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圖館】七世紀的伊斯蘭征服之路·創(chuàng)業(yè)篇

本期作者:鄭三發(fā)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披荊斬棘大漠開,創(chuàng)業(yè)建功無蹊徑
在羅馬帝國時期,依靠著那些在地中海來往穿梭的船只和沿著海洋而修建的寬闊馳道,往來處理帝國事務的官僚和商賈們對于整個“已知世界”了熟于心。向東方望去,歐洲的盡頭是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永恒之城,跨過君士坦丁堡穿越高原,從黑海和高加索山南下直到豐饒的埃及,從“西方的”安條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順著絲綢之路延伸至波斯境內(nèi)的呼羅珊大道抵達遙遠的中國,如今我們所說的“中東地區(qū)”在羅馬眼中一覽無余——從公元前十五世紀掌握冶金技術(shù)的赫梯大軍攻滅巴比倫,直到現(xiàn)在,并沒有多少新東西,有的只是戰(zhàn)爭,沖突,動蕩,燒毀的村莊,武裝到牙齒的城塞,以及羅馬的死敵波斯人。
羅馬人同樣也知道阿拉伯半島——就像他們知道北歐斯堪半島一樣。他們同樣也了解那里的居民,至少自認為如此:阿拉伯人是典型又古老的閃族居民,大多數(shù)聚集在***和波斯灣沿岸的城鎮(zhèn)里,在他們隔壁的耶路撒冷,沸騰著歐亞文化的大熔爐。有趣的是,每隔一千年,便有一批人走出阿拉伯半島,他們匯入并消失在那些在兩河流域雄極一時的民族浪潮之中:迦南和腓尼基人(2500BC);猶太人和敘利亞人(1500BC);以及最近的一批,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奈伯特人(500BC),他們在約旦建立了輝煌的文明。
但是阿拉伯半島本土,歷史的進展卻相當緩慢,在羅馬征服者到來時,他們同千年前一樣四分五裂,各個部族和邦國割據(jù),游牧部落經(jīng)營著自己的貿(mào)易路線,并掠奪對手的,在羅馬、托勒密埃及和波斯支持下的小王國各自獨立,不時地爆發(fā)沖突。

直到下一個千年,也就是公元五世紀末,從阿拉伯半島腹地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一場摧枯拉朽的風暴正在聚集。而對于那時跋涉在這條商路上,勤于鉆研希臘多神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年輕商人而言,他可能不會意識到,短短一個世紀后,阿拉伯帝國將完成一場堪比羅馬帝國的征服運動,如今還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人,他們的統(tǒng)治將從遙遠的大西洋延伸到更遙遠中國邊疆——而這鑰匙就在他的掌握之中。
同耶穌基督一樣,關于穆罕穆德本人,以及他創(chuàng)教的記載并無太多值得詳細敘述的材料。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相當部分人認為伊斯蘭教是基督教的異端,但其實它的經(jīng)典和教義更類似于猶太教。
來自阿拉伯地區(qū)的內(nèi)部阻力非常早,此時阿拉伯半島的宗教中心在克爾白,那里供奉著相當數(shù)量的神,有的誕生于本土,有的則是舶來品。三世紀時,阿拉伯人起義反抗羅馬人的統(tǒng)治,甚至斬殺了一個羅馬皇帝,這讓他們對那些來自羅馬的新神學觀點帶著敵意??刂浦藸柊椎墓湃R氏族作為既得利益者,對基督徒和穆罕穆德的新學說都帶著敵意,這使得初期的傳教工作并不順利。

620年,穆罕穆德逃離了克爾白,他開始重新思考,修正自己的路線,這是一個轉(zhuǎn)折點。而最關鍵的,最重要的一點是:
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
624年三月的伯德爾,在穆罕穆德的指揮下,一支三百人的麥地那軍隊在原野上擊敗了上千人的麥加軍隊。穆罕穆德以這種方式宣示了自己的存在,而這場勝利造成的宣傳效果十分明顯,他在隨后幾年多次以少勝多,麥地那在一次次的圍剿中屹立不倒——這是最好的廣告。在630年前后,阿拉伯的局勢開始一邊倒,穆罕穆德主動出擊,沒有多少沖突,已經(jīng)接受伊斯蘭教的部族紛紛接受整合,異教部族則繳納一次性的人丁稅jizyah,并簽訂附庸性質(zhì)的協(xié)議。到631年,整個阿拉伯半島幾乎全部皈依伊斯蘭教,并被整合進入新興的阿拉伯國家體系。



穆罕穆德的創(chuàng)造是開拓性的,通過宗教紐帶,他成功地將過去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聯(lián)合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為什么穆罕穆德的事業(yè)能如此成功?

羅馬帝國在兩百年前一分為二,而到了六世紀中葉,東部帝國在查士丁尼治下經(jīng)歷了一場“虛胖”,因為國力從衰落中恢復,東羅馬帝國一路高歌猛進收復失地,一度恢復了羅馬帝國四分之三的疆域。但這場回光返照甚至開始時就帶著一股不祥的氣息。
526年,異常的潮起潮落,海嘯和火山爆發(fā)預兆著劇烈的地殼運動;
隨后,環(huán)地中海世界一連串的大地震,對帝國的基礎建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531年,一顆巨大的彗星從天空掠過;
而十年后,西奈半島上,一種被稱為黑死病的致命瘟疫爆發(fā)了,它的破壞使得羅馬和波斯這對老冤家都元氣大傷。

也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末日的氣息愈發(fā)濃厚,人們將恐懼和絕望轉(zhuǎn)化為宗教狂熱,自五世紀以來無休止的教會爭論和教廷政治斗爭,上升為一幕幕血腥荒誕的黑色幽默。各種異端思想興起,迫害異教徒和異端的行為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極端,并最終演變成波及整個羅馬帝國的暴動。
正是這種松動,使得羅馬政客們在阿拉伯半島和中東其它地區(qū)小心翼翼維持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了。無暇自顧的羅馬人不再關心這些“準領土”。在阿拉伯人接受了相當規(guī)模的羅馬文化和政治思想,甚至建起了幾座“羅馬化”城市之后,再想忽悠他們回到一盤散沙的割據(jù)狀態(tài),就很困難了。
伊斯蘭教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它結(jié)合了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但它同樣具有典型的舶來品氣質(zhì)。穆罕穆德在世期間,他集先知、立法者、宗教領袖、最高法官、軍隊總指揮和國家元首于一身,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了一種信仰的代言人。
至穆罕穆德于632年6月去世之時,他已經(jīng)完成了整個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盡管在強大傲慢的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看來,崛起于阿拉伯半島的新興勢力不過是一個撞上大運的暴發(fā)戶,他們一廂情愿地想著,隨著先知的死,阿拉伯人將會再一次土崩瓦解。

但現(xiàn)實是,阿拉伯人正在武裝起來,有史以來他們第一次集結(jié)在同一面旗幟下,準備走出阿拉伯半島,或是侵略者,或是征服者,或是掠奪者,一場大征服運動已經(jīng)蓄勢待發(fā)。羅馬人打開了瓶塞,并且再也沒有機會將他們打回阿拉伯半島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