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點與獨弦琴:琴聲有如人聲在哼唱


大家好,我是山人樂隊小不點,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云南這邊的弦樂。
?一說到弦樂,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小提琴、大提琴。在中國比較有名的可能是“二胡”,它是兩根弦。云南石林地區(qū)彝族撒尼人的常用的叫一種樂器,名叫“三胡”,是有三根弦的。不過我們今天都不討論它們,今天的主角是——云南佤族“獨弦琴”。



獨弦琴是佤族古老的民間樂器。佤語稱為“ding gonn deui”、“si jeng”等?!癲ing”,佤語意為“琴”,“gonn deui”意為孤兒,合起來則是“孤兒琴”;“si jeng”意為“顫抖的琴”,這是佤族唯一的弓弦樂器。


那么為什么會被當?shù)厝私凶觥肮聝呵佟薄邦澏兜那佟蹦??這跟它的音色、傳說有關。
佤族獨弦琴是有魔力的,聲音有點像老年人的哼聲,顫抖輾轉。許多人第一次聽會覺得奇怪,甚至拿不好聽來定義它。
對我來說,它的聲音馬上可以把我?guī)У揭粋€場景里面,產(chǎn)生一種神秘、古老和傳承的感覺,甚至有一些儀式感。讓人聯(lián)想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開篇...

恰好,佤族獨弦琴確有這么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艾叮的男孩。有一天,父母上山收割,山洪暴發(fā),父母不幸被洪水沖走,一去不歸。艾叮左等右盼不見父母歸來,整日在家哭泣,寨里的人都來安慰他,但無濟于事。
有天,一個獵人告訴他:“你的父母已經(jīng)到很遠的地方去了,等你長大之后再來接你?!卑1忝靼鬃约鹤兂闪斯聝骸4撕?,他每天早出晚歸,與家中的水牛相依相伴,幫人耕田。夜晚孤獨寂寞,常常夢見父母。
一天,艾叮在草片里翻到母親平時梳頭留下的頭發(fā),便把這一縷頭發(fā)壓在枕下。夜里,夢見母親對他說:“昆俄、昆俄(心肝寶貝),你一人在家,不要傷心,不要難過,我們在這邊過得很好。明天你上山放牛時,砍一節(jié)竹子,找一片竹筍葉,拿一根棕樹毛,砍一個樹枝,還有我的頭發(fā),做成一樣會唱出調(diào)子的東西,以后你與它一起唱調(diào)就再也不會孤獨了?!?/span>

第二天,艾叮照母親說的做了一個“ding”(佤語:琴)。每到夜晚他邊拉邊唱,傾訴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寨里的人聽到琴聲都圍到艾叮家里,聽他拉琴唱調(diào),艾叮家里熱熱鬧鬧。從此,他不再孤獨。
因他是孤兒,當?shù)厝税阉龅臉菲鞣Q為“ding gonn deui”,意即孤兒琴。此后,佤族獨弦琴便世世代代傳承了下來。

在結構上,佤族獨弦琴用竹筒做共鳴腔,用干筍葉做琴面,用具有韌性的竹片做琴桿。弦則從弦頭直通琴筒底部,所以弦較長,發(fā)音較低,似老人的嗚咽傾訴。
獨弦琴的琴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都是用竹子做出來的,也只有竹子做才能體現(xiàn)出其“精髓”——竹子具有相當?shù)?strong>柔韌度,如果向內(nèi)輕壓琴桿,便可使琴弦松弛,發(fā)出比空弦低小二度或更低的音,這也成了獨弦琴演奏的特點。
像中國其他的弓弦樂器比如胡琴,琴桿都是用木頭做,是固定死的,就達不到這種音色效果。



那么獨弦琴的顫音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也與琴桿有關系。它是演奏時用大拇指推動琴桿,使得琴弦產(chǎn)生“松緊變化”而來的,有點類似早期人們在彈棉被。
同樣的原理,越南獨弦琴和海南京族的獨弦琴也是通過搖把產(chǎn)生不同顫音音色。一只手在彈,另一只手在搖琴桿,通過讓琴弦產(chǎn)生松緊,從而音色的變化。


佤族獨弦琴的演奏姿式分為坐姿和跪姿,如果坐在地上或竹凳上,就可以用雙腳夾住琴筒演奏。也可以全身下蹲,左手持琴,筒底著地,并用左腳踏穩(wěn)琴筒。

在以前,佤族青年男子均善于拉唱獨弦琴,如在慶賀新房建成時圍坐在火塘邊,男人邊拉邊唱,歌聲伴隨琴聲,低回而深沉。獨弦琴曲調(diào)多為羽調(diào)式,有《串寨子調(diào)》《叫姑娘起床調(diào)》《串姑娘調(diào)》《催大家睡覺調(diào)》等。
現(xiàn)在,佤族年輕人幾乎不玩這個樂器,變成了一個屬于老年人拉的獨弦琴,它最常使用的場景是人們在慶賀新房時圍坐在火塘邊,老人邊拉邊唱,在長期的演唱中眾人耳濡目染,獨弦琴就在如此傳承下來。


曾經(jīng)有人讓我給喜歡的中國樂器來排個序,排第一的樂器當然就是中國的古琴,但如果非要挑一個第二的話,我會選擇云南佤族的獨弦琴。
它是一個非常有個性和獨特性的樂器,放眼全世界也只在中國云南佤族才有,我個人看來,它很能代表中國獨特的聲音出現(xiàn)。
講者|小不點

參考資料
[1]歐陽園香.佤族樂器獨弦琴音色及其審美特性[J].藝術教育,2013(03):74-75.
[2]鮑志明,楊麗萍.佤族民間樂器獨弦琴[J].民族音樂,2007(01):39-40.
[3]袁炳昌.佤族獨弦琴[J].國際音樂交流,1994(03):33.
[4]田聯(lián)韜,袁丙昌.西盟佤族的樂器[J].樂器科技,1980(03):16-19.
[5]https://society.yunnan.cn/system/2021/12/11/031814425.shtml
[6]https://www.uinstrument.net/stringed/247.html#%E8%AF%A6%E7%BB%86%E4%BB%8B%E7%BB%8D
[7]https://kknews.cc/zh-my/culture/lgvmem9.html
[8]https://mp.weixin.qq.com/s?src=3×tamp=1653193222&ver=1&signature=U8yoMOzeL0Zgiivmj9Sr1IC5y6ZyfMKMRPHbViZ0b5CTJPY8llu0XZQKkiFR*fIQbcxgbGUCtqu5o*fbC6fyB17N9ithosh3Wgwx9PCTJSd96*1qf5NceGlmrICoXvCET5EaxWWUvXIis9bNGDvw3Q==
[9]本文資料圖片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