留在北平已經(jīng)沒用了,是徒勞的,只有把都城遷回南京才能度過這次劫難。
怕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死你還要硬裝。
徐珵同志,可以說是當(dāng)時大明朝廷一部分怯戰(zhàn)畏死的文臣之縮影。

這些文臣們打嘴炮一個頂十個,寫奏疏的時候都是拋頭顱灑熱血,真到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走的比誰都要快。
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是這么沒有骨氣,你比如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就是一個忠君愛國,且很有膽色的人。
他站在列席中聽到徐珵大談星象之學(xué),勸大臣們南遷,可以說是差點沒把鼻子給氣歪了,于是他二話不說就站了出來,指著徐珵就是一頓罵:
言南遷者,可斬也!
提議南逃的,現(xiàn)在就應(yīng)該把他給殺了。
誠然,于謙的想法,那是很正確的。
司馬睿衣冠南渡,東晉雖然偏安一隅,卻終年生活在十六國的恐懼之中。
宋高宗南去臨安,到最后也沒能改變被蒙古人滅亡的命運。
往事歷歷在目,豈可重蹈覆轍?
于謙不愧是于謙,講話鏗鏘有力,振聾發(fā)聵,大臣們被他所感染,紛紛表示要誓與京師共存亡。
大方向確定了,但卻還有一件小事兒沒有解決。
這件小事兒,是都察院右都御史陳鎰提出來的。

都察院,主要負責(zé)監(jiān)察,舉報,彈劾,而右都御史陳鎰則是該部門的最高領(lǐng)導(dǎo),是朝廷里極有排面的從一品大員,說話那是很有分量的。
陳鎰?wù)f了一句什么話呢?是這一句:
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
宦官王振導(dǎo)致大明王朝到了如此危險的境地,必須誅滅他的九族,今天不把王振的黨羽給收拾了,我可就不走了。
作為大明王朝的初代權(quán)宦,王振這個人深得朱祁鎮(zhèn)的寵幸,他仗著有皇帝給他兜底兒,作威作福,黨同伐異,坑害百姓,殘害忠良,混蛋事兒干了一大堆,大臣們早就看他不爽了。
更何況當(dāng)初要不是王振整天慫恿皇帝親征,又怎么會釀成今日之禍呢?
所以,陳鎰要求,懲處王振,以及王振的黨羽。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法不責(zé)眾,只誅首惡,那么按照這個道理來說的話,陳鎰無非是希望可以把罪魁王振繩之以法。
但問題是,王振本人跟隨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此時生死不明,也不知道是逃跑了還是死在亂軍里了,所以陳鎰的要求變成了,處理王振黨羽。
陳鎰率先發(fā)聲,立刻在大臣們之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幫大臣們齊刷刷的跪下,紛紛要求懲處王振黨羽,整肅官場風(fēng)氣。

我們知道,會議的主持人,是郕王朱祁鈺。
作為一名封地就在京師的藩王,朱祁鈺這么多年來,一直很沒有存在感。
他是天子的弟弟,他可以擁有富貴的生活,但卻無法掌握哪怕一丁點的權(quán)力,更沒有機會接觸政務(wù)工作,所以這個被臨時拉過來的朱祁鈺,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來湊數(shù)的。
他沒有人脈背景,沒有工作經(jīng)驗,更沒有政治基礎(chǔ),所以當(dāng)一幫大臣們神情激動的跪在他面前要說法時,朱祁鈺很顯然有點茫然無措。
茫然不行,大臣們今天必須要個說法。
當(dāng)時的朝堂狀況,可以說,在歷史上長河中,那都是很罕見的。
有的大臣高聲呵斥,有的大臣聲淚俱下,有的大臣捶胸頓足,有的大臣要以頭撞柱,表示你今天要是不把這事兒給我們辦利索了,我們就死在這兒。
窮巷多怪,曲學(xué)多辨,朱祁鈺是個老實人,他很慌亂,眼下只好起身安慰一眾大臣,表示那我就聽你們的,王振此時不在京師,咱們先把王振的家給抄了。
大臣們當(dāng)然拍手稱快,于是朱祁鈺立刻叫來在會場負責(zé)維持秩序的錦衣衛(wèi)指揮使馬順,讓他帶人去抄家。
查抄大臣,這是錦衣衛(wèi)的本職工作,然而朱祁鈺的這個安排,卻并不妥當(dāng)。
至少,在這幫臣僚們看來,是不妥當(dāng)?shù)摹?/p>
順,振黨也,宜遣都御史陳鎰。
大家表示,這個馬順,他當(dāng)年是王振的爪牙,他成分不行,應(yīng)該讓右都御史陳鎰去抄家才對。

當(dāng)時,負責(zé)傳遞朱祁鈺旨意的,是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金英。
大臣們在底下吵吵嚷嚷,發(fā)表反對意見,搞得一時間朝堂上的秩序很不好。
朱祁鈺雖然只是藩王,是臨時頂班,但只要是坐在了那個位置上,那就代表他行使的是皇帝的權(quán)力。
自己拿的是皇帝的詔書,傳達的是皇帝的旨意,平時傳旨,你們這幫大臣們只有跪地聽封的份,今天居然敢跳著腳說反對?
我看是給你們慣壞了!
于是,宦官金英立刻嚴聲指責(zé)眾臣,認為他們不守規(guī)矩。
當(dāng)一個王朝的尊嚴被剝奪時,剩下的唯有仇恨。
這一次,窩火的百官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罪之人。
時太監(jiān)金英傳旨,令百官退,眾欲捽毆英,英脫身入。
朋友們,這個時候的朝廷百官們的情緒,其實就已經(jīng)有點不太好控制了,所以金英的話還沒說完,就有幾個大臣圍攏過來,想要把金英按在地上捶一頓,幸好金英身材矮小,十分靈活,一個箭步就跑了出去,這才躲過一頓胖揍。
金英知道大事不妙,然而這個列席會議的錦衣衛(wèi)馬順同志卻毫不自知。
他站在臺上聽這幫大臣們議論半天了,一直在說要懲處王振黨羽。
越聽,他心里越不是滋味。

王振黨羽?自己不就是王振最大的黨羽么?懲處王振黨羽不就是懲處我么?
今天這幫人要抄王振的家,明天豈不是就輪到自己了?
馬順只覺大事不妙,于是他立刻站了出來,高聲呵斥眾人,要求臣公們趕緊散去,不要在這里無事生非。
朋友們,實在是不知道,以馬順這個智商,他是怎么混上錦衣衛(wèi)的高級領(lǐng)導(dǎo)的。
如果他足夠聰明,他就應(yīng)該想明白,這個時候的大臣們由于無法將憤怒宣泄到王振身上,已經(jīng)快要憋瘋了,正愁沒有地方發(fā)泄,剛才金英隨便說兩句都差點要挨揍,你現(xiàn)在跳出來,你不純純是找罪受么?
馬順啊馬順,你要遭老罪嘍。

馬順走下臺來,大聲斥責(zé),正在人群之中頤指氣使的節(jié)骨眼兒上,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沖了出來,左手拽住馬順的頭發(fā),右手順勢一推,直接就把馬順給按倒在地,然后開始瘋狂擊打馬順的面部,一邊打還一邊說道:
以前王振當(dāng)權(quán)的時候,他所做的諸多惡事,都是交給你馬順去辦的,你干了那么多壞事兒,事到如今,你居然還敢這么囂張?
局面,徹底失控。
大家一看王竑都上了,紛紛擼胳膊挽袖子,對著躺在地上的馬順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幾分鐘過后,居然活活把馬順給打死了。
馬順死了還不算,大臣們踢開馬順的尸體,又開始向朱祁鈺要人,要求朱祁鈺交出王振的兩個親信,一曰毛貴,二曰王長。
毛貴和王長的智商,那很顯然就比馬順高多了,聽說大臣們要找自己泄憤,立刻就往后躲,然而站在這倆人后邊的太監(jiān)金英,也就是剛才差點挨揍的那位,平時正好和毛貴王長有仇,順勢直接把這兩位仁兄給踢了下去,結(jié)果毛王二人也被群臣圍毆,活生生給打死了。
馬順,毛貴,王長,這三位在中國歷史上,乃至明朝歷史上都不太有名氣的人物,就以這么一種殘酷而荒誕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新成就——歷史上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在未經(jīng)過皇帝允許,而直接被大臣在朝堂上群毆至死的錦衣衛(wèi)和宦官。
紫禁城的城墻入云,宛如高聳的山峰,殿宇巍峨華貴,金碧輝煌的琉璃瓦頂閃爍著霞光,令人目眩神迷。
幾灘猩紅的血水,四下慌亂的局面,在這座宏偉的東方宮殿里,一場血案,終于表演完畢。
他如花之綻放,卻又如花之枯萎,看來,人性可嘆,善惡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