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焦距對紋影成像的影響
成像是紋影實驗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一個合適焦距的鏡頭不僅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相機感光芯片,不留空白區(qū)域;同時也可以獲得理想的圖像分辨率。那么在實驗的時候,我們究竟如何選擇鏡頭的焦距?可能很多人一直都有這個問題。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實驗分析一下焦距對紋影成像的影響,以及鏡頭焦距的選擇。

實驗布置
實驗使用兩面鷺威150mm紋影反射鏡搭建Z形光路。光源采用的是鷺威公司開發(fā)的功率5W的LED點光源。該光源的優(yōu)點是集成了可調(diào)光圈,控制光斑的大小。紋影實驗的測試區(qū)域就在兩面鏡子之間的平行光路的中間。


實驗中的相機則采用Raspberry HQ相機,這款相機可以通過Raspberry Pi主板控制采集圖片。以后我會專門做一期如何使用不同相機平臺進行紋影實驗的內(nèi)容。Raspberry HQ相機通過轉(zhuǎn)接頭固定在1英寸的光學(xué)籠板上(Cage Plate #1)。圖中可以看到,成像的鏡片固定于另一塊籠板(Cage Plate #2)。兩塊籠板通過連接桿固定,2號籠板可以沿著連接桿滑動,調(diào)整距離,進行對焦。實驗里總共使用了四個不同焦距的凸透鏡,焦距分別為25.4mm, 35mm, 40mm和50mm。這四個透鏡直徑都是25.4mm(即1英寸)。
為了確認(rèn)對焦效果,在測試區(qū)域放置了一個M6的螺絲。如果螺紋能夠清晰地看到, 則說明對焦成功。紋影的效果則通過點燃的蠟燭來實現(xiàn)。為了更加清晰的顯示流動結(jié)構(gòu),刀口垂直放置。

結(jié)果對比
由于是文字,實驗的過程就沒法顯示了。那么就直接對比結(jié)果吧。
首先看焦距25.4mm焦距鏡片的結(jié)果。被蠟燭火焰加熱的氣柱清晰可見,也是我們期望中的紋影效果。同時螺釘?shù)穆菁y也在圖片中非常清晰,說明對焦效果很好。此外,通過螺釘也可以實現(xiàn)圖片分辨率的計算。該螺釘外徑為5.8mm,在圖片中占據(jù)57pixel,因而圖片空間分辨率為101μm/pixel。大家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了圖片中圓形照亮區(qū)域就是紋影反射鏡,而兩側(cè)的黑色區(qū)域是相機芯片中未被照亮的區(qū)域。很顯然,當(dāng)前實驗并沒有完全利用相機芯片的所有像素,但是紋影反射鏡囊括的整個視場幾乎都被采集到了。




圖6,f=50mm所獲紋影圖
接下來我們考察一下不同焦距鏡頭對紋影成像的影響。參考圖片,隨著鏡頭焦距的增加,圖像放大的效果越加明顯,芯片的利用率也越來越高。當(dāng)鏡頭焦距為50mm的時候,整個畫幅都被充滿。

鏡頭焦距增加,圖像的空間分辨率也隨之增加,通過計算以圖線的形式呈現(xiàn)。分辨率的數(shù)值越小,說明可以看到更加多的細(xì)節(jié)。例如,圖中的螺紋越來越清晰。所以,如果我們的測試區(qū)域比較小的話,可以使用長焦距的鏡頭,在獲得流場細(xì)節(jié)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相機的所有像素。
可能有人要問,是不是可以無限制的放大。答案是否定的,隨著焦距的逐漸增大,進入相機的光亮也逐漸減少,紋影圖片也會變暗,其實上面四張圖片的亮度也是在逐漸變暗的。在我們之前看過的微型超音速射流(點擊觀看視頻)里面,為了顯示射流出口的細(xì)節(jié),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焦距的鏡頭,分別是50mm, 100mm, 200mm。焦距長了,圖片亮度的變化就更加顯著。


總結(jié)
讀到最后,想必大家對鏡頭焦距對紋影成像的影響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那么該如何選擇呢?簡言之:
如果實驗需要完整的與反射鏡等大的視場,選擇焦距較小的鏡頭。
如果實驗觀察局部流場,則需要選擇焦距相對長一點的鏡頭,這樣不但可以顯示足夠多的細(xì)節(jié),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相機芯片。
結(jié)尾,把上面四幅紋影圖片放在一起展示一下,效果是不是更加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