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坑儒”到“獨尊”,秦漢思想如何發(fā)展?

哈嘍~淀粉們中午好呀,今天是干貨分享,我們將從通史的角度給大家?guī)砬貪h時期的思想文化發(fā)展。話不多說,看起來~
本篇干貨內容較多,小編在開頭列出目錄,方便大家查找~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時空觀念
二.知識結構
三.基礎梳理
1.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
2.專題拓展
3.科技文化成果
4.兩漢經學
時空觀念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
(一)秦朝的“焚書坑儒”
1.根源: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2.內容:
(1)凡是私人所藏的儒家經典,交予官府銷毀。
(2)以古非今者滅族。
(3)嚴禁私學,以吏為師。
(4)為妖言以亂黥首者坑殺。
3.實質:思想文化專制
4.評價:(1)維護了封建專制,有利于政權的鞏固。(2)滅學之禍,否定先秦思想文化。(3)文化浩劫,儒學發(fā)展進入低潮。
(二)漢初的“黃老之學”
1.原因:漢初統(tǒng)治者吸收秦滅亡的歷史教訓。
2.淵源:黃老思想形成于戰(zhàn)國后期的齊國。該學派與依靠黃帝發(fā)揮老子的學說,在社會政治上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為主體。調和儒法,把道家的貴柔同儒家的惠民思想糅合,提倡仁義和德政。????
3.表現(xiàn):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4.評價:積極:穩(wěn)定秩序,恢復經濟,鞏固政權;消極:諸侯跋扈,土地兼并,匈奴威脅。
(三)董仲舒的新儒學
1.含義: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的學說而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是對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
2.背景:
經濟上:漢武帝時期,經濟恢復發(fā)展,國力增強(文景之治),為中央集權的加強奠定了物質基礎。
政治上:
(1)諸侯國勢力膨脹
(2)土地兼并劇烈
(3)匈奴為患
思想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滿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3.內容:(1)為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2)為加強君權,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3)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提出“三綱五常”
4.特點:(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內法(2)儒學實現(xiàn)官方化和神學化(3)繼承發(fā)展儒家的民本思想(4)維護皇權的絕對性為目的;
5.影響:
對政治秩序: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局面。
對民族精神:思想統(tǒng)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
對學術文化: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
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
對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審判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教育:儒學壟斷教育,從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統(tǒng)的國家教育體系對社會:“三綱五?!背蔀閭€人修養(yǎng)的價值標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四)武帝尊儒的措施:
政治:重用文人儒士參政? ?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教育:
①教科書: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教科書?
②中央:興辦太學,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③地方:各郡縣設立學校(郡學),擴大儒學民間影響
影響:
①儒學與學校教育結合,使儒學的傳授官方化、制度化,政府組織了一套完整的儒學教育系統(tǒng)。②儒學與選士制度結合,使儒學成為官僚階層的基本來源,導致官員儒生化與文官制度的建立。③儒學被確定為統(tǒng)一社會思想、指導國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則。儒學的經典教義成為判斷人們言行正確與否的最高標準。
二、專題拓展
(一)漢代新儒學對先秦儒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1)繼承:
①大一統(tǒng):孔子強調正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等;②民本思想:“仁政”、“禮”“為政以德”③道德修養(yǎng):五常(仁義禮智信)
(2)發(fā)展
①思想統(tǒng)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權: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陰陽家);
③兼收并蓄:以無為而治思想闡釋三綱和治國之道等(黃老道家)
(二)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qū)別
①從思想內涵來看:漢代的新儒學將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思想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發(fā)展與改造了先秦儒學。
②先秦儒學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會秩序;漢代儒學承認現(xiàn)實社會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權專制),即從批判時政轉為維護現(xiàn)實統(tǒng)治。
③先秦儒學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統(tǒng)治方法的政治和倫理學說;而漢代的新儒學是一套官方統(tǒng)治思想,它以維護皇權的絕對性為目的,被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
(三)先秦到秦漢思想變化規(guī)律
(1)由純粹的學術思想發(fā)展成統(tǒng)治工具:由開創(chuàng)之初的思想學術的研究,經過董仲舒的發(fā)展,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工具。
(2)由“民本”發(fā)展成“君本”:即由“以人為本”發(fā)展成“以君為本”,討論的核心問題逐漸轉向君主的政治統(tǒng)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揚仁政,逐漸轉向承認現(xiàn)存的統(tǒng)治秩序。
(3)從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認為“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確指出了“人本于天”,天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陰陽、四時和五行都封建人倫化,他“首推陰陽”,把陰陽五行說納入了儒家學說,這可以說是董仲舒新儒學區(qū)別于先秦儒學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質。
(四)兩漢時期其他各派學說的發(fā)展情況:
法家:初時附會于黃老之學,西漢中期以后則融入儒家學說之中。
墨家:后繼者匿乏,只有其思想中接近于儒家的部分被吸收。
陰陽家、名家:被吸收進儒家學說之中,董仲舒所開創(chuàng)的今文經學思想,有借鑒兩家學說的地方,被班固譽為“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縱橫家:縱橫家已經合流進入了儒家或者道家人物,同時,縱橫家的思維方式方法也深刻影響了這些人物,也才有儒不兼縱橫不能取富貴的說法。
三、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一)科技
1.造紙術:西漢前期已有紙。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2.數(shù)學:約成書于東漢的《九章算術》采用了十進位值制計數(sh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應用數(shù)學著作,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shù)學形成完整體系。
3.天文歷法:秦漢創(chuàng)制的渾儀,是望遠鏡發(fā)明前世界上最先進天文觀測工具。
4.農業(yè)醫(yī)藥:西漢氾勝之著《氾勝之書》為四大農書之一;戰(zhàn)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是中醫(yī)學的奠基之作;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專著《傷寒雜病論》被譽為“萬世寶典”
(二)史學:代表成就是《史記》與《漢書》。
《史記》文字精練,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不虛美,不隱惡,兼具史學和文學價值。
(三)文學:漢賦。
1.特點: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表現(xiàn)出大一統(tǒng)恢弘的文化氣度。
2.代表作: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四)繪畫
(1)概況:繪畫門類已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板畫、畫像石、畫像磚等。
(2)代表:《夫婦宴飲圖》。
(五)漢字與書法
(1)小篆:秦始皇以小篆為基礎,統(tǒng)一全國文字。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于圖案美。
(2)隸書: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漢魏時代。字體結構平衡對稱,整齊安定。
四、兩漢經學的若干問題
1、經與經學
“經”:本義為織布機上的縱線,后來引申為具有典范意義的文獻著作。構成儒家經學的經書主要是指一系列儒家經典。經學的研究對象: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xiàn)了“五經”之說,即《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東漢在此基礎上增加《論語》《孝經》,并稱為“七經”。到唐代,設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連同《詩》《書》《易》,有“九傳”之稱。唐文宗時,在九經之外加漢代已列入“經”的《論語》《孝經》,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宋仁宗時,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fā)展而來的,最終形成于南宋。古代文化常識之“經、傳、注、疏”
“經”:指的是儒家經典,從六經、五經、九經、十二經,發(fā)展到最后的十三經;“傳”:指的是對“經”的補充和解釋,僅《春秋》這部經書,就有《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和《春秋左氏傳》:“注”:也稱“箋”,指的是對“經”及其“傳”的注釋;“疏”:又稱正義,是對“經書”、“傳”及其相關的“注”的解釋。
2、今古文經之爭
? ?? 經今古文之爭是漢代儒家經學兩大派在學術和爭立學官問題上的爭論。一派所依經籍為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的,故稱經今文學;另一派所依經籍據(jù)稱為發(fā)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稱經古文學。
兩派所據(jù)經籍,不僅書寫字體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經觀點方法和傳經學統(tǒng)宗派上亦不同。經今文學師傳嚴守師法家法,重在探索經籍的“微言大義”,為漢政權服務。經古文學重在訓詁考索經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漢太學,先后立博士 14 家,后者多在民間傳授。?
西漢末年,劉歆議立經古文學官,招致經今文學博士激烈反對,兩派之爭自此開始。新莽時和東漢初,經古文學幾度躋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為官方顯學,但在學術上則逐漸居于上風。東漢末年,鄭玄不守經今古文的家法,博學多聞,以經古文學為主干,并吸收經今文學某些觀點而遍注群經,參互各說,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經學的統(tǒng)一,經今古文之爭遂告一段落。
3、兩者的主要分歧:
經書文本的不同:古文經學尊崇《周禮》和《春秋左氏傳》,而今文經學尊崇《儀禮》和《春秋公羊傳》;
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經學注重經書中的微言大義和言外之意,古文經學重視對經書中的文字、音韻、史料和制度的研究;
學術思想不同:今文經學是對先秦儒學的發(fā)展,而古文經學提倡回歸三代的王官之學;
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經學推崇孔子,古文經學推崇古代圣王。
4、讖緯神學
讖緯是古代中國官方的儒家神學,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緯是盛行于秦漢時期的重要社會思潮,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緯書是對秦漢以來“緯””候””圖”“讖”的總稱。其中保存了大量關于神話民俗文化的記載,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大綜合運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研究中國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讖是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后來中國民間發(fā)展為廟宇或道觀里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簽。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后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讖緯之學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讖緯出于神學迷信,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于經學而言、即以神學迷信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
-END-?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啦~~如果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或者想要什么干貨,也歡迎留言區(qū)告訴我們。歡迎你給我們提出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想要【猜題押題】快速提分選紅寶書,想刷【精選好題】選定哥《小題精練》,掌握【基礎知識】選定哥筆記,構建【知識體系】選定哥腦圖,記憶【歷史時間】選記憶卡牌,【輕巧便攜】選小黃書~更多好物還在定哥熊貓屋等著仔仔們(?˙ー˙?)
????關注:微信公眾號:歷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貨等你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