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吉生」|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云展覽


【個人簡介】
傅吉生,石家莊市欒城區(qū)文化館,副研究館員。1953年7月生人?,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老教授書畫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石家莊市書協(xié)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蘇東坡祖籍紀念館名譽館長,欒城區(qū)書協(xié)、區(qū)美協(xié)名譽主席,冀中畫院院長。繪畫從傳統(tǒng)入手,畫風沉郁古拙,筆墨清癯。書畫兼修,學術論文入選中書協(xié)《楷書發(fā)展學術論壇》《全國草書史學術論壇》,多篇論文、評論文章發(fā)表于《中國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和省、市報刊媒體。
【作品鑒賞】
以詩入畫,妙趣天成
? ? ? ? ? ? ? ——王梅芳評傅吉生其人其畫

人與人相識的方式有很多種,我與傅吉生先生的相識,屬于“先識畫,后識人”。每每神交于他的畫作,頗覺格調高古,氣韻生動;后來見到其人,更驗證了我的感覺,傅吉生學養(yǎng)深厚、談吐風雅,再加上他溫文內斂的性格秉性,很有古代文人的謙謙之風,乃相信先有此“人”,方有此“畫”。

“云浮青山遠,煙鎖暮林低?!焙芟矚g這兩句詩。中國人寫詩作畫,最講究意境。而這兩句詩營造的意境,在唯美空靈之外,還獨具飄逸的動感,一“浮”一“鎖”,準確,精妙,極盡動態(tài)之美,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樣的詩句,若題在一幅千山之外暮靄之間的太行畫作中,必然自然貼切,相得益彰。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的詩句和畫作竟然都出自一人之手,這個人,就是傅吉生。

腹有詩書,書畫合璧——傅吉生胸中到底還藏有多少丘壑呢?

果然,之后,我又見到了他發(fā)表在刊物上的論文,這些論文邏輯嚴密,行文嚴謹。又一次,看到一篇辭藻華麗、情感豐沛的賦,一看作者,仍是他。去年秋冬之交,我與他一起乘坐火車出差,那一路上,遙望著窗外連綿不絕的大山,他對我講述著他少年時代求學的艱辛以及這一生對書畫的癡愛。他辦公室的門楣上貼有兩個字:夢癡。他是癡的。這種癡首先源于一種文化的情結。他寫詩作文,研究蘇學,練習書法,迷戀繪畫,無非都是想讓自己成為一名文人,一名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秉承傳統(tǒng)、堅持自我的文人。

這種癡慢慢灌注進了他的筆墨,在勾皴染點中傾灑下來,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熱愛,飽含著自由的情致和悲憫的人文情懷,在一樹一草之間,在千溝萬壑之間飛揚著文人寄懷遣興的氣韻。這個時候,他不僅僅是一個作畫人,他更是畫中人,他臨風聽雨、長袖善舞;他夙興夜寐,不知春秋;他神與機會,物我兩忘。這種情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作,必然具備了文人畫精神性的一些妙處。

古人講,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以詩入畫,更多的是提倡繪畫要追求詩意般的時空境界。傅吉生深諳此理。執(zhí)筆四十多年的他,憑著不慕名利但求真知的文人氣,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臺階,越走越開闊,越走越遼遠。他在詩中寫道,“大象有形亦無形,石骨嶙峋端天工”,藝術之美本就是靜極至虛的無形之美,他喜畫石骨嶙峋的大山,那就讓我們祝福他用無形之筆法,畫出有形之群山,而又致力于“端天工”的藝術目的吧,而這一切,因了他的“癡”,都將不是夢!梅驛:原名王梅芳,女,1976年出生,欒城人。中短篇小說見《十月》《花城》《北京文學》《長江文藝》《中國作家》等,多篇作品被《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轉載或被收入年選,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臉紅是種病》。獲第二屆“十月青年作家獎”“第六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孫犁文學獎”等。小說入選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榜?,F(xiàn)供職于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