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彈射座艙效果不錯,為何并沒有在戰(zhàn)斗機中推廣?

整體彈射座艙是現(xiàn)代彈射座艙的一種,與目前流行的彈射座椅不同。彈射座椅是在緊急情況下,比如戰(zhàn)機被擊中或者有墜毀的風(fēng)險時,飛行員拉動彈射手柄,此時的飛機上的座椅下部的小推力火箭會立即點火,把座椅和飛行員一起向上彈射出去。彈射出去之前,必然會有如何避免碰撞座艙蓋的問題?,F(xiàn)在的解決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在拉動彈射手柄后,先啟動座艙蓋下面的爆炸螺栓,把座艙蓋先整體炸飛;然后飛行員座椅的小火箭才點火。這樣的彈射方法,會在炸飛座艙蓋期間和讓座艙蓋飛出距離較遠(yuǎn)的期間,消耗大約0.3秒到0.5秒。而飛行員一旦彈射,那么0.01秒都能決定生死。因此0.3秒以上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先飛出座艙蓋萬一飛不遠(yuǎn),這種座艙蓋也有幾百公斤,而且面積很大。彈射飛出的飛行員的頭部,

有可能再次撞到座艙蓋上;這種二次傷害往往是致命的。于是當(dāng)代的大部分彈射都改成了穿蓋彈射。也就是飛行員拉動手柄的同時,也當(dāng)即引爆了飛行員頭頂上的爆炸索。爆炸索會立即把亞克力的座艙蓋炸出一段縫隙或者干脆是一個窟窿。此時飛行員的火箭座椅向上撞擊。而飛行員座椅的頂部一般有一個高出飛行員頭部的撞擊角。即使此時爆炸索炸開的座艙蓋的空隙不大,也可以靠火箭起飛加撞擊的力量硬撞出一個大洞,讓飛行員和彈射座椅一起飛出去。此后到規(guī)定時間,同時感應(yīng)外界的相對風(fēng)速,彈射座椅脫離并且彈開降落傘。這樣的穿蓋彈射非常迅速,幾乎不浪費任何時間。但是飛行員仍然有被破碎的座艙蓋劃傷的風(fēng)險。同時彈射出去以后還會受到高速氣流甚至是其他空中的高速物體,

包括被其他飛機撞擊的風(fēng)險。因此即使是穿蓋彈射也是風(fēng)險很大的。而早在1960年代,國際上就發(fā)明了座艙整體彈射的技術(shù)。也就是一旦啟動彈射功能,那么飛出去的不是單純是座椅和飛行員,而是連大部分座艙一起彈射。這種座艙甚至可以雙人或者多人一起彈射。這樣的好處很大。可以避免彈射過程中的撞擊或者擦傷風(fēng)險,還可以避免彈射后必然面對的高速氣流;即使在空中受到比較小的撞擊也問題不大。到此好處還沒有完。因為大部分飛行員彈射后落地,還要經(jīng)受落地時刻的另外一道考驗。

比如下面是水面,懸崖,建筑頂部的尖銳物甚至是野獸的攻擊。而飛機座艙整體彈射一般都不怕落水或者地面的尖銳物體。如果遇到野獸的攻擊,也可暫時在座艙里面不出來。比單純靠單人降落傘落到地面安全得多。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rèn)為,時間比較近的整體座艙彈射成功的案例,就是1999年F117被擊落中后的整體彈射成功。

那么為何整體座艙彈射并沒有大面積推廣呢?這就是整體彈射雖然好處很多,但是掣肘的方面明顯更多。座艙整體彈射比彈射座椅更為復(fù)雜,因為彈射過程中要先炸開部分座艙和機體的剛性連接;還要用爆炸方式切斷所有的電路和管道。任何一點出錯,藕斷絲連,就會造成彈射的失敗。而且座艙整體彈射,不適合飛行動作比較復(fù)雜的戰(zhàn)斗機的彈射,只適合飛行比較平穩(wěn)的攻擊機的座艙彈射。也就是彈射時盡量方向朝上。如果是傾斜或者倒翻狀態(tài),就很容易彈射失敗。因此座艙整體彈射技術(shù)在戰(zhàn)斗機上幾乎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