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專欄】登峰造極 27:馬琳的前三板在塑料球時代還能發(fā)揮嗎?
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為主的專欄。以問答的形式。答疑的神秘人物為:不愿透露名字的兩位前國手(都是資深教練)。他們只想歲月靜好,安穩(wěn)睡大覺,不想出名。
?黑馬君覺得與大家分享這些技術心得,是頗有價值的。也是對“黑馬聊乒乓”的一個補充。?于是,“登峰造極”欄目應運而生。

吳敬平指導說過,“許昕最大的問題是前三板技術不精和反面技術有明顯漏洞,因而造成目前的技術瓶頸”。怎么理解他所說的“不精”?
只有擺短、劈長和挑打。在其它方面,比如切、推擠,還有球的角度等方面,都差一點。如果練好了,那就是比馬琳還強了。反手也相對弱,橫打是后天練習的,缺點比較明顯。許昕最大的優(yōu)勢還是在于旋轉,同時跑動能力強,能糾纏,手感好。比馬龍的手感和控制都好點,但發(fā)搶不如馬龍。
馬琳的前三板能力,在現在的塑料球時代還能那樣子發(fā)揮嗎?球現在變大,更重,旋轉也弱了。
能。馬琳主要強在變化。不是轉,不是爆,而是變化太多了,超出對方所想。使得對手不好上手,上手了也沒質量。
專業(yè)層面上,我方拉半出臺,和被對方高質量劈長之后我方起板,哪種拉起來后,更容易被對方反拉?我個人的感受是,像黑馬這種,搶沖半出臺可以很爆。但看許昕他們,有時專門送半出臺球給對方,然后自己等著反拉。所以比較疑惑。
大多數情況下是:拉半出臺后,更容易被反拉。如果球的弧線很低,并在離臺邊一兩厘米內,比較模糊,這時對方拉過來,會比較好反拉回去。
如果已經離臺邊三四厘米,業(yè)余還把它稱作半出臺。但對專業(yè)來說,這個已經算出臺了。已經能發(fā)上力了。這是專業(yè)和業(yè)余的一個理解差異。如果球比較高,超過臺面十一二厘米,即便不出臺,也能輕松發(fā)上力爆沖。
專業(yè)的拉球和業(yè)余也有不同。對于半出臺,業(yè)余的高水平至多就是轉手腕,專業(yè)還是轉小臂。專業(yè)的爆沖,在拉球之前,板是打開的;動作結束,板是壓住的。不光是重心壓,還有小臂轉壓。業(yè)余不是。業(yè)余是調好球板,重心頂上去,收小臂,水平高點加上收手腕。
黑馬的力量還是有點散。不散,能夠更爆。他的爆是對高球,超過臺面10厘米,不轉為主,如果是較低的下旋,他也發(fā)不出力。身體點位靠后,力量損失較多。他的動作類似張繼科的發(fā)力,但沒有繼科收小臂的速度。繼科的球離開球板時,球板已經到了身前。黑馬的球離開球板時,板還在身體一側。所以身體力量還沒傳送完整。如果手臂再松,在身前擊球,能夠更爆,而且低下旋也能爆沖起來。