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樓蘭四千年的睡夢》觀后有感
《樓蘭四千年的睡夢》,主要圍繞著“小河墓”,又稱“千棺之都”的發(fā)掘與發(fā)現展開。
樓蘭,沙漠中神秘的國度,吸引著人們去揭開她神秘的面紗想一探究竟。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就有外國的探險家涉足過這片土地,他們發(fā)掘出不一樣的文明,也做出了強盜的行徑。最早發(fā)現小河墓的是探險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助手福爾克·貝利曼,因當時發(fā)現的這個墓群在小河旁,取名為“小河墓”。他們找了當地一位熟悉樓蘭一帶的維吾爾老人艾爾德克做向導,在風沙中迷失了方向,吃了一個月的沙子發(fā)現了這個“小河墓”,也就是“艾爾德克的死者之都”。
沙漠無垠,被風沙侵蝕的胡楊墓標姿態(tài)萬千林立在沙丘之上,千年前的住民們在駛向沙海的舟型棺木中靜靜沉睡著。也許在這夢中,他們又回到了那個曾經水草豐茂,胡楊遍地,河水清澈,魚鳥歡躍的家鄉(xiāng)吧。
在小河墓中發(fā)掘的木乃伊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那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吧,在她的墓葬中發(fā)現了麻黃和小麥種子。通過對木乃伊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可以確定是高加索人種,而歐羅巴人會葬在這里的原因還要從距今5000年的遷徙說起,居住在黑海沿岸的印歐語族的一支白種人逐步遷徙至塔克拉瑪干的綠洲。最令我難忘的是攝制組拍攝了一段這位美麗的少女在這片綠洲生活的視頻。跟隨著少女的足跡,我們仿佛也被帶到千年前的塔克拉瑪干:感受著熾熱的陽光,駕著一葉輕舟行駛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欣賞著繁茂的胡楊林,和少女一起種下小麥的種子,待收獲時與她一同漫步在麥浪之中,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如此畫面令人沉醉,卻也令人不禁產生滄海桑田之感。曾經美麗的綠洲早已化作一片無盡的沙海,美麗的少女也早已沉睡在沙海之下,只今唯有錯落林立的胡楊墓標堅守在這片沙漠中,靜靜守護著逝者的夢鄉(xiāng)。如此想來,頗有幾分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