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質疑:“天宮課堂”實驗中為何用火柴點蠟燭,而不用打火機?
美媒又坐不住了,質疑為什么“天宮課堂”實驗中為什么用火柴點蠟燭,而不用打火機?就像此前質疑中國空間站的水杯里水為什么沒有撒出來一樣。

要知道,全世界的飛機、高鐵上都不讓帶打火機,你還敢想讓它們能在太空的空間站上使用?
無論是壓縮丁烷,還是使用煤油的打火機,都被嚴禁帶上飛行器,限制的非常嚴格,絕不會讓你蒙混過關,此前俄羅斯人帶過酒上太空,后來為了預防火災也被禁止了。

所以,你看《流浪地球》時,宇航員馬卡洛夫在“領航者”上違規(guī)帶酒,可是并沒有違規(guī)打火機或者火柴。
太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空間站里是純氧供應航天員呼吸,動用明火十分危險。2023年3月7日,我國空間站首次點火實驗成功,30秒的點火攻克了10年。這還是在空間科學燃燒實驗柜里點燃甲烷燃料,有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的。

打火機如果帶上太空,在火箭發(fā)射過程中就存在過載過大,導致殼體破裂的風險。而打火機進入太空的空間站之后,微重力情況下,殼體安全無法保障,打火過程可能出現(xiàn)看不見的明火等情況,嚴重威脅航天員和空間站安全?;鸩駝t因為同時具備:氧化劑(KClO3)、易燃物(如硫等)、著火源(火柴棒),所以是十分理想的太空點火裝置。

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由于空氣缺乏自然對流,火情通常會局限在一個較小的區(qū)域或呈無明火式燃燒。地球上的燃燒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著火源)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必須重新研究。

大家一定要記住,每一項禁令背后,都有慘痛的教訓。
1961年,24歲蘇聯(lián)宇航員邦達連科在為期15天的低壓純氧耐力實驗中,由于意外火災被燒死。解秘后的原因就是:邦達連科測試完后,把擦拭身體的酒精棉隨手一扔,正好落在電熱板上,最終導致電板短路引起了爆炸…… 所以,最終是加加林登上了太空。
1967年阿波羅1號發(fā)生了火災,3名航天員不幸罹難。這才讓航空界重視飛行器的防火安全,以及微重力燃燒實驗安全。這次火災的原因是:指令艙內一根鍍銀的電線因為磨損導致表面絕緣層脫落,電火花引燃周圍大量可燃物品和冷卻液,而這些“可燃物”在空氣中是不可燃的,但是在純氧環(huán)境下,就發(fā)生了變化。

NASA的雙子座飛船測試中,也發(fā)生過多次火災,只不過宇航員僥幸逃脫。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1997年和平號火災,俄羅斯宇航員為了慶祝節(jié)日,拿出了偷偷帶上去的白蘭地,喝的時候沒啥事,宇航員們還各自互道晚安。
沒想到就在宇航員準備休息時,一個備用氧氣發(fā)生器出現(xiàn)故障,用于產生氧氣的高氯酸鋰罐子破裂后噴出大量氧氣引發(fā)火災,90秒內烈焰噴出1米多遠并產生大量有毒煙霧。

雖然6名宇航員冷靜地處置了火災,但是45分鐘的大火讓航天器嚴重受損,部分氧氣面罩無法使用讓他們后怕不已。滅火器取不下來,也讓他們十分擔心。后來的電影《太空救援》就曾演繹過這一段歷史。
自此,進入太空的每一個載人飛行器都必須充分考慮消防安全,并且定期做演練。
筆者記得神舟七號的時候,翟志剛準備出艙時,軌道艙火災警報響了,如果真的是著火,那么翟志剛和劉伯明就十分危險,他們頂著風險,決定繼續(xù)出艙。事后劉伯明接受采訪的時候說:著火我們也來不及了,不管了!

其實,在神舟七號之前,我國在2006年在實踐八號空間試驗衛(wèi)星上就成功完成了兩項燃燒實驗,成為我國第一批微重力空間燃燒實驗。十年后,在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wèi)星,也安排了微重力燃燒實驗,包括煤、非金屬材料的燃燒實驗。在此基礎上,我國的空間站配備的消防設施和燃燒實驗柜。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是國際空間站,也不敢隨便點燃一根火柴。在微重力情況下,因為缺少對流和重力,會有獨特的冷焰燃燒狀態(tài),這就給點火和滅火帶來了全新的難題。

所以,這次桂海潮在太空劃火柴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壯舉”,滅火時,他也沒有采用地球上常用的“甩一甩”、“吹一吹”滅火,而是用濕巾紙完全包裹滅火,其實就是充分考慮了太空環(huán)境的燃燒的特殊性。

神舟十六號乘組在夢天實驗艙開展的“天宮課堂”上,所做的實驗中,球形火焰實驗的風險系數(shù)最高,我們的空間站、航天員能從容地進行這項科普實驗,體現(xiàn)了在技術層面的高度自信。
其實,在中國空間站,配備了離子型和光電型煙探測器、紅外和紫外型火焰探測器、差定溫式熱探測器等多種形態(tài)煙火檢測傳感器。航天員也專門接受了全方位的消防培訓。

隨著我國太空燃燒實驗的進行,相信以后在預防、控制、消滅火災的方法和技術上會越來越先進。到那個時候,在太空冶煉、鍛造裝備也許成為現(xiàn)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