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境與現(xiàn)實中呼喚《你的名字》

? ? 2016年,新海誠在日本推出其新作《你的名字》,影片一經上映便大獲成功,不僅在日本本土引起不小的轟動,在海外上映時更是引起了當?shù)仃P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探討。新海誠,在日本動畫界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宮崎駿第二”的贊譽,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到宮崎駿動畫風格的影子,但是他卻與宮崎駿的動畫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新海誠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給觀眾帶來的節(jié)奏更加舒緩,畫面唯美,觀眾看到的每一幀都是他精心設計過的畫面,在抒情的音樂中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新海誠的電影在帶給觀眾崇高感和痛感的通水,也一如既往的充滿著以往和人文關懷。
? ? 《你的名字》則是新海誠在日本“3.11”時代的動畫電影的典型代表。日本是一個四面臨海并且處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島國,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fā),在這樣天然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下,日本的民眾具有生存的危機感,從而產生了濃重的民族性危機意識,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fā)生大地震,真跡高達9.1級,地震海誘發(fā)了多次海嘯和福島電站核泄漏等等的一系列災難,《你的名字》則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2016年,正好對應了2016年日本發(fā)生的地震時間段,在日本民眾集體經歷了這一災難事件后,而衍生出的一點溫存感?!?/span>你的名字》講述了在彗星撞擊地球前夕,細守町的高中女生宮水三葉因神社活動和她的父親為成為鎮(zhèn)長進行的選舉活動為自己帶來的種種非議苦惱不已,宮水三葉渴望成為一名東京的帥哥,遠離小鎮(zhèn)去體驗東京的都市生活,在某種神秘力量的作用下,宮水三葉和生活在東京的男高中生立花瀧兩人進行了身體互換,兩人開啟了一段有趣又驚險的去拯救世界的時空之旅,《你的名字》在敘事上主要包括了靈魂與夢境的雙重線索敘事和陌生與交集的平行隱喻敘事的兩個特點。
? ? 在《你的名字》中,男主人公處于喧囂繁華的大都市東京,女主人公則居住在偏僻幽靜的小鎮(zhèn),兩個地方之間遙遠的距離注定了男女主攻人只能在夢境中相遇,兩個人相互生出了愛意卻失去了聯(lián)系,立花瀧為了尋找宮水三葉而費勁周折去到了她的小鎮(zhèn),喝下了嚼酒兩人終于完成了靈魂的互換,兩個人拼命奔跑卻只能聽得到彼此的呼喚,最終卻在黃昏中匆匆相逢。新海誠導演經過精細巧妙的空間敘事安排,讓本身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脈絡清晰,設計出了兩個不同的故事線索,靈魂和夢境相互交織而成,主線和輔線同時并列而行,新海誠導演在《你的名字》中利用“夢境”的元素讓住在小鎮(zhèn)的女主人公宮水三葉和住在東京的男主人公立花瀧采取了靈魂互換的方式,相互扮演著對方的生活狀態(tài)和日常起居,讓同一個肉體中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狀態(tài),他們之間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從夢境中開始,通過時空的相互切換而不斷進行著穿越,也讓男女主人公不斷進行著靈魂的交流,兩個人拼命地奔跑卻只能聽得到彼此的呼喚,最終他們在黃昏中匆匆相逢。兩個人山上的這種愛而不得、求而不得的遺憾和悲傷感真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物哀文化的表現(xiàn)。在黃昏的短暫邂逅和彗星墜落的美麗瞬間,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物哀感達到了頂峰。
? ? 在新海誠的眾多影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黃昏這個場景,黃昏時刻,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是晝夜交替的時刻,絢麗曼妙的同時又帶有著神秘色彩,立花瀧和宮水三葉的相逢就是在黃昏時刻,而通過三年的時空交換后的相遇也是在黃昏瞬間。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寄托,它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你的名字》還探討了日本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男主人公居住的東京代表了日本的現(xiàn)代文化,和這種現(xiàn)代文化相對應的則是女主人公居住的小鎮(zhèn),小鎮(zhèn)代表著傳統(tǒng)文化,宮水三葉一直向往著東京的生活,她和立花瀧互換了靈魂之后去了東京卻被現(xiàn)代城市的忙碌而不解,而宮水三葉帶來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溫存和善良也在不斷地改變著現(xiàn)代社會,在影片的結尾,立花瀧喝下了傳統(tǒng)的嚼酒拯救了小鎮(zhèn),被創(chuàng)作者信手拈來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元素也讓日本傳統(tǒng)文化再次自信地呈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動畫電影作為聲畫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新海誠借助了舒緩的音樂來相襯唯美的畫面反映出的確實災難的殘酷,在舒緩的音樂中戛然而止,來表現(xiàn)著災難的發(fā)生與死亡。
? ? 在日本的文藝作品中對于災難意識的表達屢見不鮮,《你的名字》中不僅流露出強烈的災難意識還呈現(xiàn)出了對日本民眾強大的人文關懷,災難電影風靡全球,它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圍繞著“災難、死亡和生命”三方面,災難電影雖然以觸目驚心的災難景觀見長,但同時也蘊含著天人相合的文化價值,當災難景象出現(xiàn)在人類面前,它所承載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國家、民族、階層與文化,災難題材的電影不僅僅可以在娛樂消遣的同時給予觀眾警示和提醒的作用。它的意義不在當下,更多地指向了人們對生存的永恒思考。正如封孝倫所言:“體味死亡是感受生命的有力手段,只有當人們面臨災難才能感受到和諧和美好的可貴,只有面對死亡的時候,人們才會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權利和幸福”。災難影片通過視聽語言“再現(xiàn)”出了災難場景,激起了人類內心深處的共同情感、觸發(fā)了觀眾對于生命和生存之間的思考,但是相比之下,日本的災難電影在藝術表達方式上卻顯得比較含蓄和內斂,在東方文化的語境下,也許是因為災難意識和生存的危機感扎根于日本的民族文化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