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揭短的動機
其實我一直都挺害怕別人揭短,覺得無所適從,但做錯了事情,除了承認和修正以外是別無他法的,與其紅著脖子去詭辯,倒還不如承認錯誤來的好,至少能落得一個光明磊落的名頭。
但慢慢的我意識到,并不是每次揭短的目的都那么純粹。
通過簡單歸因把錯誤或者問題歸責到“人”的頭上,可以打擊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使得某人在關(guān)鍵的競爭中落敗。
比如幾家公司在競標,其中A爆出B此前存在豆腐渣工程問題。
這當然會嚴重的影響B(tài)競標成功的可能性。
但邏輯上來說,前面的錯誤并不必然的會復(fù)現(xiàn)在下一次行為中,
從社會規(guī)制的角度來說,B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情一定能深刻理解這樣的事情會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事實上交給B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是“更安全”的。
但是人們就是會潛意識的把B公司的優(yōu)先級下調(diào)。
因為沒有人想要冒風險,就算這個風險不一定為真,哪怕它是憑空捏造的,但它就是存在的,僅此就可以產(chǎn)生足以影響決策的效果。
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情況大多如此,揭短比起真誠的希望你向好,其實更多的時候會成為一種“手段”,背后隱藏著幽暗的動機。
當然,即便如此,我們也還是要勇敢的承認我們的過失與錯誤,因為它是真的,除了承認別無他法。
實踐本身就是不斷努力并越來越好的過程,持之以恒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所以失敗沒有關(guān)系,更好的失敗就可以。
把問題簡單的歸責到某個人頭上一直都很簡單,但這并非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做的人往往別有用心,少有真的欠缺思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