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歷史文化村鎮(zhèn)·臨沂·保太鎮(zhèn)
?山東省歷史文化村鎮(zhèn)·臨沂·保太鎮(zhèn)
王照倫
?
保太鎮(zhèn)在平邑縣北部,地理坐標是北緯35°34′00″、東經(jīng)117°43′30″,面積109.12km2、行政村61個、人口7.75萬、耕地4 981ha,有以苗木花卉、中藥材、蔬菜種植銷售為主的高產(chǎn)高效種植業(yè)產(chǎn)業(yè)群,以三陽粉皮、武陽豆制品、大夫寧醬醋為支柱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產(chǎn)業(yè)群,以石膏開采加工為重點的工業(yè)產(chǎn)業(yè)群,以海螺寺為中心的風景名勝旅游產(chǎn)業(yè)群,建成萬莊、陽、德埠莊等3個工業(yè)園區(qū)。2006年實現(xiàn)GDP7.89億圓、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 008萬圓、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4 268圓。有土豆之鄉(xiāng)的美譽。
南武陽故城遺址在平邑縣城北9km、保太鎮(zhèn)王家武陽西南。南武陽之稱,史籍無考,似因位居武山之陽而得名。故城北武山下之水曰“武溝”,今武臺鎮(zhèn)有以此命名村莊的,是“南武溝”“西武溝”“東武溝”。城西為孔丘弟子原憲的故里,古稱原憲屯(亦稱原憲城),今名為南屯。城西北為孔子弟子仲由的故里——仲村,今為仲村鎮(zhèn)駐地。城東保太鎮(zhèn)境內現(xiàn)有王家武陽、徐家武陽、孫家武陽、沈家武陽、孟家武陽、譚家武陽6個以武陽命名的村莊,皆因緊靠南武陽故城而得名。南武陽故城遺址,于1979年8月被平邑縣革命委員會定為第1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南武陽城始建于西漢。西漢在此置南武陽縣,它作為縣治所在而名載史籍。至于確切的建城年月,由于資料匱乏,無法考證。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改稱桓宣縣,東漢王朝復興又恢復南武陽縣名。據(jù)《后漢書·郡國志》載,和帝劉肇封大將竇憲為武陽侯,竇辭而未任,由此可知此地曾一度為侯國。南北朝時期南宋改稱武陽縣,此時,南城縣(南武城縣)并入武陽縣。據(jù)清光緒版《費縣志》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顓臾縣,縣治仍在南武陽故城。據(jù)《續(xù)山東考古錄》所記,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顓臾縣并入費縣,致使這個從西漢到唐初800余年的老縣城逐步衰敗,無情的歲月蝕盡了它昔日的輝煌,今日已成廢墟。

?
南武陽故城遺址呈“╔”字形,北面和東面城墻長度均為500m,西面城墻長600m,南面城墻東段長200m、西段長300m,東西兩段城墻之間有1長100m的城墻連接。城墻用當?shù)攸S土夯筑而成,殘存最高處3m,底寬15m。遺址內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在此出土漢代五銖錢7 000余枚,并有不同年代的大量陶、瓦殘片不斷在此被發(fā)現(xiàn)。雖經(jīng)1 300余年的風雨剝蝕,這座古縣城歷經(jīng)近千年的建設和經(jīng)營,縱然變成沃野,其中心地帶由于當時不斷被增高培厚而使其遺址仍巍然面對未來的歲月,向后人訴說著它閃光的歷史。對此,清代文人楊儀廷在《詠懷古跡》組詩中寫道:“始漢終唐歷有年,武陽遙距費西偏。城名原憲(有誤,清代有人認為南武陽故城和原憲城是一個地方,實則不然——引者注)人堪慕,縣改顓臾地未遷。治水(浚河古稱治水——引者注)北來流浩渺,蒙山東望勢連綿。觀風莫嘆多喬野,劍佩雄冠亦昔賢?!保ㄇ骞饩w版《費縣志》卷十三第二十六頁)

?
?
2007-08-10 11:42:13
山東歷史文化村鎮(zhèn)·臨沂。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9,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