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明心寶鑒

2021-08-29 11:42 作者:天羅地網(wǎng)  | 我要投稿



  夫為人在世,生居中國,稟三才之德,為萬物之靈,感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生身,圣賢垂教。而從教者,達(dá)道為先。非博學(xué)無以廣知,不明心無以見性。雖有生而知之者,近者奇稀。昔夏禹王聞善言,猶然下拜,何況凡世人乎?

  曩古圣賢遺誌經(jīng)書,千言萬語,只要教人為善。所以立仁義禮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別賢愚之階,辨善惡之異。蓋為經(jīng)書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覽觀習(xí)行者少。況今學(xué)者,不過學(xué)其文藝為先,未有先學(xué)德行為本。及今勸世,多勸修物外之善因,少勸為當(dāng)行之善事。其昔賢文等書,亦乃于世流傳。

  今之好聽善言,君子觀以為奇,罔知古今之要語,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聞圣賢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強為亂作胡行。夫為善惡,禍福報應(yīng)昭然。富貴貧賤,成敗興衰似夢,時刻須防不測,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橫自然永息,存于其心,自然言行相顧,貫串無疑,所為焉從差誤矣?

  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 后學(xué)范立本序




重刊《明心寶鑒》序

  嘗聞鑒能照物而妍媸無或遺也。《郁離子》曰:“明鑒照膽,不啟櫳簾之顏?!苯褚澡b名書,而有明心之益,不謂之寶而何哉?雖然鑒有照膽之明而櫳簾之顏尚尤不啟,矧能明其心乎?嗚呼!通是說者,可謂知其道矣。何也?鑒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正湯之盤銘之意。有曰:湯以人之洗濯之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今書名《寶鑒》,是集群圣之大成,萃諸賢之蘊奧,其義惟在明善復(fù)初,窮理盡性,而有日新之益,其明心得不因此而明焉。予平生珍愛是書,于侍御之暇,朝夕披覽,其所喜者,字句立意,多以忠孝為先。但其中文字多舛,遂播正拾遺,捐俸鋟梓以廣其傳,俾人同歸于忠孝之域矣。其于世教未必?zé)o小補云。

  大明嘉靖歲次癸丑仲秋上浣之吉守庵曹玄序


繼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條

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br>
  《尚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xì)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頑受禍殃。善惡到頭終有報,高飛遠(yuǎn)走也難藏。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閑中檢點平生事,靜里思量日所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虧?!?br>
  《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漢昭烈將終(《新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敕后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br>
  莊子曰:“一日不念善,諸惡自皆起?!?br>
  西山真先生曰:“擇善固執(zhí),惟日孜孜?!?br>
  耳聽善言,不墮三惡。人有善愿,天必從之。

  《晉國語》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br>
  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br>
  顏子曰:“善以自益,惡以自損。故君子務(wù)其益以防損,非以求名且以遠(yuǎn)辱?!?br>
  太公曰:“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為善最樂,道理最大。”

  馬援曰:“終身為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余?!?br>
  顏子曰:“君子見毫厘之善不可傾之,行有纖毫之惡不可為之?!?br>
  《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應(yīng)之;出言不善,則千里違之?!?br>
  但存心里正,不用問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問。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

  司馬溫公《家訓(xùn)》:“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br>
  心好命又好,發(fā)達(dá)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景行錄》云:“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shù)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wèi)者良。”

  恩義廣施,人生何處不相逢?仇冤莫結(jié),路逢險處難回避。

  莊子云:“于我善者,我亦善之。于我惡者,我亦善之。我既于人無惡,人能于我無惡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br>
  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故舌柔能存,齒剛則折也?!?br>
  太公曰:“仁慈者壽,兇暴者亡?!?br>
  太公曰:“懦必壽昌,勇必夭亡?!?br>
  老子曰:“君子為善若水,擁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過顙,能方能圓,委曲隨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強而不剛,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過于水,是以柔弱勝剛強?!?br>
  《書》云:“為善不同,同歸于理。為政不同,同歸于治。惡必須遠(yuǎn),善必須近。”

  《景行錄》云:“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dāng)∑渚拧槿诵猩品奖阏?,其后受惠?!?br>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日日行方便,時時發(fā)善心。

  力到處,行方便。

  千經(jīng)萬典,孝義為先;天上人間,方便第一。

  《太上感應(yīng)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蛐钠鹩趷?,惡雖未至,而兇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zhuǎn)禍為福也?!?br>
  東岳圣帝垂訓(xùn):“天地?zé)o私,神明暗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倚盡,有福不可享盡,貧困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huán),周而復(fù)始。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yuǎn)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yuǎn)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而日有所虧。損人安己,切宜戒之!”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快樂。

  康節(jié)邵先生戒子孫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兇之謂也。吉也者,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禮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蝎?;蛟唬翰恢^之吉人,則吾不信也。兇也者,語言詭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淫樂禍,嫉良善如仇隙,犯刑憲如飲食,小則殞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嗣?;蛟唬翰恢^之兇人,則吾不信也。《傳》有之曰:‘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兇人乎?”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br>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br>

  先儒曰:“一日或聞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br>
  行合道義,不卜自吉。行悖道義,縱卜亦兇。人當(dāng)自卜,不必卜神。

  我如為善,雖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為惡,雖位極人臣,有人議其逆。


  《周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堅冰至。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旦一夕之事,其由來者漸矣。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條

  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br>
  《近思錄》云:“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br>
  諸葛武侯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br>
  人愿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

  康節(jié)邵先生曰:“天聽寂無音,蒼蒼何處尋?非高亦非遠(yuǎn),都只在人心?!?br>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玄帝垂訓(xùn):“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

  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瞞,天不可瞞。

  世人要瞞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檐頭,須有聽得時。你道不聽得,古今放過誰?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我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心惡,天不錯。

  皇天不負(fù)道心人,皇天不負(fù)孝心人,皇天不負(fù)好心人,皇天不負(fù)善心人。

  《益智書》云:“惡錯若滿,天必戮之?!?br>
  莊子曰:“若人作不善得顯名者,人不害,天必誅之?!?br>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深耕淺種,尚有天災(zāi);利己損人,豈無果報?

  子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br>
  

  先儒曰:“非災(zāi)橫禍,世人常嘆無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說?!?br>
  若無后來報應(yīng),造物何以謝顏回?除卻永劫災(zāi)殃,上帝胡私私曹操?




順命篇 第三 凡十六條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一飲一啄,事皆前定。

  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景行錄》云:“凡不可著力處,便是命也。”

  會不如命,智不如福。

  《景行錄》云:“禍不可以免,福不可再求?!?br>
  《素書》云:“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重刊本中此處還有一句:福至不可茍求,禍至不可茍免。

  《曲禮》曰:“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子曰:“知命之人,見利不動,臨死不怨?!?br>
  得一日過一日,得一時過一時。

  緊行慢行,前程只有許多路。

  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列子》曰:“癡聾瘖痖家豪富,智慧聰明卻受貧。年月日時該載定,算來由命不由人。”

  命里有終須有,命里無莫強求。

  

  先儒曰:“世味非不濃艷,可以淡然處之。若富貴貧窮由我力取,則造物無權(quán)矣?!?br>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條

  《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br>
  子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

  故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曲禮》曰:“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xí)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伊川先生曰:“人無父母,生日當(dāng)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張樂以為樂,若具慶者可矣?!?br>
  太公曰:“孝于親,子亦孝之。身既不孝,子何孝焉?”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檐頭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羅先生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br>
  養(yǎng)子方知父母恩,立身方知人辛苦。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br>
  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

  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曾子曰:“孝慈者,百行之先莫過于孝。孝至于天,則風(fēng)雨順時;孝至于地,則萬物化盛;孝至于人,則眾福來臻?!?br>
  △△△△△△△△△△

  《八反歌》(錄《桂宮誌》)

  幼兒或詈我,我心覺歡喜。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一歡喜,一不甘,待兒待父心何懸?勸君今日逢親怒也,應(yīng)將親作兒看。

  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一開口,便道多閑管。非閑管,親掛牽,皓首白頭多諳練。勸君敬奉老人言,莫教乳口爭長短。

  幼兒屎糞穢,君心無厭忌。老親涕唾零,反有憎嫌意。六尺軀,來何處?父精母血成汝體。勸君敬待老來人,壯時為爾筋骨敝。

  看君晨入市,買餅又買糕。少聞供父母,多說供兒曹。親未啖,兒先飽,子心不比親心好。勸君多出買餅錢,供養(yǎng)白頭光陰少。

  市間賣藥肆,惟有肥兒丸,未有壯親者。何故兩般看?兒亦病,親亦病,醫(yī)兒不比醫(yī)親癥。割股還是親的肉,勸君亟保雙親命。

  富貴養(yǎng)親易,親常有未安。貧賤養(yǎng)兒難,兒不受饑寒。一條心,兩條路,為兒終不如為父。勸君養(yǎng)親如養(yǎng)兒,凡事莫推家不富。

  養(yǎng)親只二人,常與兄弟爭。養(yǎng)兒雖十人,君皆獨自任。兒飽暖,親常問,父母饑寒不在心。勸君養(yǎng)親須竭力,當(dāng)初衣食被君侵。

  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就揚其名。待親暗,待兒明,誰識高堂養(yǎng)子心?勸君漫信兒曹孝,兒曹親子在君身。

  孫順家貧,與其妻傭作人家以養(yǎng)母。有兒每奪母食。順謂妻曰:“兒奪母食,兒可得,母難再求?!蹦素?fù)兒往歸醉山北郊,欲埋。掘地,忽有甚奇石鐘,驚怪。試撞之,舂容可愛。妻曰:“得此奇物,殆兒之福,埋之不可?!表樢詾槿弧号c鐘還家,懸于梁撞之。王聞鐘聲清遠(yuǎn)異常而核聞其實,曰:“昔郭巨埋子,天賜金釜。今孫順埋兒,地出石鐘。前后符同?!辟n家一區(qū),歲給米五十石。

向德值年荒癘疫,父母饑病濱死。向德日夜不解衣,盡誠安慰。無以為養(yǎng),則刲髀肉食之。母發(fā)癰,吮之即愈。王嘉之,賜賚甚厚。命旌其門,立石紀(jì)事。

  都氏家貧至孝,賣炭買肉,無闕母饌。一日,于市晚而忙歸,鳶忽攫肉。都悲號至家,鳶既投肉于庭。一日,母病,索非時之紅柿。都彷徨柿林,不覺日昏。有虎屢遮前路,以示乘意。都乘至百余里山村,訪人家投宿。俄而主人饋祭飯,而有紅柿。都喜。問柿之來歷,且述己意。答曰:“亡父嗜柿,故每秋擇柿二百個,藏諸窟中,而至此五月,則完者不過七八。今得五十個完者,故心異之。是天感君孝?!边z以二十顆。都謝,出門外,虎尚俟伏。乘至家,曉雞喔喔。后母以天命終,都流血淚。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條

  《性理書》云:“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方是有益?!?br>
  《景行錄》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br>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br>
  《景行錄》云:“大丈夫當(dāng)容人,無為人所容?!?br>
  人資稟要剛,剛則有立。

  《素書》兵書名。舊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老子之說為注釋。云:“釋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順?!?br>
  蘇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責(zé)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長而責(zé)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貴己而賤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輕敵?!?br>
  魯共公曰:“以德勝人則強,以財勝人則兇,以力勝人則亡?!?br>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br>
  太公曰:“見人善事,即須記之。見人惡事,即須掩之。”

  孔子曰:“匿人之善,欺謂蔽賢;揚人之惡,欺謂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

  馬援曰:“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br>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dāng)如后患何?”

  康節(jié)邵先生曰:“聞人之謗未嘗怒,聞人之譽未嘗喜,聞人言人之惡未嘗和,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又從而喜之。故其詩曰:‘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行善意。聞人之惡,如負(fù)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br>
  《詩》云:“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br>
  《近思錄》云:“遷善當(dāng)如風(fēng)之速,改過當(dāng)如雷之烈?!?br>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br>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直言訣》曰:“聞過不改,是謂過矣。愚者若駑馬也。駑馬自受鞭策,愚人終受毀捶,而不漸其駕也。”

  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景行錄》云:“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br>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體,百藝不忘其身。”

  太公曰:“勤為無價之寶,慎是護(hù)身之符?!?br>
  《景行錄》云:“寡言則省謗,寡欲則保身?!?br>
  《景行錄》云:“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無欲易,無名難?!?br>
  務(wù)名者,殺其身。多財者,殺其后。

  老子曰:“欲多傷神,財多累身?!?br>
  胡文定公曰:“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貴相?!?br>
  李端伯師說:“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茍得外物好時節(jié),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呂氏童蒙訓(xùn)》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蓋自攻其惡,日夜自己點檢,絲毫不盡則憮于心矣,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耶?”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br>
  孫真人《養(yǎng)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dāng)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景行錄》云:“節(jié)食養(yǎng)胃,清心養(yǎng)神??诟共还?jié),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br>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脈訣》曰:“智者能調(diào)五臟和。”

  吃食少添鹽醋,不是去處休去。要人知,重勤學(xué)。怕人知,己莫作。

  若欲不知,除非莫為。

  老子曰:“欲人不知,莫若無為。欲人不言,莫若不為。”

  《景行錄》云:“食淡精神爽,心清夢寐安?!?br>
  老子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br>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蘇黃門曰:“衣冠佩玉,可以化強暴;深居簡出,可以卻猛獸;定心寡欲,可以服鬼神?!?br>
  《性理書》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br>
  《景行錄》云:“凡修身為學(xué),不在文字言語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謂之盜,欲非其有謂之賊?!?br>
  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慎?!?br>
  《景行錄》云:“定心應(yīng)物,雖不讀書,可以為有德君子。”

  《禮記》曰:“君子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匿禮不接心術(shù)。惰慢邪辟之氣不設(shè)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正義?!?br>
  古人克己以避名,今人飾己以要譽。

  君子則無古今無治無亂,出則忠,入則孝,用則智,舍則愚。

  老子曰:“萬般求生,不如修身。千般求生,不如禁口?!?br>
  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br>
  《直言訣》曰:“治家治身者,猶如搆屋者先固基址。立身者先要其德行,成家者先要其產(chǎn)業(yè)。治家者須葺其房屋,舍修可以庇人物,立身可以奉神明。全家可以安長幼,治國可以保君子。若基址不實,屋必崩裂。心行若虐,身體危辱,家必喪亡。百姓離亂,國必傾墜,君臣何保?家若喪亡,長幼何托?身若危辱,神明何安?摧崩房屋,人物何庇?成敗如斯,孰可察也?”

  《警身錄》云:“圣世獲生乎,始覺寸陰勝尺璧,豈不去邪從正,惜身重命?如人未歷于事,當(dāng)明根葉之異,禍福之殊。根葉者,賢良篤行信為本,正直剛毅枝葉也。父母己身性為本,妻子財物枝葉也。一家之內(nèi)糧為本,不急之物枝葉也。免辱免刑仁為本,倚財靠勢枝葉也。疾病欲痊藥為本,信卜巫醫(yī)枝葉也。萬事無過實為本,巧言裝飾枝葉也。恩親賢良敬為本,私好之人枝葉也。衣食飽暖業(yè)為本,浮蕩之財枝葉也。為官治訟法為本,恣意擬斷枝葉也。是故有根無葉可以待時,有葉無根甘雨所不能滋也。若務(wù)本業(yè)勤謹(jǐn)儉用,隨時知足,孝養(yǎng)父母,誠于靜閑,守分安身,遠(yuǎn)惡近善,知過必改,善調(diào)五臟,以避寒暑,不必問命,此真福也?!?br>
  《景行錄》云:“禍莫大于從己之欲,惡莫甚于言人之非?!?br>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蘇武曰:“一言之益,重于千金。一行之虧,毒如蛇蝎?!?br>
  《近思錄》云:“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br>
  《夷堅志》云:“避色如避仇,避風(fēng)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br>
  利不茍貪終禍少,事能常忍得身安。頻浴身安頻欲病,學(xué)道無憂學(xué)道難。

  太公曰:“貪心害己,利口傷身?!?br>
  《景行錄》云:“聲色者,敗德之具。思慮者,殘生之本。”

  荀子曰:“無用之辨,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磋而不舍也。”

  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太甲商王,成湯孫。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br>
  《景行錄》云:“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圣賢氣象。”

  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節(jié)孝徐先生訓(xùn)學(xué)者曰:“諸君欲為君子,而使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諸君何不為君子?鄉(xiāng)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父母欲之,鄉(xiāng)人榮之,諸君何不為君子?”

  《論語》曰:“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br>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大學(xué)》云:“富潤屋,德潤身?!?br>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景行錄》云:“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應(yīng)之矣。”

  德勝財為君子,財勝德為小人。

  子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r>
  作福不如避罪,避禍不如省非。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子貢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人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br>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務(wù)者不長?!?br>
  劉會曰:“積谷帛者,不憂饑寒;積道德者,不畏兇邪。”

  太公曰:“欲德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污自口?!?br>
  太公曰:“貧而雜懶,富而雜力。”

  孔子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曰:“寢不尸,居不容?!?br>
  荀子曰:“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折閱:減低售價,這里指虧損。閱:賣。)不市,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

  孟子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而失大也?!?br>
  凡戲無益,惟勤有功。

  太公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br>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br>
  《景行錄》云:“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br>
  太公曰:“家中有惡外已知之,身有德行人自稱傳?!?br>
  人非賢莫交,物非義莫取,忿非善莫舉,事非是莫說。謹(jǐn)則無憂,忍則無辱,靜則常安,儉則常足。

  《曲禮》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br>
  《素書》云:“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分財?!?br>
  《景行錄》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形不勞,則怠惰易蔽;身不憂,則荒淫不定。故逸生于勞而常休,樂生于憂而無厭。逸樂者,憂勞其可忘乎?”

  心無諂曲,與霹靂同居。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庶幾君子。

  門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nèi)有小人,門外小人至。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傾?!?br>
  《素書》云:“短莫短于茍得,孤莫孤于自恃?!?br>
  老子曰:“鑒明者,塵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豈能膠?”

  《書》云:“不矜細(xì)行,終累大德。”

  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薪;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br>
  荀子曰:“聰明圣智,不以窮人;濟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xué)。雖能必讓,然后為德?!?br>
  《賢士傳》曰:“色不染無所穢,財不貪無所害,酒不貪無所觸。不輕他自厚,不屈他自安,心平則無怨惡?!?br>
  老子曰:“圣人積德不積財,執(zhí)道全身,執(zhí)利招害?!?br>
  蔡伯皆曰:“喜怒在心,言出于口,不可不慎也?!?br>
  衛(wèi)伯曰:“寬惠博愛,敬身之基;勤學(xué)者,立身之本。”

  子曰:“身居富貴而能下人者,故何人而不與富貴?身居人上而能愛敬者,何人而敢不愛敬?身居權(quán)職所以嚴(yán)肅者,何人而敢不畏懼也?發(fā)言而古,動止合規(guī),何人敢違命者也?”

  《顏氏家訓(xùn)》曰:“借人典籍,不可損壞而不還,皆須愛護(hù),凡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br>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br>
  紫虛元君戒諭心文:“福生于清儉,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樂,命生于和暢?;忌诙嘤溕诙嘭?。過生于輕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談他短,戒心莫恣貪嗔,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zāi)萬禍一齊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長,奉有德,別賢愚,恕無識。物順來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過而勿思。聰明多暗昧,算計失便宜。損人終自失,倚勢禍相隨。戒之在心,守之在志。為不節(jié)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勸君自警,于平生可懼可驚而可畏。上臨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繼,暗有鬼神相隨。惟正可守,心不可欺。戒之!戒之!”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br>
  

  先儒曰:“未能植己,何以耘人?”

  先儒曰:“妍丑不可太明,議論不可務(wù)盡。情勢不可殫竭,好惡不可驟施?!?/p>


明心寶鑒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琼海市| 池州市| 绩溪县| 广平县| 惠来县| 溧水县| 崇州市| 嘉峪关市| 南澳县| 高青县| 无锡市| 唐河县| 综艺| 大英县| 酒泉市| 道孚县| 渭南市| 台北县| 甘谷县| 镇平县| 登封市| 南充市| 桂东县| 广平县| 城口县| 克拉玛依市| 舞钢市| 广德县| 克什克腾旗| 永和县| 商洛市| 龙胜| 铜陵市| 新竹市| 锡林郭勒盟| 苏尼特左旗| 弥勒县| 得荣县| 兰考县| 汝城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