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映紺碧,天光云影|杭州白云庵
杭州白云庵、在夕照下雷峰塔遺址西側(cè)、原為宋朝名園“翠芳園”。光緒年間、杭州著名藏書家丁松生重建。
杭州白云庵在夕照山下雷峰塔遺址西側(cè)。園中水木清華,交映紺碧,天光云影,絕底明漪。寺后叢植萬花,濃淡相間。山石犖確,堆疊玲瓏,而一徑通幽,別成風(fēng)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
原為宋朝名園“翠芳園”。清雍正年間郡人汪獻珍重加茸治,易名慈云,增構(gòu)亭榭,雜蒔花木,沿堤為橋,以通湖水。清乾隆皇帝南巡時(1757)賜名“漪園”,并書“香云法雨”匾額。后來,又改名“白云庵”。咸豐年間(1851—1861),被戰(zhàn)火焚毀。
光緒年間(1875—1908),杭州著名藏書家丁松生重建。丁松生是飽學(xué)之士,重建白云庵時辦了幾件雅事,更引得游人如癡如醉。
第一件雅事,添了許多頗具雅趣的描聯(lián),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瓶添洞水盛將月,袖掛松柏惹得云”;“愿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最有趣的是彌勒殿前的一副詼諧長聯(lián),常引得游人忍俊不禁:“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懷,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yǎng);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么東西?!?/p>
第二件雅事,在庵中塑了一尊“月下老人像”,并配上一副楹聯(lián);“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边€印了些詞義模棱兩可的簽書,每一對來此求簽的戀人,都會被這“俗”中賞“雅”的文字游戲,引得癡情更篤,以致終身難忘。
清末,白云庵曾為浙江革命黨人秘密集會場所之一,白云庵主持得山和尚及其徒意周,在革命黨人影響下,參加革命組織。孫中山、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都曾到過白云庵。
1907年,徐錫麟在奔赴安慶前就曾在此庵中居住多日,其間,他曾約秋瑾、馬宗漢、陳伯平及呂公望等人來白云庵,密商安徽、浙江同時發(fā)動起義等事。同盟會的陳英士、黃郛、戴季陶也曾多次到過白云庵。先后來此密商革命大事的革命黨人有蔡元培、章太炎、褚輔成、王金發(fā)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陳英士、莊子盤、姚勇忱等迅速從上海趕到杭州,邀集革命黨人朱瑞、顧乃斌、褚輔成、葛敬恩、俞煒、吳思豫、童保暄、傅其永等人在白云庵開會,密謀迅速發(fā)動起義事項。
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先生曾到訪白云庵,并題寫了“明禪達義”的匾額,紀(jì)念已隱居海寧古剎的得山和尚。
抗日戰(zhàn)爭杭州淪陷時,白云庵又作為掩護游擊隊員處所,后被日軍發(fā)現(xiàn),意周外逃,庵遭拆毀。
現(xiàn)在的白云庵,風(fēng)光旖旎,管理嚴(yán)明,在傳承佛學(xué)文化上積極主動,面對社會現(xiàn)狀及相關(guān)規(guī)定進行科學(xué)化、規(guī)?;?、人性化管理,讓人明臺清凈的同時,也在積極號召佛學(xué)員努力繼承先師志向,胸懷慈悲,心有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