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之名,批評巨型豎向中控屏!
中國消費者對于中控有塊屏幕的需求,源于汽車消費第二次大爆發(fā),也就是 2009年到 201x 年6-7年的這一小段時間。隨著城市空間逐步網格化、建筑越發(fā)密集化,而道路設施卻沒有及時跟進以及住宅小區(qū)未能留出能夠停下車輛的位置,本來就不寬的街道因為大量機動車的涌入而品得更加擁擠不堪。這時候,隨著倒車影像、倒車雷達的大面積普及,中控上面的屏幕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剛需,甚至當時不標配倒車影像或中控屏幕的車主,不惜花費大價錢,買一個這樣的東西裝在車上。

真正把中控屏幕做到 “極致”、“過分” 的是特斯拉 MODEL S,僅有一塊豎向大屏,沒有任何其他實體按鍵的中控屏幕,給當時看慣了出風口+屏幕+空調按鈕中控布局的消費者以一個巨大的視覺沖擊一一巨幅電容觸摸屏,高達30fps 的幀率以及堪比 iPad 得分辨率以及所有車機操作全部集成在一塊屏幕里的全新交互理念。只可惜,這塊巨幅中控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邏輯菜單混亂,功能層級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及由于底層算法不完善導致處理器壓力山大,出現(xiàn)死機、崩潰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將車內的氛圍做的科技化本來是一件無可非議的事情,更多科技設備的加入,能推進汽車車載電器的進化,不過,生物進化都存在著淘汰與更迭,更何況車上的這些個電子產——-那些應該留下并加以發(fā)展的,應當對之進行褒獎和追加投入,更重要的是對于用起來反人類、累贅、垃圾的版本、功能或是產品就應該“斷舍離”,不能留著為害一方。
先說一個結論:無論從內飾整體感還是安全性上,水平邊長大于豎直邊長的橫向屏幕都要遠遠的超過水平邊長小手豎直邊長的豎向屏幕,從外在,也就是內飾的完整程度水看,豎屏會大幅度割裂橫向設計完整度,由于多數的家用車都是橫向空問遠遠大過豎向空間,所以從美學角度和人的常識,橫向空問一貫而通更合理。而豎向屏幕會造成內飾的左右分裂,使得十分違和。

從人機工程需的角度來看,視線的橫向移動明顯更加方便,在寬度不是很大的范圍內只需要調整眼球;縱向移動需要通過低頭抬頭來調整角度,相對沒有那么自然。出于安全考慮,這個動作所需要消耗的時間和注意力只能非常短暫,移動眼球的速度和舒適感一定是超過移動頭部,(摘自汽車之家)
為了方便操作而設計的豎向屏幕安裝傾角,因偏振的緣故,在特定的光線射入角的情況下,會“畫面一下子全都變暗”,直接就是兩眼一抹黑,點到哪兒算哪兒。在特斯拉 MODEL S上,當我在下午時分駕車出門,不光是巨屏車機,就連液晶儀表盤都會因為光線折射導致基本什么都看不見。而W222 的奔馳 S 級,因為是大橫屏雙聯(lián)屏的設計,更方便在屏幕上方安裝遮光沿,從而什么時候出門都不會因為光線問題導致各種屏幕的閱讀困難。

從車機屏幕信息的可讀性來講,車機屏幕的最下邊沿應當處于駕駛人視線的下邊沿之上,所以豎向屏幕更難以做到這個基本要求僅有沃爾沃 XC90 的豎向車機可以達到這樣的要求,于是乎在獲得所有信息at a glance 就會很困難。請注意上文說的困難,這樣的困難會增加駕駛員閱讀信息的時間,在車輛停放的時候還無所謂,但是在駕駛過程中就是危險的存在。
請大家試想一個情景:
你,周六下午,天氣很熱,坐在一臺搭配了縱向大屏的中大型轎車里,一束陽光好巧不巧地打在了偏振的角度上,你想要打開空調,在數次喚起語音控制失敗后轉身把目光投向了中控屏幕,想要通過屏幕完成開空調的動作。這套系統(tǒng)將空調、座椅加熱、座椅通風的所有功能按鍵都放在了中控屏幕的最下方,你瞇著眼找空調調節(jié)按鍵——因為偏振,也找不到空調所對應的具體按鈕,照著疑似是空調按鈕的位置按了下去,結果卻打開了座椅加熱?反復兩次之后終于找到了空調的按鈕,而你已經熱的滿頭大汗、并被這塊屏幕搞得心煩意亂-- 我開個空調容易嗎。
縱向大屏更容易將靠近的功能按鈕擠在一起,增加誤觸的可能性。
再試想一個場景:
你在高速公路上,穿過一個山洞之后發(fā)現(xiàn)空調溫度不合適了(南方山區(qū)朋友可以想一下,在山區(qū)高速穿梭,隧道兩頭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天氣),想要調高或者調低溫度,此時車速 110kph。請問,你敢不敢低下頭,找到底部的 DOCK 欄,打開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在不管不顧前方路況的情況下調節(jié)空調風量和溫度?單從需要低頭操作屏幕底部功能這件事來說,大豎屏就已經是全方位失敗,因為別的車機要錢,這種大豎屏車機不僅要錢、還有可能要命。
好啦,開始點名環(huán)節(jié),以下這些車型搭配了巨型縱向屏幕,希望大家在選擇這些車型時,多多注意實際操作體驗和是否真的方便。方法就是開上車,真正模擬一下行駛過程中操作車機的情景,再下決定。
奔馳全新S級、C級(W223、W206)
福特Mustang Mach-E、銳界、探險者
小鵬P5、G3(i)
沃爾沃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