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戰(zhàn)爭4》法國將領(lǐng)介紹(13):格魯希



埃馬紐埃爾·德·格魯希(法語:Emmanuel de Grouchy;1766年10月23日-1847年5月29日)是第二代格魯希侯爵,也是一名法國將軍,被冊封為帝國元帥。
生平
格魯希出生于位于瓦茲河谷省孔代庫爾鎮(zhèn)的維萊特城堡,他是第一代格魯希侯爵弗朗索瓦-雅克·德·格魯希(法語:Fran?ois-Jacques de Grouchy;1715年-?)及其妻吉爾貝特·弗雷托·德·佩尼(法語:Gilberte Fréteau de Pény;?-1793年;是一名知識分子)之子。他的姐姐名叫蘇菲·德·孔多塞(法語:Sophie de Condorcet;1764年4月8日-1822年9月8日),是一位著名的女權(quán)主義者。1779年,他進入法國炮兵部隊服役;1782年,他被調(diào)到騎兵部隊服役,隨后,1786年,他被調(diào)到法國王家近衛(wèi)騎兵團服役。盡管他出身貴族,并與宮廷關(guān)系密切[他的父親曾在宮廷里當過侍從,據(jù)傳是路易十五(法語:Louis XV de France;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的私生子],但他卻堅定地支持法國大革命所傳遞的思想,因此他離開了王家近衛(wèi)騎兵團。
大約在1792年戰(zhàn)役爆發(fā)的時候,格魯希被晉升為上校,并在第2龍騎兵團服役,不久之后,他以旅長的身份被派往東南邊境服役。1793年,他在旺代戰(zhàn)爭(英語:War in the Vendée)中嶄露頭角,并被晉升為師團將軍。不久之后,格魯希因其出身貴族家庭而被剝奪免職,但是在1795年,他再次被列入現(xiàn)役軍人名單。他在法國赴愛爾蘭遠征部隊(1796年-1797年)服役,并在遠征愛爾蘭的軍事行動[英語:French expedition to Ireland (1796)]中扮演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1798年,他在撒丁王國國王退位的時候負責管理皮埃蒙特大區(qū)的民事部門和軍事部門。1799年,他被晉升為師長,并在法國與奧地利和俄國的戰(zhàn)役中名聲大噪。法軍在諾維戰(zhàn)役中戰(zhàn)敗,為了掩護部隊撤退,格魯希受了14處傷,并被敵軍俘虜。

被敵軍釋放后,格魯希回到了法國。盡管他曾對霧月政變持反對態(tài)度,但他立刻又被“第一執(zhí)政”拿破侖(法語:Napoleon Bonaparte;意大利語: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重新起用,并在霍恩林登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Hohenlinden)中再次嶄露頭角。不久后,他接受了法國的新政權(quán),從1801年起,拿破侖開始讓他擔任重要的軍事職務和政治職務。他于1805年參加了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戰(zhàn)爭,并于1806年參加了法國和普魯士之間的戰(zhàn)爭;1807年,他在波蘭服役,并在埃勞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Eylau)和弗里德蘭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Friedland)中嶄露頭角;1808年,他在西班牙服役;1809年,他進入意大利地區(qū)陸軍服役,負責指揮騎兵部隊,并與意大利總督歐仁(法語:Eugène Rose de Beauharnais;1781年9月3日-1824年2月21日)一同率領(lǐng)軍隊向維也納進軍。
1812年,他負責指揮第3騎兵兵團。他率軍參加了斯摩棱斯克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Smolensk (1812)]和博羅金諾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Borodino);法軍從莫斯科撤退的時候,拿破侖讓他指揮“神圣中隊”(全部由精心挑選出來的軍官組成)。
格魯希幾乎一直都在騎兵部隊服役,這導致拿破侖于1813年任命他為法國陸軍軍團指揮官(此時拿破侖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失利),格魯希也因此率軍退到了法國境內(nèi)。
1814年,他積極地參加了法國東北部戰(zhàn)役[英語:Campaign in north-east France (1814)],并在克拉奧訥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Craonne)中身負重傷。波旁王朝復辟后,他遭到了免職(當時他擔任獵騎兵大將),于是他選擇了退役。
1815年,拿破侖從厄爾巴島返回法國后,他選擇了為拿破侖效力,拿破侖沒有采取達武元帥[法語:Louis-Nicolas d'Avout;1770年5月10日-1823年6月1日;當時擔任戰(zhàn)爭大臣]的建議,冊封他為法國元帥和法國貴族。在滑鐵盧戰(zhàn)役(英語:Waterloo campaign)中,他負責指揮騎兵預備隊;在利尼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Ligny)之后,他負責指揮右翼部隊,并率領(lǐng)他們追擊普魯士軍隊。
拿破侖派格魯希去率軍追擊一部分撤退的普魯士軍隊[由約翰·馮·蒂爾曼將軍(德語:Johann Adolf, Freiherr von Thielmann;1765年4月27日-1824年10月10日)率領(lǐng)]。6月17日,格魯希的部隊未能與普魯士軍隊交戰(zhàn)。盡管聽到了來自滑鐵盧(位于他的部隊的附近)的炮聲(英語:Battle of Waterloo),但他還是決定沿著拿破侖授意蘇爾特元帥(法語: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發(fā)布的命令中明確指定的路線追擊普魯士軍隊,同時普魯士軍隊與英荷聯(lián)軍成功會師,企圖殲滅拿破侖的部隊。1815年6月18日至19日,他率領(lǐng)部隊在瓦夫爾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Wavre)中擊敗了普魯士第三兵團,取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但為時已晚,因為當這場戰(zhàn)役結(jié)束的時候,拿破侖的部隊已經(jīng)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戰(zhàn)敗了。
在這場大潰敗之后,格魯希成功地延續(xù)了法軍繼續(xù)抵抗下去的可能性。他將拿破侖麾下的殘余部隊集合起來,并率領(lǐng)他們迅速而完好無損地撤退到巴黎,在那里,他把重新組織起來的部隊布署在位于敵軍營地與首都之間的地區(qū),然后把軍隊的指揮權(quán)交給了達武元帥。
他在他的余生中一直都在為自己辯解。軍事法庭曾試圖判處他死刑,但沒有成功,他流亡美國,直到1821年(即拿破侖在圣赫勒拿島去世的那一年)才被法國政府赦免?;氐椒▏螅俅纬蔀榱艘幻▏鴮④?,但法國政府并沒有恢復他“法國元帥”和“法國貴族”的頭銜。在此后的許多年里,他是執(zhí)政黨成員所厭惡的對象,因為他與他們擁有同樣的社會地位,卻選擇了支持法國大革命和擁護拿破侖;而曾經(jīng)和他一起在大軍團中服役的戰(zhàn)友們則認為他背叛了拿破侖。1830年,路易·菲利普(法語:Louis Philippe d'Orléans;1773年10月6日-1850年8月26日)把元帥杖還給了他,并讓他重新進入貴族院。他于冬季赴意大利旅游,并于1847年5月29日在圣埃蒂安去世(此時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他被埋葬于拉雪茲神父公墓。
家庭
他于1785年與第一任妻子塞西爾·勒·杜爾塞·德·蓬泰庫朗[法語:Cécile le Doulcet de Pontécoulant;1767年-1827年;是路易·古斯塔夫·勒·杜爾塞·德·蓬泰庫朗伯爵(法語:Louis Gustave le Doulcet, comte de Pontécoulant;1764年11月17日-1853年4月3日)的妹妹]結(jié)婚,他們有4個孩子:
●歐內(nèi)斯廷·德·格魯希(法語:Ernestine de Grouchy;1787年-1866年)。
●阿爾方斯·德·格魯希(法語:Alphonse de Grouchy;1789年-1864年)。
●艾梅-克萊門汀·德·格魯希(法語:Aimee-Clementine de Grouchy;1791年-1826年)。
●維克多·德·格魯希(法語:Victor de Grouchy;1796年-1864年)。
他于1827年與第二任妻子約瑟芬-法妮·胡阿(法語:Joséphine-Fanny Hua;1802年-1889年)結(jié)婚,他們有一個女兒:
●諾米·德·格魯希(法語:Noemie de Grouchy;1830年-1843年)。
作品
格魯希的以下作品得到了出版:
●《關(guān)于古爾高將軍(法語:Gaspard, Baron Gourgaud;1783年9月14日-1852年7月25日)對 1815 年戰(zhàn)役的敘述的看法》(于1818年作于費城和巴黎)
●《駁斥羅維戈公爵先生(法語:Anne Jean Marie René Savary, 1st Duke of Rovigo;1774年4月26日-1833年6月2日)的回憶錄中的一些文章》(于1829年作于巴黎)
●《與 1815 年戰(zhàn)役和滑鐵盧戰(zhàn)役有關(guān)的歷史片段》(于1829年-1830年間作于巴黎)——它是用來答復巴泰勒米(法語:Fran?ois-Marie, Marquess of Barthélemy;1747年10月20日-1830年4月3日)和梅里(法語:Joseph Méry;1797年1月21日-1866年6月17日)的,同時也是寫給熱拉爾元帥(法語:étienne Maurice Gérard;1773年4月4日-1852年4月17日)的。
●《格魯希元帥提出的抗議》(于1834年作于巴黎)
●《控告貝爾特澤尼男爵(法語:Pierre, baron Berthezène;1775年3月24日-1847年10月9日)》——貝爾特澤尼曾是熱拉爾帳下的一個師長,他在對這部作品(這部作品是格魯希用來給自己辯護的)進行答復時表示,自己無意指責格魯希對拿破侖不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
(聲明:以上內(nèi)容是本人從英文維基百科上翻譯過來的。本人翻譯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