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那些自然界中的演員們
本文作者?Tadpole?| 公眾號?biokiwi
在話劇或影視作品里,演員力求還原劇本中的角色,將觀眾帶入想要描繪的場景和故事中。

在自然界,也有一幫“演員”,為了生存,努力扮演屬于自己的角色。
“形”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少“演員”從裝備和外表出發(fā),做到和“角色”融為一體,以假亂真。這里我們提名幾個代表,供大家驚訝、感嘆。
大家可以先嘗試猜猜看這是什么東西,再去看正確答案是什么。
你以為這是一只螞蟻?

其實它是一只蟋蟀(Macroxiphus sp katydid)

你以為它們都是黃蜂?

其實只有AB是蜂,CDE是食蚜蠅,F(xiàn)是蒼蠅
(A)Dolichovespula media; (B) Polistes spec.; (C) Eupeodes spec.; (D) Syrphus spec; (E) Helophilus pendulus; (F) Clytus arietes

你以為這兩條是同一個物種?

其實左邊有毒,右邊的無毒。
左: Micrurus tener;
右: Lampropeltis triangulum annulata.

事實上,在生物學,確切的說是演化生物學里,這些“表演”都屬于擬態(tài)(Mimicry),是指物種 A 在其演化過程中,獲得與物種 B 相似的特征,用以混淆物種 C(例如物種 A 的捕食者或獵物)的認知,進而使其遠離或靠近物種 A。
但這僅僅只是表演的外在條件,在精致的“妝容”或“服裝”加持下,惟妙惟肖的神韻更加重要。
“神”似
在電影或影視劇里,很多龍?zhí)籽輪T會被要求扮演即將死去的人或尸體,這是一個看似輕松但并不簡單的事情。

同樣是扮演尸體或者“假死”的表演,自然界里的一些生物有著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和方式,其中不少演技精湛的家伙甚至可以拿到“S卡”(綜藝《演員請就位》中表演極佳的人可獲得S卡)。
這些“演員”主要分為兩大流派:Tonic immobility?和?Thanatosis。
強直靜止(Tonic immobility,TI)派
在扮演“尸體”的時候,這一流派更加注重整個肢體的狀態(tài),力求還原失去生命后肌肉僵直的感覺。
例如下圖中,左邊這只螞蟻(Ochetellus glaber)在攻擊右邊這只,后者(Rhytidoponera metallica)立馬進入“假死”的狀態(tài)迷惑對手。

每個演員都有自己專屬的進入表演狀態(tài)的方式,這些 TI 派的“演員”們也不例外,其中比較具代表性的是一類大家十分熟悉的動物——雞。

將一只雞放在地上,并使其頭朝下、接近地面。然后用粉筆或蠟筆從雞的喙出發(fā),在地上向前畫一條直線;如果雞一直盯著這條直線,那么它就成功進入其表演狀態(tài)了。雞的這種 TI 狀態(tài)甚至可以持續(xù)30分鐘。
這種方式也被稱為雞的催眠術(Chicken hypnotism),如果有養(yǎng)雞的朋友歡迎嘗試一下,并在評論區(qū)給我們反饋是否奏效。
裝死(Thanatosis)派
至于裝死(Thanatosis)派,它們不僅注重體態(tài),還對很多細節(jié)十分講究,精益求精。
例如這類外號叫豬鼻蛇(Hognose snake)的爬行動物,就是一個“細節(jié)控”。當發(fā)現(xiàn)像貓科動物之類的捕食者靠近的時候,它會蜷縮起來假裝自己已經(jīng)死掉了。為了讓捕食者信服,它還會吐出一些具有難聞氣味的食糜和殘渣。捕食者為避免食用腐臭食物帶來的傳染病或毒害作用,就會對它失去興趣,這位“演員”便得以脫身。

這套表演方法不僅對敵人管用,在夫妻之間也同樣奏效。很多蜘蛛在交配之后,雌蜘蛛會吃掉雄蜘以補充營養(yǎng)、撫育后代。但有一類名為 Pisaura mirabilis 的蜘蛛,其雄性個體會在交配行為之后裝死,以躲過被吃掉的命運。而雄蜘蛛這樣做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就是“渣男”或者“海王”,為了和更多的雌性交配,產(chǎn)下更多屬于自己的后代。

不僅如此,“裝死”這個表演形式對我們人類而言,不單單適用于在影視作品中扮演“尸體”,在關鍵時刻還能救我們一命。例如在野外碰到熊的時候,將手或手肘蓋在臉上裝死,可能會讓熊失去興趣并離開。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在以上“演員”中,你認為誰能拿到“S卡”呢?
參考資料
Endler, John A. (1981).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micry and crypsi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 25–31.
Boppré, Michael; Vane-Wright, Richard I.; Wickler, Wolfgang (2017-01-01).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accuracy of wasp resemblances". Ecology and Evolution. 7(1): 73–81.
Chittka L, Osorio D (2007)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Predator Responses to Imperfect Mimicry. PLOS Biology 5(12): e339.
Mimicry - wikipedia.
Henningsen, A.D. (1994). "Tonic immobility in 12 elasmobranchs - use as an aid in captive husbandry". Zoo Biology. 13 (4): 325–332.
Cortez, C. M.; Silva, D (2013). "Hypnosis, tonic immobility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 Jornal Brasileiro de Psiquiatria. 62 (4): 285–296.
Tsoukalas, Ioannis (2018). "Theory of Mind: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1): 38–66.
Apparent death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