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竟確有其人,還是北宋反腐斗士
1894年的一天,浙江杭州涌金門外挖出一具棺木,棺材板上寫有“武松之柩”幾個宋體字,標志著傳說中的武松墓被發(fā)現(xiàn)。其中武松棺木為貼金黑漆,里面還有人體殘骸,尤其是額骨部位比正常人要大。不過隨后武松棺木被回填,直到1924年由黃金榮,杜月笙和張嘯林三人出資,在西湖西冷橋一帶重新為武松修墓,并將棺木遷走,新立墓碑一座,上書“宋義士武松之墓”。以上內(nèi)容可見《西湖大觀》一書,證明了武松墓確實存在。不過歷史上真實的武松卻與《水滸傳》 截然不同,是一位不畏權(quán)貴的反腐斗士,經(jīng)過施耐庵的藝術(shù)加工,才成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拇蚧⒂⑿邸?/p>

從明朝嘉靖年間《浙江通志》可知,武松是北宋末年在杭州涌金門外賣藝的街頭藝人,武功高超且具有正義感,因此被杭州知府高權(quán)看中,任命其為杭州府都頭,后因功升為提轄。高權(quán)被太師蔡京黨羽斗垮以后,武松也被罷官,重新干上了賣藝的老本行。但新任知府蔡鋆是蔡京的兒子,在杭州府賣官鬻爵,橫征暴斂,導(dǎo)致當?shù)孛裨狗序v,被百姓稱為蔡虎。武松決定為民除害,最終成功在蔡府門口向蔡鋆連刺數(shù)刀,將其刺死,但武松卻因寡不敵眾,被官兵逮捕,死于獄中。杭州百姓為了紀念武松,集資為他修墓,將其葬于涌金門外。
南宋年間《大宋宣和遺事》筆記小說首次問世,將武松列為宋江起義三十六部將之一,從此武松與宋江在文學作品中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盡管真實歷史里兩人從未見過面。等到元朝建立后民間雜劇盛行, 《折擔兒武松打虎》和《雙獻頭武松大報仇》兩部作品將武松加工為打虎英雄,并稱其有情有義,還為兄長武大郎報仇。至此武松的基本素材得以成型,從而為施耐庵創(chuàng)作《水滸傳》提供了靈感源泉。

1924年武松墓重建完畢后,廣東藥商梁培基還出資在墓前設(shè)置長椅,供游人休息,然后在長椅背后張貼廣告,宣傳梁培基發(fā)明的治療瘧疾新藥發(fā)冷丸,堪稱當時一大廣告創(chuàng)意。四十年后武松棺木被起靈,由于棺材已經(jīng)腐爛,工人們將武松殘骸裝進骨甕,運往雞籠山統(tǒng)一埋葬,并平掉武松墓墳頭。直到2004年在西冷橋恢復(fù)武松墓,成為西湖名人墓一大景觀。通過《西湖大觀》的介紹,我們得以知曉武松墓在近代的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小說《金瓶梅》里也有武松這個角色,但和《水滸傳》卻截然不同。根據(jù)《金瓶梅》的描述,武松雖然在景陽岡打虎成名,但在打虎過程中一度“驚恐”不已。之后武松想替兄長武大郎報仇,但并未殺死潘金蓮,而是誤殺他人獲罪。等到從孟州流放回來以后,武松還想迎娶此時被趕出西門慶家的潘金蓮,并將侄女賴以生存的銀兩占為己有。與《水滸傳》里的高大上形象相比,《金瓶梅》里的武松反而有點像反面人物,這是與《水滸傳》和之前文學作品唯一不一樣的地方。

但在讀者心中,《水滸傳》里武松打虎與血濺鴛鴦樓的行者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是一位行俠仗義的義士,而這也是為何西湖武松墓游人眾多的原因所在。毛主席則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里精辟的指出,“我們要學景陽岡上的武松,在武松看來,景陽岡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樣,不刺激它也是那樣,總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可謂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