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積累運用(第三章)
作文素材積累運用第三章:
素材只是個人積累,來源于摘抄雜志,讀書軟件和搜索。
1,“君子”——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群體人格”。
(1)群體人格的提出:
? 著名精神分析學(xué)家弗洛伊德曾提出“無意識”“潛意識”的概念,后來瑞士心理學(xué)家榮格在他的理論基礎(chǔ)上不斷發(fā)展,提出只有“集體無意識”才有普遍意義。
? “集體無意識”這個詞,余秋雨稱之為“集體人格”。比如日本人的集體人格可能是“武士人格”“浪人人格”;放在歐洲基督教環(huán)境下,可能是“圣徒人格”或“紳士人格”;在北美新大陸,又會是“牛仔人格”。
? 1924年,孫中山在日本神戶的演講中提到:西方文明用武力來壓迫亞洲國家,這是“霸道”文化。而東方文明主張用道德和仁義來吸引他人,這是“王道”文化?!巴醯馈蔽幕獎儆谖鞣降摹鞍缘馈蔽幕?span id="s0sssss00s" class="s1 font-size-12">?
? “君子”是中國古人不懈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學(xué)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便在這里。
? 用余秋雨的話說,就是“君子”是中華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找到的“最大公約數(shù)”。
(2)君子的九大緯度:
“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個維度分別是: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fēng)、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君子知恥。
古人在討論“君子之道”的過程中,采用了一種特別巧妙的方法,用現(xiàn)代的說法叫“邊緣裁切法”或“劃界確認(rèn)法”,也就是為了說清楚“君子”是什么,而反復(fù)描繪它的對立面:“小人”。所以“小人”和“君子”一起討論可以更好的詮釋他們的含義。
“君子之道”的前六個緯度講述的是君子是怎么樣的人,而“君子之道”的最后三個維度則是告訴了我們?nèi)绾巫鼍樱壕佑卸Y、君子不器、君子知恥。
2,家國情懷主題:“個人——家——國——世界?!?/p>
3,中國的隱士文化
中國的隱士大概能分成幾種類型:第一類是從來都抱有隱居的志向,他們看透了歷史與社會,看透了自然與人生,不愿意在渾濁的世界里浮沉俯仰,于是就隱居山水田園之間,比如莊子。
第二類隱士是經(jīng)歷了或官場或情場或各種不如意,覺今是而昨非,干脆回到田園山林,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自己逍遙,比如陶淵明。
第三類就是假隱士。有的隱士非要跑得遠(yuǎn)遠(yuǎn)的,好像不跑遠(yuǎn),就會有人打擾,影響清修。他們專門跑到世人最為關(guān)注的地方假裝隱居,其實就是想混個名聲,好為下一步去朝廷做官做好準(zhǔn)備,比如李白。
4,中國讀書人的入世與出世
有人說過,中國知識分子得意時信孔孟,失意時信老莊。
十分的有道理。
畢竟,中國士大夫率多以清高自詡,或相推許,有許多隱逸、放達(dá)的佳話。從詩詞來看好像很多人都向往出世;但是細(xì)細(xì)一看,卻不盡然。這清高大多是逼出來的。
最典型的放達(dá),當(dāng)屬魏晉南朝的名士。產(chǎn)生的獨特背景當(dāng)然是長期的亂世。那三百多年里,政權(quán)更遞頻繁,一個人一生可以經(jīng)歷幾個朝代,在哪一朝出仕都很危險。每一朝,宗室奪權(quán)都很激烈,只要出任,一不小心就“站錯隊”。
同時也只有出身名門,才能成為名士,一句俏皮話、一種怪癖都有人傳頌,還有人記錄,流傳后世。若是一介寒士,誰來注意呢?以那個長醉裝瘋“能為青白眼”的阮籍為例,時下已被用濫了的“青睞”一詞即典出于他。
這種風(fēng)氣東漢已有,李固與黃瓊書中提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就是黃瓊屢征不應(yīng),李固勸他該見好就收了,免得越晚出來,人們的期望就越高,落盜虛名之譏。
那前提是終究要出的。
若是無意失腳,便一盤皆空。
有些人在戰(zhàn)亂時當(dāng)官總會被迫站隊然后失敗或成功。
套用一句現(xiàn)代名言:“你不問政治,政治要來問你?!?/p>
中國才識較高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有兩大特點:一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二是多少有點傲骨,有點傻氣,甚至有幾分狂。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報國之途是極其狹窄的,唯一的職業(yè)是做官,唯一的機(jī)遇是“得君”,就是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皣焙汀熬笔且换厥?。
不像西方知識分子,可以獨立研究許多與政治無關(guān)的事,對人類做出貢獻(xiàn),“遇”與“不遇”的觀念如果有,也要寬泛得多,不必總是盯著那個中央朝廷。
正因如此才會在政治混亂時,有“你才唱罷我登場”一幕,處于夾縫中的“士”為避禍保身計,也只有隱逸之一途了。魏晉之風(fēng)提供了一條退路,一種解脫,在無可奈何之中保持一片心靈的凈土、人格的尊嚴(yán)。
否則永遠(yuǎn)想不開,只有效屈原投江或賈誼憂傷而死,沒有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