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號】我喜歡海嗣,所以我不認同深海教會

目前可以確認,泰拉大陸上存在著至少四種導(dǎo)致文明覆滅的風(fēng)險。北境的邪魔、南方的海嗣、地下的巨獸、以及源石和天災(zāi)。
邪魔完全不可按常理論,天災(zāi)人禍并沒有具體敵人,巨獸大多遁去身形,唯有海嗣,是人類與異族最明確、最“平等”的存亡之爭。是泰拉世界 最直白的物競天擇。
在這其中,雙方都有愿意為種群的延續(xù)自我奉獻的個體,都有為種群探索前路的開拓者,雙方都在拼盡所能地努力活下去。這種純粹,對于我們,對于第四面墻外的地球人來說,是美的。
在絕境中泰拉英雄們展現(xiàn)的美德何等壯麗,我無需多言。無論是黃金時代的老人還是新一輩的年輕人,無論是阿戈爾人還是伊比利亞人。他們的閃耀讓人目眩。
而對海嗣而言,雖然沒有“美德”這個概念,但其中“絕不辜負任何犧牲”的大循環(huán)和極致的進化,作為高效且復(fù)雜的系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工程學(xué)的美感。
之前動態(tài)中的投票也表明,無論是泰拉人還是海嗣,都有相當(dāng)?shù)淖x者認可他們的魅力,兩邊的比例接近2:1。
我喜歡人類,也喜歡海嗣,所以,本篇的主要立場是,我不認同深海教會這種不上不下、禍害兩邊,而不帶來“希望”與“存續(xù)”的存在。接下來,本篇將按照 以下順序展開:
一、說明為什么深海教會的理念站不住腳?
二、聚焦分析主教阿瑪雅的困境與選擇。
三、討論深海教會教義產(chǎn)生的合理性和現(xiàn)實意義。
人不人、魚不魚
人類和海嗣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物,作為兩者之間的深海教會無論如何調(diào)整教義,他們都無法避免這種不上不下的處境。
如果嚴格執(zhí)行海嗣那一套,那么信徒唯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投海,成為海洋營養(yǎng)大循環(huán)的一部分?;蛘叱韵驴拄~,讓深海的生命力主導(dǎo)自己的身體,也就能變成恐魚了。若真能放下對自身作為個體的執(zhí)念,加入海嗣是完全沒有門檻的。
至于傳教、對抗審判庭、積攢陸地上的力量,這些完全是人類思考方式的產(chǎn)物。因為如果大海認為有必要,她可以主動向陸地鼓起浪濤,人類對此無可奈何。與大靜謐相比,深海教會的陰謀根本無足輕重。
若要說傳教不是為了大海,而是為了向更多人類同胞傳播大海的福音。那么,這就是偏向“人”那一方的信徒了。也就是說,通過模仿學(xué)習(xí)海嗣,來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
這批人之中,行動力最強的那群人早已脫離深海教會,去社會上和紅塵中追求“生命的美與善”了。比如把水月變成海嗣的那位深海主教。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甚至可能已經(jīng)有主教開始著手改造社會了。
目前的劇情里,深海教會展示出來的面貌就是,既不愿直接投身海洋,也不愿意冒風(fēng)險改造人類社會。他們奔波于一場場破壞與陰謀之間,但驅(qū)動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卻是屬于人類的,而不是大海的理念。
這些陰謀和破壞對人類造成的傷害自然罄竹難書。在這次劇情中的最直接體現(xiàn)就是格蘭法洛的悲劇。悲劇不只是在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白費,更是在于,正因為深海教會的存在,喬迪父母他們所追逐的夢想與希望,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
即使沒有審判庭的介入,在半數(shù)以上成員都是內(nèi)鬼的情況下,無論格蘭法洛人怎么努力,也注定無法收復(fù)伊比利亞之眼,重返伊比利亞黃金時代。
與此同時,海嗣也蒙受了損失。多少恐魚為了深海教會的計劃前赴后繼地死在陸地上。它們毫無保留地信任著這些陸地上的兩足同胞,而結(jié)果卻是永久地離開了海洋的大循環(huán)??拄~在格蘭法洛的犧牲僅僅滿足了深海教會的自我感動,但對大海里的族群來說,卻只有損失,沒有好處。
死路一條
落到實處,我們接下來看看深海教會的具體形象。代表深海教會理念的角色有三:
鹽風(fēng)主教昆圖斯,代表著教會逼格下限。他完全沒有理解海嗣的價值觀,肆意貶低、謾罵本應(yīng)是兄弟姐妹的深海獵人,連首言者都忍不了他。在首言者被歌蕾蒂婭捅穿之后,它一邊向昆圖斯施以威壓,同時問斯卡蒂:“你們是更像我……還是更像他?”這里看出,昆圖斯已經(jīng)被首言者看作人類、而不是同胞了。
在另一個極端,目前接受深海教義的角色中,最高的形象是鹽風(fēng)城的鐵皮。
見過海嗣的鐵皮一度被嚇到精神失常,嘗試絕食自殺,但又因為認為自殺也沒有意義,所以他中途放棄了。是昆圖斯帶來的深海教義拯救了他:若個體的死亡延續(xù)了族群的存在,那死亡便是有意義的。這導(dǎo)致他最后毅然成為那只走向大海的恐魚,替好友墻灰犧牲,為鹽風(fēng)城的大家換取食物。他是真正踐行深海教會教義的人。不過,鐵皮心中的“大群”是鹽風(fēng)城,而不是海洋。
這次格蘭法洛的路人立繪信徒和阿瑪雅則在兩者之間。路人信徒接受了阿瑪雅主教的說辭,很有自知之明地承認自己人類的部分。他們并沒有盲從教條,而是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和感受。
但這個自知之明沒有什么意義。他們越是這樣做,就越是強調(diào)了自身不人不魚的現(xiàn)狀。說著海嗣的一套,卻做著人類的一套。這些說辭,不過是為自己的言行不一開脫。雖然在之后的篇章我會說明這種態(tài)度的產(chǎn)生式合理的,但這種態(tài)度下,他們做的一切依然沒有任何魅力和意義,是自我感動。
這種“自我感動”最明顯的情節(jié)就是兩個信徒嘗試“安葬”恐魚的那一幕。從“安葬”這個行為,到進入禮拜堂,到最后的嵌合,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感,但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對人類、對教會、還是對海嗣的未來都沒有意義。
為什么不把兄弟姐妹的尸體扔回海里呢?為什么不吃下它們的肉然后成為恐魚呢?為什么不去滋養(yǎng)大群呢?
你的大群在哪里!
是在地上?還是在海里?
因此,禮拜堂里的嵌合就是自我感動的儀式。
教徒的自我開脫和自我感動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夠睿智,也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虔誠,而是因為,這條“在人類和海嗣中間自成一派”的路,從一開始就走不通。與此形成對照的有兩群人。
同樣教導(dǎo)后輩不要盲從教條的,這次還有另一個人,大審判官達里奧。每當(dāng)艾麗妮不假思索地背誦口號時,達里奧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她,要求她在實事求是地看清真相后,再選擇自己的立場與堅持。最終,艾麗妮不負所望地作出了她的選擇。
但這與深海教會是不同的,因為艾麗妮的選擇有一個前提,便是她認同自己的人類身份,認同自己的家、自己的根,伊比利亞。所以她選擇了成為伊比利亞面對大海的防線。而深海教會沒有明確的身份認同,也就做不出選擇。
另一方面,在二元矛盾之下是不是一定要選邊站呢?不一定,的確有一群人沒有選邊站:格蘭法洛人,他們希望兩邊都去死。格蘭法洛人經(jīng)歷了這么多之后,已經(jīng)失去了夢想與希望,所以他們并不在意自己的存續(xù)。他們只想把握機會,把造成這一切的兩位元兇,也就是深海教會和審判庭,一起拉入地獄。然而,他們之所以能不選邊站,是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根——格蘭法洛。而深海教會沒有。
所以,深海教會目前展示出來的理念沒有出路。他們沒有堅實的立場作為基礎(chǔ),也就只能在自我感動和自我開脫中不斷重復(fù)。
阿瑪雅主教
路人信徒們的思想是有源頭的,也就是阿瑪雅主教。比起一般信徒,阿瑪雅的立場是更明確的。她傾向海洋的一方,她向往沒有隔閡的海洋。她也確實把自己奉獻給海嗣了。但阿瑪雅的矛盾依然明顯可見,主要展現(xiàn)在兩處:
一方面,她沒有單純地投海,或者普通地變成恐魚。為了滿足自己“人類”方面的情感,她找到了一只海嗣。比起恐魚,海嗣能處理更復(fù)雜的信息。這樣阿瑪雅才能在對方食用自己的時候,提出“銘記我”的要求。
在我看來,這就是她的唯一目標(biāo)。格蘭法洛和伊比利亞之眼對阿瑪雅來說都不是重點。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biāo),她幾乎只身穿越大海、去到愚人號上,把追隨她的信徒留在格蘭法洛不管了。由此可見,她可能一早就明白深海教會的局限,只不過她自我寬慰的話語被手下?lián)烊ギ?dāng)作指引了。
另一方面,阿瑪雅對幽靈鯊的贊嘆揭示了她最渴望的理想形態(tài)——深海獵人,也就是對海嗣與人類的完美縫合。幽靈鯊的存在表明這是可以做到的,這份可行性讓她感到慰藉。只不過,深海教會的技術(shù)跟不上。她并沒有機會變成這種理想形態(tài),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能夠“被銘記”就可以了。
基于這種理解,似乎就能明白阿瑪雅時刻透露出的那種虛無的感覺:對什么都不是很在意。和一般的信徒比起來,阿瑪雅更安靜一點,既不看重陰謀和規(guī)劃,除去忽悠人的話術(shù),也沒有多少展示虔誠的言行。因為追隨深海真的很簡單,加入海洋的大群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人性就是多余的。阿瑪雅明白自己的執(zhí)著毫無意義,只是人類“可悲”的局限性罷了。
所以呀,提醒所有想要追隨海嗣的讀者觀眾一句,遠離深海教會——噢,我們是地球人,沒法成為海嗣,那沒事了。
宗教
海嗣崇拜的誕生目前并沒有考據(jù)的基礎(chǔ),關(guān)于深海教會的創(chuàng)立也不夠信息。但可以確定的是,深海教會許諾的東西在大靜謐之后的伊比利亞很有吸引力。
死亡在種群的大循環(huán)中被賦予了意義,為集體付出的努力和犧牲被保證不會被浪費或竊取。集體之中沒有背叛和隔閡。別說是朝不保夕、物資短缺的伊比利亞人,換作是我,我也向往。
然而,深海教會打算靠什么方式來實現(xiàn)這些美好?如何——比如說,阿瑪雅所渴望的——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呢?他們的答案是,加入大海,利用恐魚海嗣的生理特性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期待天上掉下來的答案解決現(xiàn)實問題。
要知道,渴望打破世間一切隔閡的不只是阿瑪雅。讓我們回顧一下《此地之外》中的《信仰號街車》,也就是空弦來到龍門找拜松他爸談生意的故事。豐馳物流的老板,拜松的父親歐厄爾的理想被空弦如下概括:
您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碎所有的傲慢,或是至少,在各國、各地、各種族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傲慢中,通過信使這份天職找出一條道路。
這其中,甚至包括了自然與生命的傲慢——天災(zāi)。
這很難,歐厄爾坦言。但他也說:“總得有人去做那個墊腳石?!?br>
通過這個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種態(tài)度。一是舍棄人的身份和自身生命,然后通過撿現(xiàn)成的答案,加入到已然完成的理想社會;二是明日方舟一直在說的理想主義道路。兩者雖然都需要自身的“死亡”,但相比較而言,后者更貼合一般理解中的“犧牲”。前者,則像是“放棄”。
當(dāng)然,我無意、也沒有立場責(zé)備這種放棄,正如阿瑪雅清晰地認識到:
當(dāng)我們稱贊那些為同胞無私奉獻之人的時候,就意味著更多人做出了另一個選擇。
她從中看到了人的“自我諂媚”。確實,很多人都認為種群宣揚的美德便是自己實際擁有的美德,這確實很自欺欺人。但撇去這種愚昧和傲慢,我倒是認為這只是“物以稀為貴”的結(jié)果。美德之所以被推崇,不只是因為其美好,更因為其稀少。
理解的,這是人之常情。畢竟,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放棄基本能保證很輕松。尤其是“成為海嗣”這種門檻極低、又沒后顧之憂的“放棄”。
能絕對地毅然決定放棄,在某些情境下也算得上是有覺悟的體現(xiàn)。白金逃離無胄盟的辭職之路可謂兇險萬分。這也是一種決斷,也是對自己負責(zé)。
但是,若想享受放棄帶來的輕松,又不想承受放棄的代價;既想實現(xiàn)理想,又不想付出努力;一路上行為反復(fù),不斷搞事、自我感動,就像深海教會的路人信徒那樣,那就真算不上美了。我并不喜歡這種態(tài)度。
不過,暫停一下,這難道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知行合一,是很難的。
照照鏡子,我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感覺又被鷹角罵了。
先是通過白金罵我擇業(yè)隨波逐流,沒有規(guī)劃。再通過菲亞梅塔罵我受困于過去,整天摸魚,既沒有成績,也沒有享受生活?,F(xiàn)在又通過深海教會罵我滿口主義但眼界狹隘,盲目努力而徒勞無功,到頭來只能自欺欺人。
我只能說……好罵!
結(jié)語
凱爾希在故事的最后說道:
泰拉既載滿了弊病與愚昧的癡人,也載滿從癲狂與無序中尋找理性的圣徒。
后一種“愚人”就像同名塔羅牌一樣,是人類中閃耀的明珠。但前一種愚人中,除去大奸大惡之徒,其實還包括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shù)。明珠固然可貴,但凱爾希想要拯救的,卻是整片泰拉大陸的文明啊。
前文說被劇情文本罵了,但更嚴謹?shù)恼f法應(yīng)該是:借助劇情里不討喜的角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其實是自己罵自己了。所以,自然地承接到凱爾希接下來對二隊長說的話: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知道了進化的源頭,驗證了所有想法。阿戈爾的城市已經(jīng)觸手可及,傲慢如伊比利亞也放棄了作繭自縛。
總戰(zhàn)爭設(shè)計師閣下,開始吧。
我也該開始了。
至此,對深海教會的討論到這里就差不多了。
最近的幾次活動中,偉岸的英雄可以說是俯拾皆是。他們雖然各有各的角色內(nèi)核,但背后的精神卻是相近的。雖然說讀故事和聊劇情的時候我依然很快樂、很滿足。但作為up主的選題,則顯得我就像只會歌頌教條、自我感動。再來一次自己罵自己嗎?大可不必了。(笑
幸好,挖深海教會竟然能挖出這么深:從總體立場到具體角色,從戲內(nèi)細節(jié),到戲外對我個人的影射,我倒是挺驚喜的。
但更驚喜的是下一篇。讓我來給大家聊聊三隊長,烏爾比安。
即便以目前的文本還不足以完全掌握這個角色,我和朋友們還是挖出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至少作為二創(chuàng)的基礎(chǔ)無比合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