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有聲》——2021上海卷高考作文

上海卷
有人說,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
烙印有聲
? ? ? 歷史是沿路故事的沉淀,時間再將沉淀洗去鉛華,拋去糟粕,最后看到的是我們所見的模樣。鮮花和痛苦在年輪上刻上雋永的烙印,再在漫漫長路中轆轆有聲。
? ? ? 我欣喜于能在今日讀到千年前的《赤壁賦》,行字之間,與蘇子共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我又有憾于古代音樂難以留聲,《霓裳羽衣曲》不能為后世傳唱。詩詞也好,樂舞也好,或者鏡頭拉近到科技發(fā)明也好,人類的智慧結晶誕生之時就是要為人們創(chuàng)造價值的。蘇軾的詩文與朋友自樂共適,玄宗的樂曲在開元演奏于宮廷,這是事物最初的價值。
? ? ? 但最初的價值并不能長久,子瞻隨風而去,盛唐隨安史之亂而覆。事物的普適價值是由時間和后人賦予的。時間不吝嗇將每件故事烙在時間的車輪上,但后人的選擇決定了這些烙印最后是被磨平還是描深。最能被后人利用的,也就是所謂“最有價值”的事物,最終被沉淀下來了。余秋雨在《行者無疆》中說:“偉大見勝于時間,是韻味。”最終給《赤壁賦》帶來韻味的,不是一粒一粒平素的文字,而是清風明月的景致無論何年何朝都會給人們帶來“造物主之無盡藏”,由此產(chǎn)生的與斯人的共鳴;最終讓人們還在惦記著那首《霓裳羽衣曲》的,是源于名篇《長恨歌》《琵琶行》中反復出場的橋段和那段被后人傳誦的那段盛唐式微的悲歌。后人不斷的深刻,令事物的價值發(fā)酵出更甚的韻味。如王國維三境界說借三句詩詞以摹三重境界,是賦予新意也。
? ? ? 在賦予新意、擴大價值的路上,不免要探究到“忒修斯之船”的思考。事物的烙印,在重刻、雕花的過程中,如果丟失其原本所在,帶來的價值是否還具有意義呢?特德·姜在一篇科幻小說《雙面真相》中,假設了當沒有確鑿的原始記錄,人們會根據(jù)自己有利的一面來修改、美化自己過去的記憶的可能。但畢竟,每個人都不愿意依賴著虛構的記憶生活,我們也不愿意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魂被篡改。如今現(xiàn)代音樂人對于《霓裳羽衣曲》的重現(xiàn),或是《人間詞話》對于詩詞新意的賦予,都是對已有價值的擴大而非重排。因此,讓有價值之物在時間長河中應當釀出的是“韻味”,而不是“變味”。
? ? ? 無論如何,思維依然是由記憶的刻痕拼湊而成,我們的判斷和認知,常常有賴于歷經(jīng)的往事;人類的旅途也背負著著歷史的印記不斷向前,又常常墜入周期性的輪回。事物的價值在時間的醞釀中愈行愈遠。烙印反復碾軋,勾勒出深深淺淺的車轍。
寫后注:
今天嘗試重新模仿高考的制式寫了命題作文,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手已經(jīng)這么生了。離開高考很長時間,似乎確實是找不回那時的感覺了。以后有機會的話,會再嘗試寫一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