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地產的三面旗幟會不會倒,未來表現(xiàn)和前景如何?
說到民營地產的三面旗幟,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會認為是碧桂園、龍湖、旭輝,碧桂園銷售額很大,但并不像恒大,雖大但確很穩(wěn);龍湖地產人才受歡迎程度市場第一,住宅商業(yè)比翼雙飛;旭輝則有些介于萬科和龍湖之間,老板林中自王石退隱后漸成行業(yè)代言人。?
先來看碧桂園,三家當中很多碧桂園是很多擔心的最容易暴雷的,因為其體量太大了,因為其產品太集中于三四線城市了。而根據(jù)碧桂園多年的表現(xiàn),尤其操盤對資金的把握能力來看,想它暴也真的不容易。
雖然說其貨值集中于三四線城市,但我上次看到一個排行,就是在鎮(zhèn)江這樣的城市碧桂園銷售額是冠軍并且遙遙領先,而鎮(zhèn)江這樣的城市其實不算差,而且是很有潛力的,這也說明總體而言碧桂園總體的貨值分布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差。
從今年的拿地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土地成交在一二線,三四線不多,碧桂園也沒怎么聽到拿地,如果只看今年,很多人可能以為碧桂園明年會不會銷售額大跌,但如果你看到土儲貨值就會知道截止2021年底,碧桂園的土儲貨值超過2萬億,排名僅次于保利,因此今年拿不拿地對其未來一兩年的銷售額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龍湖,相比于碧桂園和旭輝,近來其實消息并不太多,比較多的是關于其人員有些動蕩以及航道合并的消息,但這也說明其在目前的市場戰(zhàn)略下對多航道發(fā)展策略有所調整,集中發(fā)展地產主業(yè)。
龍湖最大的資源一是行業(yè)和社會口碑,二是人才,三是其商業(yè)綜合體,在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好的產品,好的品牌對未來銷售和定價都會有積極的影響,由此可以帶動公司不斷發(fā)展。
同樣拿地方面龍湖今年也不太多,但根據(jù)土儲情況,其2021年底的土儲貨值超過9000億,也夠做一兩年的了,而且隨著市場回暖,其應該會更積極拿地,同時其商業(yè)綜合體的知名度使得其在拿地和開發(fā)中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
旭輝近來的消息可謂是比較多的,一會兒傳6.30裁員降薪,一會兒傳全體架構調整,而就在前幾天其高層架構做了大調整,尤其把代建板塊提到跟地產板塊一樣的地位。
不過如果看到旭輝2021年底的土儲貨值只有5880億,不到六千億,比龍湖就少了三千億,連碧桂園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那也就可以理解發(fā)展代建可能也是旭輝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其去年就沒有怎么拿地,今年除了最早在北京拿了塊地,近來聽聞是在無錫有兩塊合作拿地,但從其非常低調的報道來看,很可能只是代建模式。
相較于龍湖,旭輝的老員工更多,這也說明公司對員工更加寬容,但也這造成其員工沖勁不如龍湖,在產品力及產品結構分布上不如龍湖。舉個簡單的例子,旭輝也在多年前就開始做商業(yè)開發(fā),但做了多年,仍舊沒有大的起色,其商業(yè)產品定位模糊,找來的人也是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跟龍湖的天街根本無法比。
不過旭輝想通過代建來做進一步發(fā)展也有可能是抓住了又一個風口,只不過代建市場同樣競爭巨大,而市場上知名公司和中海、龍湖等并未進入代建也說明其市場未必想象的那么好,想想也是,如果自己有錢,能拿到地,能賣出好的價格,誰還愿意去賺代建那其實也不好賺的錢。
不過,個人判斷從三家公司的歷史發(fā)展和目前表現(xiàn)來看,這民營房企的三面旗幟不會倒,地產行業(yè)絕不會崩盤,堅守者和優(yōu)秀者仍舊可以取得比較好的發(fā)展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